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知道眼前的鲁妈就是当年的“侍萍”时,周朴园的表现有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雷雨》)
由前面的“惊愕”“惶恐”转为“忽然严厉地”盘问“谁指使你来的”,以至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并声称“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需要到周家来”。他对侍萍的凌辱、摧残,他对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都充分暴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和冷酷、虚伪,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是一个人格卑下、没有任何仁义和道德可言的反动资本家。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这两首送别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都写到“水流”,简要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分析,请说出这两首诗最后一句在表达和抒情上各有何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相同:都是借对水流的抱怨来表达自己的心情,都用了反衬的手法(2分)。不同:许诗以水流“急”来反衬自己内心对友人的依依难舍之情(1分),刘诗则通过一个“自”字,以无情衬有情,表现了朋友离去后自己心中的伤感和孤独(1分)。(4分。 意思对即可)
(2)许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风雨凄迷的景色来映衬心中的烦闷和惘怅,含蓄而富有感染力(2分)。
刘诗则是对照写景,借万里“青山”中一叶“孤舟”表现朋友的孤独寂寞和自己政治上失落苦闷,感情浓烈,言近旨远(2分)。(4分, 意思对即可)
古诗文阅读题
(09年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8.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思路点拨】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常常是描绘意象+作者的情感。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解析:
理解诗的意象的鉴赏,抓住诗中描写意象的诗句,理解意象的特征,再赏析意象的表意效果。
这道题有两问,一问是问作者的思想感情,一问是“怎样表现的”,问的是表达技巧及效果。作者的情感可以从诗的题目“晚泊岳阳”看到作者写作时的心情背景——在外漂泊;再从“失江路”“月下归”等词语中可以理解出作者的思归的无奈凄凉的情绪,从而概括出作者凄凉无奈的思乡之情是诗歌的主题。
表现手法可以从诗句中察觉到,因为诗中句句写景,而句句含情,所以可以判定所用的手法应该是借景抒情,或者触景生情。答题时,可以用诗中的意象作为组织语言的材料。
【标签】诗歌鉴赏
默写。
(1)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蜀道难》李白)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高》杜甫)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4)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白居易)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李商隐)
(6)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
略
解析:
略
“投笔从戎”的故事发生在谁的身上?
A:秋瑾 B:陆游 C:班超 D:项羽
李白诗作《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广陵”是现在的哪里?
A:广州 B:扬州 C:福州 D:南京
“一气呵成”最初形容的是不停顿的完成了( )。
A:一幅国画 B:一篇文章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宿云门寺①阁
孙逖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②幽。
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③秋。
画壁馀④鸿雁,纱窗宿斗牛。
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注释:①云门寺,在今浙江绍兴境内的云门山上。②象外:意思是物象之外。③五湖:太湖的别称。④馀:剩下之意。
(1)云门寺的特点是什么?试结合颈联作具体分析。
(2)试分析颔联“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的艺术特色。
(1)颈联两句,写卧床环顾时所见的景象。墙上,因为年深日久,壁画的大部分已经剥落,只见到尚剩下的大雁,足见佛寺之古老;天空,闪烁的群星象是镶嵌在窗户上那样临近,突出了云门寺“高”。这两句分别写出云门寺“高”与“古”的特点。(特点“高”与 “古”2分,分析占1分)
(2)这一联描写诗人到达寺中宿处后凭窗远眺的景象。①写诗人点燃宿处的油灯,卷起久垂的帷帘,想象中看到夜色中壁立的千嶂,想象中看见浩淼的五湖。所写的都不是眼前实景,而是写想象的虚景,以虚为实。②这两句诗对偶工整,山与水对比,秋与夕映衬,写景抒情,意境优美,写出了云门寺雄视千山、高耸入云的气派,创造了高远壮美的境界,也显示出诗人宽阔的胸怀。(评分建议:抓四个采分点:写想象的虚景,以虚为实;对偶工整,意境优美;高远壮美的境界;诗人宽阔的胸怀。4分)
解析:
无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小题,5分)
(1) ▲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2) ▲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秋风萧瑟,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4)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 ?
(李清照《 声声慢(寻寻觅觅)》)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中通外直, ▲ (周敦颐《爱莲说》)
(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 ▲ 。(杜甫《登高》)
(7)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 w.&w.^w.k.s.5*u.C.#o@m。人生如梦,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舞榭歌台(3)洪波涌起 星汉灿烂 (4)梧桐更兼雨 怎一个愁字了得(5)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6)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7)早生华发 一尊还酹江月(每句一分,错字、漏字,此句就不给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⑴此诗为凭吊何人而作?
⑵结合诗句简析全诗是如何表现屈子之怨的。
⑴屈原(1分)
⑵①诗作以沅湘两条江流开篇,即景起兴,让屈原千年不尽的怨恨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②一、二两句以沅湘深沉的流水来比喻屈原的幽怨,“不尽”点出“怨”的绵长深重。③三、四两句借景抒情,在“秋风起”的深秋日暮,“枫树林”给人凄凉萧条之感,“萧萧”强化了幽怨之情,让读者深深感受屈原怀忠君爱民之心而被诽谤、怀疑、流放直至抱石沉江过程中的满腔怨愤。(第一点1分,后两点各2分,共5分)
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