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曲江对酒① 唐·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②。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③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④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此时诗人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②霏微,迷濛的样子。③判,读“pān”,甘愿的意思。④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1)简析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桃花细逐杨花落”一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你认为这样修改之后好不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分)答:诗人感觉闲散无聊,枯坐江头多时,不想回去,(1分)纵饮懒朝,后悔没有及早辞官归隐,(1分)抒发了诗人面对仕途失意、抱负难展、理想落空、报国无门的状况内心的愤懑不平之情。(1分)
(2)(4分)答:“桃花欲共杨花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2分)正因为仕途失意,懒散无聊,诗人才久坐江头,如此留意于花落鸟飞,“桃花细逐杨花落”纯用描写,能更好地衬托出诗人此时的心情。(2分)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冯 至
757年(至德二载)9月,唐军收复了长安,不久洛阳也跟着克复。肃宗在十月里还京,杜甫也和他的家属一起回到长安。
从757年11月到758年6月,是杜甫在长安最后一次的居留。他仍旧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遗,这时贾至任中书舍人,王维任太子中允,岑参任右补阙,严武为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这些人并肩出入,互相唱和,在“禁掖"里值夜时也常常写诗传递,过着闲散的官吏生活。但是那些唱和诗和朝谒诗在杜甫的诗集里毫无光彩,事实上也不能有什么光彩,里边充满了初唐以来的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词藻,缺乏充实的内容。在这时期杜甫的诗中,我们只能从“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避人焚谏草”这样的诗句中想象杜甫不过是一个小心谨慎的官吏。此外他若从北城下朝回来,就是在春风荡漾的曲江头典衣买酒。他这时也写了一些关于曲江的诗,但这些诗与从前的曲江诗相比,既没有天宝年末的《曲江三章》那样的凄苦,也没有《哀江头》那样的沉痛,他在一片花飞的暮春天气,只感到一个庸俗的道理:“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像“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这些信手拈来、歌咏自然的诗句,若是在一般唐人的诗集里也许是很好的名句,可是在杜甫许多瑰丽而沉郁的诗篇中,只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
他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领色,他说,“天颜有喜近臣知”;他。4月里陪着肃宗祭祀九庙,5月端午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为是无上的光荣。他有时局促到这种地步:官马送回官家,自己又没有马,因此有十天之久不能去看望想去看望的邻近的友人,他说,这既不是爱惜身体,也不是脚力太弱,只怕在街上徒步走路时遇见官长,遭到官长的申斥。
可是在这狭窄的天地里,他偶然走到东郊,遇见一匹被兵士遗弃在路旁的瘦马,他也曾联想到人世的困顿,写成一篇《瘦马行》,对瘦马表示无限的同情;他在城南滴水滨听樵夫讲述几只小鹰被白蛇咬死、一支鹘鸟飞来报仇的故事,他也写出一首充满热情的寓言诗《义鹘行》,来激励壮士的肝胆。
虽然如此,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事实上是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了,若是长此下去,没有一点变动.我们真担心他六七年来开辟的诗的国土会断送在左拾遗的职位上。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
肃宗回到长安后,许多官吏都或多或少地得到奖励,房瑁也被命为金紫光禄大夫。可是房瑁依然是结交宾客,车马盈门,常常称病请假;他空疏而放肆的言论有时传入肃宗耳中,引起肃宗的不满,致使他在6月里被贬为鄙州刺史。他的许多朋友也受到牵连。杜甫也离开了皇帝周围的“氤氲香气”,被派到华州去做司功参军。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长安。
他离开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人,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政治的前途是一个打击·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从那狭窄的天地里解放出来了,对于他的诗的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他由此才得到机会,又接近战乱中的人民,认清时代的苦难,因此而恢复并且扩展了他的广大的诗的国土,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1.如何理解“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这一句子的含意?
2.杜甫在长安生活的时期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他的诗歌风格有什么影响?
