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句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②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③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 ④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 ⑤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⑥乃今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⑦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⑧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A:①③⑥⑧ B:①③④⑦ C:②④⑤⑧ D:②⑤⑥⑦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退而深惟 惟:思考 B:偶语者弃市 偶:偶然 C:厚币委质事楚 质:同“贽”,见面礼。 D:项羽乃悉引兵渡河 引:率领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①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C:①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②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D:①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②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
与“质疑问难”的“质”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质明,避哨竹林中 B:形者神之质 C: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D: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加点的字选出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
A:举(列举)类(事物,例子)迩(进)而见(表达,表现)义远 B:皦(洁白)然(……的样子)泥而不滓(染黑)者也.推(推求)此志也,…… C:乃令张仪佯(假装)去(到某地去)秦,厚币(丰厚的礼物)委(呈献)质(见面礼)事楚 D:使(派)使(使者)如(到某地去)秦受(接受)地(割地)
选出翻译不恰当的一项:( )
A: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弥而见义远。 其语言简约精炼,其内容却托意深微,其情志高洁,其品行廉正,其文句虽写的是细小事物,而其意旨却极其宏大博深,其所举的虽然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而所寄托的意义却极其深远。 B: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他所称颂的事物总是美好的。他的言行廉明,所以,到死也不能被包容。 C: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市委质事楚…… 秦惠王对此很是担忧,于是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带着丰厚的礼品来到楚国表示臣服。 D: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张仪听到这话,就说:“用我一个张仪来抵汉中之地,请大王去楚国。”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屈平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__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厚币委质事楚 厚币:丰厚的礼物。
B.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明年:第二年
C.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反:违反
D.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治国:治理得好的国家
11.以下文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__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B.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__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C.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__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D.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__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12.下列对于文章的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张仪采取连横之策,用商於的土地为诱饵,欺骗楚国断绝与齐国的关系。
B.怀王听信子兰等人不听屈原的劝告,终于遭致身死异乡的悲剧。
C.屈原劝楚怀王应该杀掉张仪,等怀王醒悟,已经来不及了。
D.楚王听从了屈原的建议,出兵讨伐出尔反尔的秦国,结果大败而归。
13.请将上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0.C
11.C
12.D
13.(1)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而且反复考虑这一问题,在他每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
(2)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
(3)这些都是我内心所珍爱的,即使死九次我也绝不悔改。
【参考译文】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会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便扣留怀王来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全抱怨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去秦国却未回来。
屈原也痛恨他,虽然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够一旦觉悟。他关心君王振兴国家,想把楚国从衰弱的局势中挽救过来,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然而终于无济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后从这些事情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了。
做君王的无论愚昧的、聪明的、贤良的,不贤良的,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帮助自己做好国君,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但是__破家的事一件接着一件,而圣明治国的君主好几代都没见到过,正是他们所谓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应尽的职责本分,所以在内为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割削,丢失汉中六个郡的地方,自己远离故国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不识人的祸害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原。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原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__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娴于辞令 娴:熟悉。
B.属草稿未定 属:写作。
C.平伐其功 伐:指摘。
D.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诋毁。
7.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__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B.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__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C.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__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D.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__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8.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惠王担心楚国和齐国会结盟亲善,就派张仪离开秦国,把丰厚的礼物呈献给楚怀王,并告诉楚怀王,如果楚齐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
B.诸侯联合攻打楚国,楚国大败诸侯军队,杀了他们的将领唐眜。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怀王去与秦昭王会面,但屈原却认为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
C.屈原被流放后,仍眷恋楚国,心念楚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然而终于无可奈何,不能够返回朝廷。
D.渔夫“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这句话是赞赏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6.C
7.D
8.C
9.(1)张仪到了楚国,他又趁机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大臣靳尚,并且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假话。
(2)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
【解析】
6.
