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新闻传播需要一定的载体或者中介,人们称之为新闻媒体。广义的大众媒体包括报纸、杂志、 、电影、图书、音像制品,以及目前正在迅速崛起的互联网络。

不同媒介的消息,其传播的形式也很不相同:报刊主要通过 作为传播符号,广播主要运用 (包括有声语言和其他实况音响)作为传播符号,电视则综合运用 (包括文字)等作为传播符号。

“报告文学”这个名词由“报告”和“文学”两个词连缀而成。指用 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较通讯而言,报告文学可以运用文学手段如合理的想象、人物内心的独白等进行创作;较小说而言,报告文学必须以 为描写对象,不能

通讯的显著特征有:新闻性、?? 、评论性。《世界选择北京》按照报道内容来说,它属于 通讯。

【小题1】电视、广播

【小题1】文字,声音,声音、画面

【小题1】文学、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虚构人物和情节。

【小题1】文学性、事件通讯


解析:

下列各诗句所涉及的传统节日,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③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④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看鹊桥归路。 ⑤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

A:重阳节 春 节 元宵节 七夕节 冬 至 B:春 节 重阳节 元宵节 冬 至 清 明 C:重阳节 元宵节 春 节 七夕节 端午节 D:元宵节 春 节 端午节 重阳节 七夕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浣 溪 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此处是诗人自指。

这首词上阕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用意是什么?

词的最后一句“此情惟有落花知”含蕴丰富,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它包含了哪几重意思?

【小题1】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画面:春日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天气初晴,衔泥新燕正软语呢喃;以乐景写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先扬后抑”);面对如此良辰佳景作者却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这与万物盎然形成反差,乐景、哀情相衬,愈见诗人的感伤。

【小题2】“此情”是指诗人孤独寂寞和思念故旧亲人的感情(1分) ;第一重,这种情感无人理解,惟有落花能知,足见作者心情之孤独;第二重,落花之所以能理解作者的心情,是因为作者的命运与落花相似,同病相怜;第三重,即使落花能理解作者心情,但落花无言,无可劝慰,更显作者心情之凄惘。


解析:

【小题1】描述画面2分,画面特征1分;手法1分;简析2分。

【小题2】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简要分析首句“新年都未有芳华”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

(2)唐代诗人东方虬亦有一首同题诗:“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哪个)是真梅。”相比之下,作为咏物诗,在写雪方面,韩愈的《春雪》显然更胜一筹。试比较分析韩诗的妙处。

答:

(1)①“新年未花”的感叹,含有对春天的渴盼之情,开篇明义。②“未有芳华”与下文“惊见草芽”“白雪作花”相应,先抑后扬,开篇的阴郁为后文的热闹作铺垫。[评分标准:本题4分,2个要点各2分。]

(2)①东方诗将雪比作花,说雪落在树上分不清哪个是雪哪个是花。韩诗将雪拟作人,“却嫌”“故作”等人格化描写,将雪“等不得”的情态表现得很有魅力,突出了诗人对春的渴盼。②两首诗都寓有作者盼春的心情,但东方诗侧重在形态方面,而韩诗则写出了雪的神韵、情态,所以说韩诗在咏物(雪)方面更胜一筹。[评分标准:本题4分。两诗“怎么写的”,2分;两诗咏物比较,2分。


解析:

(1)对诗句的鉴赏要注意先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和主旨,在全诗中的作用答题时要考虑内容、情感、表达技巧、佳字的赏析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的。这首诗巧就巧在翻因为果,增添了诗歌的意趣。“新年都未有芳华”既表达了盼春之情,又为下面打下了铺垫。

(2)对比阅读,若题材相同,分析“妙处”其比较点应该是感情和手法。要有观点有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桔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王昌龄《送魏二》三、四两句抒情的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这两首诗虽然都是送别诗,但在思想感情上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运用想象手法言情(或虚写)。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对友人的相思之情,而是从友人着笔,想象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因思念自己而难以成眠的情景,从而表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及惜别之情。