3.文章第四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你认为作者对“长安时期的杜甫”的描述体现了传记的哪个方面的特点?请举例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1.“大的变动”是指杜甫因受房瑁事件的牵连被贬到华州做官一事,作者之所以说是“幸而”,是表示虽然这件事对于杜甫的政治前途是一个打击,但是对他的诗歌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杜甫从此由一个皇帝的侍奉官回到了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2.杜甫在长安生活的时期生活.比较闲散、无聊,为官小心谨慎,把皇上的赏赐视为无上的光荣,虽然也偶尔关注民生困顿,但总的来讲,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出现很多应时之作,缺乏充实的内容,没有以前的诗歌那样的凄苦和沉痛,只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
3.从内容上来说,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从结构上来说,为下文作者得出杜甫成为人民诗人的结论做了铺垫。
4.作者既描写了杜甫的伟大,也没有回避他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局限,这体现出传记真实再现人物的本来面目的特点。如,他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颜色,他说,“天颜有喜近臣知”;他4月里陪着肃宗祭祀九庙,5月端午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为是无上的光荣。再如,他离开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人,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政治的前途是一个打击。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但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从中更能体会出杜甫走出这片狭窄天地的过程越艰难,他的转变才越显得可贵和伟大。
1.依次在下列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1)真正的君子不像那些 的伪君子,害了别人还要往自己的脸上涂脂抹粉。 (2)在伊朗新总统鲁哈尼即将上任之际,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制裁议案,进一步 伊朗石油出口,以此迫使伊朗停止铀浓缩活动。 (3)像“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这些 的诗句,在杜甫许多瑰丽而沉郁的诗篇中,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
A:道貌岸然 遏止 津津乐道 B:一本正经 遏制 津津乐道 C:一本正经 遏止 脍炙人口 D:道貌岸然 遏制 脍炙人口
2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曲江对酒 【唐】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①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吏情更觉沧州②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①判:同“拚(pàn)”,不顾一切,豁出去。这里是“甘愿”。②沧州: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21.对作品的写作手法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首七律的韵脚是“归”“微”“飞”“违”“衣”。“水精宫殿转霏微”,“霏微”是迷蒙的样子,这句话营造了一种虚空寥落的意境。 B:颔联两句,以比喻的手法写出诗人久坐江头,空闲无聊,因而才这样留意于花落鸟飞的心绪。 C:颈联诗人正话反说,表面说: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我懒于朝参,的确有违世情;实际是说:既然人家嫌弃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勤朝参?更显其牢愁之盛,又妙在含蓄委婉。 D:尾联则以“沧洲远”、“未拂衣”,和上联的“纵饮”、“懒朝”形成对照,显示一种欲进既不能,欲退又不得的两难境地。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曲江对酒①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②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③远,老大徒伤未拂衣④。
【注释】 ①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此时诗人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②判,念pān,甘愿的意思。③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④拂衣:振衣而去。指归隐。
【小题1】诗歌的颔联描写了一派怎样的景色?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小题2】这首诗的颈联与《旅夜书怀》的“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在手法上有相同之处,但在表达意图上略有不同。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小题1】(5分)诗的颔联描写了一派落花轻盈、飞鸟欢悦的绚丽的春天景象。(2分)采用乐景衬哀情的手法,(1分)反衬了诗人因政治失意久坐江头、懒散无聊的心情。(2分)
【小题2】(6分)这两联诗都采用了反语的手法(正话反说的写法)。(1分)本诗的颈联字面上说,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我懒于朝参的确有违世情。实际是说,既然人家嫌弃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请朝参?(2分)正话反说,更显其牢愁之盛,又妙在委婉含蓄。(1分)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的不平愤懑之气,本诗说的“人”和“世”,不光指朝廷碌碌之辈,牢骚已经发到了肃宗头上。(1分)而“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揭示了政治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及作者情感的能力。思考时,可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例如,主要景物:桃花、杨花、黄鸟等,然后再联系具体诗句来描述其落花轻盈、飞鸟欢悦的意境。第二问要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从以乐景衬哀情的角度答出诗人失意、无聊的心情。要注意语言的简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和写作意图的能力。由题干可知,此题有两问,第一问是考查表现手法,第二问是考查诗人的写作意图。故思考时,应将两首诗歌中的“纵饮久判②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比较分析,然后再结合着诗歌写作背景及诗人的思想人生来分析概括。由关键词“久判”“官应病休”可知,均用了正话反说的手法。前者从诗歌注释可知,诗人对朝廷不重用自己的不满及牢骚;后者是政治失意后的漂泊、孤寂的原因。答题时,要注意结合着关键词分析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曲江对酒①