试题分析:C项“平伐其功”的“伐”,结合语境“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和王怒可知,应该译为自夸。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C“平伐其功”的“伐”,结合语境“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和王怒可知,应该译为自夸。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__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本题主要借助连词“然”“而”,助词“者”等,结合理解句意断句。句意: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项结合文本内容“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可知,楚国与齐国已经结盟亲善,而不是会结盟亲善;B项,是楚国被击败,楚将被杀;D项,不是批评屈原孤芳自赏。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A项结合文本内容“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可知,楚国与齐国已经结盟亲善,而不是会结盟亲善;B项,是楚国被击败,楚将被杀。
9.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如——去往;因——趁机;用事者臣——当权大臣;于——状语后置。第二句固定人名字保留“怀王”“郑袖”“张仪”“上官大夫”“ 令尹子兰”,以——因为;内、外——在内、在外,名词作状语;于表示被动。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如本题的“怀王”“郑袖”“张仪”“上官大夫”“ 令尹子兰”等,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固定用法在翻译的时候要体现,古今异义词要注意体现。句首主语省略的要补充。
【参考译文】
屈原名平,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昧。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令尹子兰得知这件事,非常愤怒,最终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 ,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欲见犀首。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与张仪不善。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愿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轸遂至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项是 ( )
A.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 恶;厌恶
B.不出闾巷而售者 售:买入
C.吾请令公厌事可乎 厌事:担任很多的事
D.行道之士尽知之矣 行道:推崇道义
下列各项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B.犀首见之 夜驰之沛公军
C.愿谒行于王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吾为事来 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
A.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看法,是以退为进,体现了游说之士的权谋机变。
B.陈轸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取譬设喻,言之成理,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C.陈轸、张仪、犀首都是能够倾邦覆国的说客,相互之间争宠妒能,挑起了许多纷争。
D.经过陈轸的精心策划,使本无所事事的犀首一时垄断了燕、赵、齐三国的相国事务。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且见弃,轸不见楚何归乎?
(2)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参见译文
陈轸是个游说之士。他与张仪同为秦惠王做事,都受到重用,二人常常争宠。张仪向秦惠王讲陈轸的坏话说:“陈轸携带大量钱财随时出使于秦、楚两国之间,本应搞好两国的邦交。现在楚国井没有对秦国更亲善,却对陈轸很好,这是因为陈轸替自己打算多丽替大王想得少的缘故啊。而且陈轸想要离开秦国投奔楚国,大王为何不让他离开呢?”惠王问陈轸道:“我听说你想要离秦投楚,有这回事吗?”陈轸答道:“有。”惠王说:“张仪的话果然被证实了。”陈轸说:“这件事不单是张仪知道,连路上的行人也尽都知道。过去伍子胥对他的国君忠心,因而各国诸侯争相拉他到本国为臣;曾参对他的双亲孝敬,因而各家父母都希望让他作为自己的儿子。所以被卖的仆妾不用走出家门街巷便被买去的,就是好仆妾;被丈夫抛弃的妇女能再嫁在本乡本里的,那是好妇人。现在如果我对我的国君不忠心,楚王又怎么会拿我做忠臣看待呢?忠心尚且被抛弃,我不往楚国又投奔何处呢?”秦惠王感到陈轸的话说得对,于是便很好地对待他。
陈轸在秦国住了一年,秦惠王终究任用张仪为相国,于是陈轸投奔楚国。楚国并没有重用他,却派他出使秦国。陈轸路过魏国时,想要看望犀首。犀首推辞不见。陈轸说:“我是为要事而来,你不见我,我就要离开这里了,不能等到其它日子。”犀首便会见了陈轸。陈轸问: “你怎么喜欢饮起酒来了呢?”犀首答说:“没有事啊。”陈轸说:“请让我使你的事情多起来,行吗?”犀乎闾道:“怎么办呢?”陈轸说:“魏相田需邀约各国诸侯合纵联盟结好,楚王持怀疑态度而不相信他。你去对魏王说:‘我与燕.赵两国的国君有旧交,他们多次派人来对我说“你闲着没事怎么不来见见面”,我希望到他们那里去拜见一下。魏王即使同意你,你也不必多要车辆,只需把三十辆车子摆在庭院内,公开说要到燕、赵两国去。”燕、赵两国的在魏国作客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忙飞车禀告各自的国君,两国都派人到魏迎接犀首。楚王闻知此事大怒,说,“魏相田需来与我结约,而他们的犀首却前往燕、赵两国,这分明是欺骗我啊!”楚王愤怒之下,不理会田需的建议,齐王听说犀首去北方,也派人把国事托付给他。犀首于是启程,燕、赵、齐三国的相国事务都归犀首决定。陈轸于是到了秦国。
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