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①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②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③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24.简述材料③所写内容与前两章材料的联系。(2分)

25.根据上面的材料,简评孔子的观点。(3分)

24.孔子自述正乐工作,侧面表现对诗礼之教的重视。

25.孔子育人,重视三教。读诗兴发性情,启迪心智;学礼规范行为,树立人格;习乐陶冶精神,谐和性灵。可见,兴诗、立礼、成乐,是人生修养、人格完成、人性完美的重要途径。(三层要点,各1分;意到即可)

【解析】

24.

试题分析:“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自述正乐工作,侧面表现对诗礼之教的重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孔子育人,重视三教。兴诗、立礼、成乐,是人生修养、人格完成、人性完美的重要途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1)周任有句话说:“施展才能,担任职务;如果不行(不能施展才能),就该辞职。”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又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辅助的人)呢?

(2)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供养活着的人,安葬死去的人,没有什么遗憾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言、陈、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要补充省略的部分;颠、食、养生。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下面一段文字是出自《韩非子》的一个寓言故事,

30.请用“/”将其断句。(3分)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1.上述文字可以概括为一个成语 (2分)

30.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1.守株待兔

【解析】

30.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可根据名词做主语和宾语来断句,如“者”“兔”;文言虚词“因”“而”用于句首。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31.

试题分析:此题可根据这个寓言故事内容大意的感知,很容易联想到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由此可得出成语“守株待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文言短文,回答文后问题。(10分)

圯上老人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取履。父曰:“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之,常习诵读之。

21.解释文中加点字(5分)

衣: 下:

履: 后:

异:

2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①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②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21.衣:穿;下:下去 、到下面去;履:为----穿鞋; 后:落后、迟到;异:以---为异、觉得奇怪 。

22.①老翁走了大约一里路,又回来,说:“小子可以教诲。五天后黎明,与我在此相会②十年后你将会发达。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

【解析】

2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衣,名词作动词,穿;下:名词作动词;下去;履:为…穿鞋;后:名词作动词,迟到;异:意动用法,以---为异。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去、会、兴、状语后置句(见我济北)。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翻译:(7分)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

②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3)

①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②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龄17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利、上、下、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通、于。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划线句子断句。(限划8处)(4分)

太史公曰:“《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司马迁《孔子世家》)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共8分,每处0.5分)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本题所给文段从内容来看“矣”“焉”多用作句末语气词,“孔子”“布衣”“学者”“夫子”等都是固定名词,这些皆可作为断句依据。

本段文字加标点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于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胜矣!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翻译】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他的为人。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不愿离去。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默默无闻了。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翻译课内文中的句子。(每题4分,共12分)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1)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2)不知道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句读)要学习,大的方面(解惑)却丢弃,我没见到他聪明在哪。(3) 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句的翻译:(1)其皆出于此乎(2)之、前置句、而字翻译(3)后置句、词类活用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两则《论语》部分内容,根据要求答题(5分)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2.请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约: (1分) (2)造次: (1分)

13.请说说选段对仁者行仁提出怎样的要求? (3分)

12.约:穷困,困窘;(1分)   造次:紧急,仓促(1分)

13.仁者要安于仁道,坚定执着;仁者有正确的义利观,追求富贵必须凭正当的方式和手段,否者,宁受清贫。(3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仁者安仁”指出仁者是安于仁道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也” 指出追求富贵必须凭正当的方式和手段;“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指出贫穷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摆脱的,就应安于贫穷。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把下文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1.派遣将官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2.干大事不拘泥于小节,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遣:派遣。非常:不一般的,非同寻常的。大行:干大事。细谨:小节。让:谦让。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每小题1分,共12分)

行李之往来 行李: 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

③失其所与: ④吾还也 其:

计不知所出耳 顾: ⑥秦王柱而走 还:

关,毋内诸侯 距: ⑧不如善遇之 因:

⑨沛公车骑 置: 芷阳间行 道:

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谢: ⑫素留侯张良 善:

①出使的人②没有③结交、亲附④还是⑤不过、只是⑥通“环”,绕⑦通“拒”,把守⑧趁着⑨放弃,丢下⑩取道⑾道歉⑿友善,友好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结合对课本的学习,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答题时,若是通假字,应既要指出其同何字通假,又要指出其意思;若是虚词,只需指出其意思即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