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析《雷雨》中鲁侍萍这一人物形象。
鲁侍萍,是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她善良正直,备受欺辱和压迫,但又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毅顽强。
简答题
⑴《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最得意的长篇小说之一。作品中葛朗台这一形象被刻画得极为生动,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请写出其它三个吝啬鬼及其篇名。
⑵《三国演义》中徐庶是诸葛亮的挚友、刘备的谋士,并为刘备推荐诸葛亮,但却投了曹操。请简述其中的原委。
⑴①严监生,《儒林外史》 ②夏洛克,《威尼斯商人》 ③乞乞科夫,《死魂灵》
⑵因他母亲为曹军所囚,出于无奈而投了曹操。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__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上阕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说说作者在下阕中所创造的意境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小题1】(1)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去写的。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营造出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游湖时的愉悦心情。
【小题2】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互衬。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 ,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 ,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 。
解析:
略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 )的评论。
A:钟嵘对陶渊明 B:苏轼对王维 C:欧阳修对李白 D:王国维对苏轼
“耳顺”代指什么年纪?( )
A:四十岁 B:五十岁 C:六十岁 D:七十岁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 君 怨
郑 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上阕吟咏的对象是什么?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请具体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1)梅花。(1分)开放时间——未到春天;形态特点——有雪具有的洁白,还有雪没有的香味。(1分)
(2)用对比的手法,(1分)通过“竹篱茅舍”、“玉堂琼榭”的不同环境进行对比。(1分)赞美梅花不论遭遇冷落还是身处富贵都一样高洁的品质。(2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请指出诗中所选取的意象。
请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题1】土地、河流、风和黎明。
【小题2】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解析:
【小题1】(每个点1分)
【小题2】(最后一个点2分,其余两个任写一个得1分)
补写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帝子降兮北渚, 。袅袅兮秋风, 。
(屈原《湘夫人》)
(2) ,乾坤日月浮。 ,老病有孤舟。
(杜甫《阁夜》)
(3)雕栏玉砌应犹在, 。问君能有几多愁? 。
(李煜《虞美人》)
(4) ,囷囷焉,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 (杜牧《阿房宫赋》)
(1)目眇眇兮愁予 洞庭波兮木叶下
(2)吴楚东南坼 亲朋无一字
(3)只是朱颜改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盘盘焉 蜂房水涡 长桥卧波 不霁何虹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北新水令]山松野花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
条,城对着夕阳道。
(1)[滚绣球]中情和景有怎样的关系.?,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结合曲词简
析。
(2)[北新水令]写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请从炼字的角度进行赏析。
(1)采用由情及景的手法,表达了莺莺不忍离别的深情。用了对比、拟人、夸张、对偶、叠词等修辞方法。“迟”和“疾”的对比,鲜明反映莺莺难舍难分的心理;“倩疏林挂住斜晖”用拟人,请疏朗的树林挂住流逝的日光,形象表现莺莺恨时光太快,留恋不舍分离之情;听“去也”松了金钏,望“长亭”减了玉肌用夸张,逼真形容出莺莺离别前所受的心理折磨。
(2)“残”“废”“瘦”空”四个形容词形象鲜明.虚实结合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残军”“瘦马”虚实相对,凸显败军溃逃的狼狈;“废垒”“空壕”
直现实景,渲染荒凉破败氛围。
解析:
(1)4分。情景关系1分,修辞手法写出任意三种即得3分。不作分析扣1分。
(2)4分。前后两句各2分,意思对即可。
《边城》究竟是牧歌还是悲剧?
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相互不理解,最终落得“翠翠在渡口孤独地等候傩送的归来"。悲剧情调又是同作者的泛神论的哲理感悟相融汇的,具体表现在作品中的天人合一:日头似乎通人性,黄狗也写得极富灵性。作者是有意将自然力的破坏同善的不幸布置在一起,产生强烈的悲剧效果。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解析:
要熟读原文,把握主要信息,深刻理解作品构思及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