(2)王昌龄的诗前两句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深秋时节、秋风秋雨渲染了与朋友离别之时的悲凉氛围,(1分)后两句通过想象写别后友人生活情景表达离别的伤感,整首诗的感情都是悲伤的(1分);李颀的诗前三联也通过“离歌”“微霜”“鸿雁”“砧声”等意象表达了离别的伤感,(1分)诗的尾联表达了对魏万的真诚劝勉,变低沉伤感而为雄健开朗。(意思对即可)(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②,三谢不能餐。

[注]①雕胡:即“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叫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作美餐。②漂母:据《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年轻时穷困,曾受一个漂洗丝絮的老妈妈(漂母)的一饭之恩。

第二联上下两句中最富含蕴味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尾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小题1】分别是。“苦”和“寒”。“苦”不仅指劳动的辛苦,还指心中的悲苦。“寒”既是形容舂米声音的凄凉,也是推想邻女身上的寒冷。(秋收季节,本来应该是欢乐的。可是在繁重赋税压迫下的农民竟没有一点欢笑。农民白天收割,晚上还要舂米)

【小题2】诗人被荀媪诚恳的款待深深感动,因无法报答、受之有愧而再三推辞、不忍享用的思想心情。 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 


解析:

赏析《凤凰涅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凤凰涅槃》是《女神》中的浪漫主义代表作,也是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诗篇。《凤凰涅槃》正是一首时代的颂歌。诗人把祖国比喻成凤凰。“凤凰”,我国传说中的一种神鸟,吉祥之物。题中的“涅檠”,不是寂灭,而是新生,是经过剧痛和死亡之后的新生;含有永生不死之意。长诗由一个“小序’’和四章组成,结构缜密完整,可以说是戏剧化的诗或诗化的戏剧(有人称《凤凰涅槃》为诗剧)。


解析:

考查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赏析能力,要深刻理解作品主旨,体会其艺术特色。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有许多通过梦境来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暗示情节主题的场景描写,请复述其中的一个梦境,并简要说明这个梦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暗示情节主题的梦境,有第五回贾宝玉在侄媳妃秦可卿华丽的卧室中所作的那场太虚幻境的绮梦,通过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总写了全文,暗示了人物命运,还有十三回,秦氏将死,临终的时候,向凤姐儿托梦,所说的预言,起到揭示全书主旨的作用。

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的梦境有:贾宝玉梦遇甄宝玉,表现了宝玉乖张、痴迷的个性;林黛玉梦见被父亲接回家中,许配他人,表现了林黛玉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对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的悲哀。


解析:

考查对作品构思的故事情节机构思技巧的掌握。要熟读原文,把握主要信息,深刻理解作品主题。

简述孙策用什么方法向袁术借兵马?他开始草创江东基业的过程里最主要的助手有哪 几个?

答:

孙策在父亲死后投奔袁术,虽然屡立战功,袁术也很喜爱他,但他无法忍受袁术的倨傲。他与朱治、吕范等人商议,用父亲孙坚所留的传国玉玺作为抵押,以母舅吴景有难,向袁术借雄兵数千。孙策带领旧将程普、黄盖、韩当等回来途中遇见交情甚密的周瑜,周瑜向孙策推荐了江东“二张”即张昭和张纮。这些人帮助孙策打败刘繇,扩充了兵力,迅速占领了江东。 


解析:

考查对作品构思的主要故事情节的掌握。要熟读原文,把握主要信息,深刻理解作品构思。

结合《白光》全文,请你谈谈对“白光”的作用的理解。

“白光”在结构上,作为情节线索构建全篇,白光一直在__着陈士成的思维和行动,直至他出城门,投水而死;白光的象征意义正暗示了文章的主旨,疯人的恍惚感觉中追寻着穷途末路中的一丝“白光”样的希望,升官发财的__像白光一样使追逐者为之疯狂。这就是作者所要抨击的罪恶的科举制度。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