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诫子书

张之洞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为父未尝一日忘汝。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

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以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

余少年登科,自负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
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志之,志之,勿忘,勿忘。

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

余少年登科,自负清流,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然世事多艰,飞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勿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纵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志之志之,勿忘勿忘。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今去国万里矣,汝平日挟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堂上以忧。汝此后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力,以从事于所学。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炼身心,即后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予智自雄。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汝随余久,当必亲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非余所望于尔也,汝其慎之。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万一被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则何如更宜力除至嘱!

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汝尽心求学,勿妄外骛。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父涛示。

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勿劳,勿恃贵 畏惧B.反足堂上以忧 赠给

C.为贱卒,苦身力 竭尽D.当必亲之 熏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B.

C.D.

3.下列句子中,都属于张之洞送儿子到日本习武的原因的一组是 ( )

①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 ②外寇纷来,边境屡失

③学校肇开 ④不与汝之性情相违

⑤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 ⑥得学问上之益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之洞十分关爱儿子,在儿子离家半月后,就急着写信给儿子,把家里的大小事情 全都告诉他,让他安心学习。

B.张之洞的儿子从小喜欢卖弄才华,常常捣乱课堂,无心读书,张之洞认为凭他的资 质不可能再考取更大的功名。

C.张之洞认为,即使科举没有废除,儿子最多也只能考中一个秀才,而当时各位前辈 则不认同张之洞的这个看法。

D.张之洞告诫儿子,就算将来毕业后,靠父亲的庇护能谋得一官半职,也要好学上进, 体察民情,不要放纵自己。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寒暖更衣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万一被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则何如更宜力除至嘱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

②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

题库:高中语文 类型:简答题 时间:2021-01-07 08:18:28 免费下载:《2010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Word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诫子书

张之洞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为父未尝一日忘汝。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

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以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

余少年登科,自负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
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志之,志之,勿忘,勿忘。

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

余少年登科,自负清流,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然世事多艰,飞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勿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纵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志之志之,勿忘勿忘。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今去国万里矣,汝平日挟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堂上以忧。汝此后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力,以从事于所学。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炼身心,即后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予智自雄。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汝随余久,当必亲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非余所望于尔也,汝其慎之。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万一被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则何如更宜力除至嘱!

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汝尽心求学,勿妄外骛。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父涛示。

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勿劳,勿恃贵 畏惧B.反足堂上以忧 赠给

C.为贱卒,苦身力 竭尽D.当必亲之 熏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B.

C.D.

3.下列句子中,都属于张之洞送儿子到日本习武的原因的一组是 ( )

①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 ②外寇纷来,边境屡失

③学校肇开 ④不与汝之性情相违

⑤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 ⑥得学问上之益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之洞十分关爱儿子,在儿子离家半月后,就急着写信给儿子,把家里的大小事情 全都告诉他,让他安心学习。

B.张之洞的儿子从小喜欢卖弄才华,常常捣乱课堂,无心读书,张之洞认为凭他的资 质不可能再考取更大的功名。

C.张之洞认为,即使科举没有废除,儿子最多也只能考中一个秀才,而当时各位前辈 则不认同张之洞的这个看法。

D.张之洞告诫儿子,就算将来毕业后,靠父亲的庇护能谋得一官半职,也要好学上进, 体察民情,不要放纵自己。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寒暖更衣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万一被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则何如更宜力除至嘱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

②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诫子书  张之洞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为父未尝一日忘汝。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

本题关键词:阅读新知法,小儿阅读障碍,悉尼宣言,第5腰椎下缘,第5颈椎下缘,第1腰椎下缘,查阅文献法,文言文翻译原则,文化知识,阅读训练;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