唐·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②。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③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④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此时诗人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②霏微,迷濛的样子。③判,读“pān”,甘愿的意思。④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19.简析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20.“桃花细逐杨花落”一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你认为这样修改之后好不好,为什么?(4分)
19.(诗人感觉闲散无聊,枯坐江头多时,不想回去,(1分)纵饮懒朝,后悔没有及早辞官归隐,(1分)抒发了诗人面对仕途失意、抱负难展、理想落空、报国无门的状况内心的愤懑不平之情。(1分)
20.“桃花欲共杨花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2分)正因为仕途失意,懒散无聊,诗人才久坐江头,如此留意于花落鸟飞,“桃花细逐杨花落”纯用描写,能更好地衬托出诗人此时的心情。(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诗先写牢骚:“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我懒于朝参,的确有违世情。”这是诗人的牢骚话,实际是说:“既然人家嫌弃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勤朝参?”正话反说,更显其牢愁之盛,又妙在含蓄委婉。这里所说的“人”和“世”,不光指朝廷碌碌无为之辈,牢骚已经发到了唐肃宗李亨的头上。诗人素以“忠君”为怀,但失望过多的时候,也禁不住口出微辞。以此二句,足见诗人的愤懑不平之气。最后抒发愁绪:“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这一联是说:只因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这里,以“沧洲远”、“未拂衣”,和上联的“纵饮”、“懒朝”形成对照,显示一种欲进既不能,欲退又不得的两难境地。杜甫虽然仕途失意,毕生坎坷,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始终如一,直至逝世的前一年(769年),他还勉励友人“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希望以国事为己任。可见诗人之所以纵饮懒朝,是因为抱负难展,理想落空;他把自己的失望和忧愤托于花鸟清樽,正反映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痛。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解答时应注意比较两句诗从内容到手法方面的区别,能更好体现作者情感的为佳。“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短短一联,形、神、声、色、香俱备。“细逐”、“时兼”四字,极写落花轻盈无声,飞鸟欢跃和鸣,生动而传神。两句衬托出诗人的此时的心绪:久坐江头,空闲无聊,因而才这样留意于花落鸟飞。“桃花细逐杨花落”一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杜甫“自以淡笔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由拟人法改为描写法。之所以这样改,是因为“桃花欲共杨花语”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曲江对酒①
唐·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②。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③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④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此时诗人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②霏微,迷濛的样子。③判,读“pān”,甘愿的意思。④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1)简析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2)“桃花细逐杨花落”一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你认为这样修改之后好不好,为什么?
(1)诗人感觉闲散无聊,枯坐江头多时,不想回去,(1分)纵饮懒朝,后悔没有及早辞官归隐,(1分)抒发了诗人面对仕途失意、抱负难展、理想落空、报国无门的状况内心的愤懑不平之情。(1分)
(2)“桃花欲共杨花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2分)正因为仕途失意,懒散无聊,诗人才久坐江头,如此留意于花落鸟飞,“桃花细逐杨花落”纯用描写,能更好地衬托出诗人此时的心情。(2分)
略
曲江对酒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①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②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释]①判:同“拚”,不顾一切,豁出去。这里是“甘愿”。②沧州: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苑外江头坐不归”,“苑”是指“宫苑”,“坐不归”写出了诗人想回但不能回去的无奈。
B.“水精宫殿转霏微”,“霏微”是迷蒙的样子,这句话营造了一种虚空寥落的意境。
C.尾联表达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的意思。
D.这首七律诗表现了杜甫在官场中无所作为,抱负难展,理想落空的苦痛。
(2)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述杜甫将“桃花与共杨花语”,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请简要分析这样改的妙处。(3分)
(3)本诗中的“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与《旅夜书怀》诗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共同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对偶除外)?试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分)
(2)改后更切合诗人的心境,情景相谐。(2分)原句显得过于恬适,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1分)
(3)反语(1分)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我懒于朝参的确有违世情,实际是说既然人家嫌弃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勤朝参。这样正话反说更显其牢骚愁苦之盛,妙在含蓄委婉。(2分)
(1)诗人不想回去。
(2)词语的衬托心境、形象的表达感情的作用。
(3)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 9—22题。(1 8分)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冯 至
757年(至德二载)9月,唐军收复了长安,不久洛阳也跟着克复。肃宗在十月里还京,杜甫也和他的家属一起回到长安。
