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是( ) (1)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群臣侍殿上者 (3)常痛于骨髓 (4)见燕使者咸阳宫 (5)是寡人之过也 (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7)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8)何厌之有

A:(2)(4)(8) B:(1)(5)(6) C:(3)(4)(7) D:(4)(7)(8

15.翻译句子。(3分)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责怪那个想出来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退出来,因而没能够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得分点:共3分,“咎”、第三个“其”字、“极”各1分。)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既”,已经,……之后;“或”,有人;“咎”,责怪;“其欲出者”,那个想出来的人;“悔其随之”中的“其”,自己;“极”,尽情享受;“夫”,那;“游之乐”,游玩的乐趣。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2.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3分) 例句: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姜氏何厌之有! C:吾属今为之虏矣!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6.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画线句子断句。(6分)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

——《世说新语》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

【解析】

试题分析:这里可根据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文中涉及到的是人物对话(独白)形式的,根据大意即可划分。人名“右军”指王羲之、“敦”指王敦;谓语动词“觉”“闻”“知”“剔吐”“诈”“论”“意”“大惊”“除”“开”“见”“信”“得”,再根据“曰”断句即可。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右军将军王羲之不满十岁的时候,大将军王敦很喜爱他,常常安排他在自己的床帐中睡觉。有一次王敦先出帐,王羲之还没有起床。一会儿,钱凤进来,屏退手下的人,商议事情,一点也没想起羲之还在床上,就说起叛乱的计划。王羲之醒来,已经听到了他们的谈论,就知道没法活命了,于是抠出口水,把头脸和被褥都弄脏了,假装睡得很熟。王敦商量事情到中途,才想起王羲之还没有起床,彼此十分惊慌,说:“不得不把他杀了。”等到掀开帐子,才看见他吐得到处都是,就相信他真的睡得很熟,于是才保住了命。当时人们都称赞他有智谋。

14.文言翻译: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1)诚然,卿不朕欺。(2分)

(2)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对(4分)

(3)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5分)

(1)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2分)

(2)间或召见(他)询问大臣们的好坏优劣,宋濂只列举那些好的大臣回答。(4分)

(3)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5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文言文译文

宋濂与客人饮酒,皇帝秘密派人暗中侦探监视。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宋濂都用实话相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 ”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出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 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 ,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1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划线部分断句。 (限划8处) (4分)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 \ 桓公既贤 \ 而不勉之至王 \ 乃称霸哉 \ 语曰 \ 将顺其美 \ 匡救其恶 \ 故上下能相亲也 \ 岂管仲之谓乎?(4分。对两处得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能力、翻译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文句内容有大体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与上下文的联系。“岂……哉”“岂……乎”固定句式,“曰”“故”“也”句首、句末词,“将顺其美”“ 匡救其恶”句式对称,抓住这些词语、特殊句式特点进行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一项是( )(3分) 例句:此李将军之谓也?

A: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C:荀卿守正,大论是弘 D: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0分)

(1)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5分) (文段一)

(2)姚平仲勇而寡谋,急于要功,先期率步骑万人,夜斫敌营,欲生擒斡离不及取康王以归。(5分) (文段一)

(3)今大理多不奉法,以纵罪为仁,持文为苛,臣执刑典,恐且得谤。(文段二)

(4)志情逾垣走,而屯营兵悔,更斩梁山等自归,志倍惭悸卒。(文段二)

(5)继元既降,帝使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文段三)

(6)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文段三)

(7)汴__,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5分)(文段四)

(8)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5分)(文段四)

(1)钦宗任命李纲做亲征行营使,遇事可以不经请示而随机处置,李纲修整防守作战的器具,不几天便完成了。(关键词:主语钦宗补出、便宜、治、治守战之具补主语)

(2)姚平仲勇猛但缺乏谋略,急于争功,在约定时间之前率领步兵和骑兵上万人,在夜间袭击敌营,想活捉斡离不并救出康王返回。(关键词:要、先期、夜、斫各1分,大意1分。)

(3)如今大理寺官员经常不守法,将放纵犯罪当作仁慈,把坚持依照法律条文办事视为苛刻,臣执掌法典,恐怕将会受到诽谤。(关键词:译出大意给2分;“奉法”“纵罪”“持文”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4)王志__逃跑,而屯营士兵悔悟,反过来杀掉权梁山等人后自行返回营地,王志因惭愧恐惧而死。(关键词:译出大意给2分;“逾垣”“更斩””自归”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5)刘继元投降后,宋太宗派遣宫中的使者召见杨业,十分高兴,让杨业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的职位。(出征北汉的)大军凯旋回朝后,又加授杨业郑州刺史之职。(关键词:既、使、以为、授等词的落实及句意通顺)

(6)我并非贪生怕死,只是因为现在时机对我方不利,白白牺牲士兵而不能立功。(既然)现在您拿不愿牺牲来责备我,那我就在你们之前首先出战。(关键词:盖、徒、责等词的落实,句意通顺)

(7)攻下汴梁后,众人争相掠夺钱财,只有沈璋没有掠夺什么,只是运载数千卷书回去。(关键词:“平”解释为“攻下”,“趋”解释为“掠夺”,“独”解释为“只有”,“书数千卷”定语后置,)

(8)沈璋到了那里,召回逃亡的人,赈济收养贫困饥俄的人,收葬那里的尸体。(关键词:“招复”解释为“召回”,“逋逃”解释为“逃亡的人”,“困饿”解释为“贫困饥俄的人”,“其”解释为“那里”,句意通顺各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翻译题,要做到信、达、雅,就是准确无误,通畅顺达,自然得体。特别注意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和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1)句中“便宜”译为“随机”,“治”译为“修整”,省略的成分要补出;(2)句中“先期”译为“在约定日期之前”,“夜”名词活用为状语,译为“在夜间”;(3)句中“奉法”译为“守法”,“纵罪”译为“放纵犯罪”,“持文”译为“坚持依据法律条文”;(4)句中“逾垣”译为“__”,“更斩”译为“反过来杀掉”,“自归”译为“自行返回”; (5)句中“以为”译为“让……担任”;(6)句中“责”译为“责备”;(7)句中“平”解释为“攻下”,“趋”解释为“掠夺”,“独”解释为“只有”,“书数千卷”定语后置要译出;(8)句中“招复”解释为“召回”,“逋逃”解释为“逃亡的人”,“困饿”解释为“贫困饥俄的人”,“其”解释为“那里”。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翻译下列语句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3分)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1)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么敢拿(灭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2)(现在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3)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们,都穿上白色的衣服戴上白色的帽子(古时候以为此人凶多吉少穿上丧父)来为他送行。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亡”使动用法,使……亡,灭亡。“执事” 文中是对秦穆公的敬称,不敢直接称对方时的婉转说法。(2)“东”名词作状语,属于词类活用,“肆”“阙”侵损,“焉”哪里。(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是定语后置句,“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穿上白色的衣服戴上白色的帽子。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7.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D:不然,籍何以至此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