从757年11月到758年6月,是杜甫在长安最后一次的居留。他仍旧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遗,这时贾至任中书舍人,王维任太子中允,岑参任右补阙,严武为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这些人并肩出入,互相唱和,在“禁掖"里值夜时也常常写诗传递,过着闲散的官吏生活。但是那些唱和诗和朝谒诗在杜甫的诗集里毫无光彩,事实上也不能有什么光彩,里边充满了初唐以来的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词藻,缺乏充实的内容。在这时期杜甫的诗中,我们只能从“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避人焚谏草”这样的诗句中想象杜甫不过是一个小心谨慎的官吏。此外他若从北城下朝回来,就是在春风荡漾的曲江头典衣买酒。他这时也写了一些关于曲江的诗,但这些诗与从前的曲江诗相比,既没有天宝年末的《曲江三章》那样的凄苦,也没有《哀江头》那样的沉痛,他在一片花飞的暮春天气,只感到一个庸俗的道理:“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像“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这些信手拈来、歌咏自然的诗句,若是在一般唐人的诗集里也许是很好的名句,可是在杜甫许多瑰丽而沉郁的诗篇中,只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
他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领色,他说,“天颜有喜近臣知”;他。4月里陪着肃宗祭祀九庙,5月端午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为是无上的光荣。他有时局促到这种地步:官马送回官家,自己又没有马,因此有十天之久不能去看望想去看望的邻近的友人,他说,这既不是爱惜身体,也不是脚力太弱,只怕在街上徒步走路时遇见官长,遭到官长的申斥。
可是在这狭窄的天地里,他偶然走到东郊,遇见一匹被兵士遗弃在路旁的瘦马,他也曾联想到人世的困顿,写成一篇《瘦马行》,对瘦马表示无限的同情;他在城南滴水滨听樵夫讲述几只小鹰被白蛇咬死、一支鹘鸟飞来报仇的故事,他也写出一首充满热情的寓言诗《义鹘行》,来激励壮士的肝胆。
虽然如此,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事实上是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了,若是长此下去,没有一点变动.我们真担心他六七年来开辟的诗的国土会断送在左拾遗的职位上。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
肃宗回到长安后,许多官吏都或多或少地得到奖励,房瑁也被命为金紫光禄大夫。可是房瑁依然是结交宾客,车马盈门,常常称病请假;他空疏而放肆的言论有时传入肃宗耳中,引起肃宗的不满,致使他在6月里被贬为鄙州刺史。他的许多朋友也受到牵连。杜甫也离开了皇帝周围的“氤氲香气”,被派到华州去做司功参军。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长安。
他离开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人,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政治的前途是一个打击·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从那狭窄的天地里解放出来了,对于他的诗的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他由此才得到机会,又接近战乱中的人民,认清时代的苦难,因此而恢复并且扩展了他的广大的诗的国土,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19.如何理解“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这一句子的含意?
20.杜甫在长安生活的时期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他的诗歌风格有什么影响?
21.文章第四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2.你认为作者对“长安时期的杜甫”的描述体现了传记的哪个方面的特点?请举例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19.“大的变动”是指杜甫因受房瑁事件的牵连被贬到华州做官一事,(1分)作者之所以说是“幸而”,是表示虽然这件事对于杜甫的政治前途是一个打击,但是对他的诗歌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杜甫从此由一个皇帝的侍奉官回到了人民诗人的岗位上。(3分)
20.杜甫在长安生活的时期生活.比较闲散、无聊,为官小心谨慎,把皇上的赏赐视为无上的光荣,(2分)虽然也偶尔关注民生困顿,但总的来讲,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出现很多应时之作,缺乏充实的内容,没有以前的诗歌那样的凄苦和沉痛,只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2分)
21.从内容上来说,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2分)从结构上来说,为下文作者得出杜甫成为人民诗人的结论做了铺垫。(2分)
22.作者既描写了杜甫的伟大,也没有回避他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局限,这体现出传记真实再现人物的本来面目的特点。(2分)如,他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颜色,他说,“天颜有喜近臣知”;他4月里陪着肃宗祭祀九庙,5月端午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为是无上的光荣。再如,他离开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人,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政治的前途是一个打击。(2分)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但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从中更能体会出杜甫走出这片狭窄天地的过程越艰难,他的转变才越显得可贵和伟大。
评分标准:特点总结准确,2分;例句可只举一例(准确),2分;分析全面准确,2分。如总结出选材真实、典型,或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等特点,且分析合理亦可;如特点总结不准确,但例句及分析能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9.无
20. 无
21. 无
22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曲江对酒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①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②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①判:同“拚”,不顾一切,豁出去。这里是“甘愿”。②沧州: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14.杜甫,字 。(1分)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苑外江头坐不归”,“苑”是指宫苑,“坐不归”写出了诗人想回但不能回去的无奈。
B.“水精宫殿转霏微”,“霏微”是迷蒙的样子,这句话营造了一种虚空寥落的意境。
C.尾联表达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的意思。
D.这首七律诗表现了杜甫在官场中不受重用,抱负难展,理想落空的苦痛。
16.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述杜甫将“桃花与共杨花语”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请简要分析这样改的妙处。(4分)
14.(1分)子美
15.(3分)A(诗人不想回去)
16.(4分)改后更切合诗人的心境,情景相谐。(2分)原句显得过于恬适,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2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