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四出祁山时,困住了魏都督司马懿,形势对蜀军极为有利。但后主刘禅听信谗言,诏令诸葛亮班师。诸葛亮叹道: “主上年幼,必有佞臣在侧!吾正欲建功,何故取回我如不回,是欺主矣;若奉命而退,日后再难得此机会也。”这表明:

A:时间具有一维性 B:时机并非抽象的时间,有着特定的物质内容 C:事物存在的时间与事物存在的空间是不可分的 D:时机转瞬即逝,不受具体的运动着的物质的束缚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箕谷不戒之失,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眉:眉县,今陕西省境内。②旄钺(máo yuè):白旄和黄钺,借指军权。

③总统:总聚统理。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⑴亮率诸军攻祁山 ⑵至有街亭违命之

⑶戮谡以 皆在臣授任无方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

臣 明 不 知 人 恤 事 多 暗 《春秋》 责 帅 臣 职 是 当。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

4.根据选文内容和你的理解简要说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

1.⑴亲自   ⑵缺点、错误   ⑶认错,道歉   ⑷ 过失、罪过

2.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

3.命令张郃抵御诸葛亮,诸葛亮派遣马谡督率各军前行,与张郃在街亭交战。

4.因为马谡违背军令丢失了街亭;为了严明军纪,公正执法,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团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诏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方今天下骚扰,无恶未袅,君受大任,于国之重,而久自绝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于军,时年五十四。

(取材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注释:①建兴:蜀汉后主刘禅的年号,建兴元年为公元223年。②亮: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刘备死后,继续辅佐后主刘禅治理蜀国,并大力伐魏,以图统一。③木牛:与下文的“流马”都是古代运输工具,为诸葛亮所创。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亮武乡侯,开府事 治:管理

B. 还于汉中,戮谡以众 谢:辞别

C. 亮每粮不继,使己志不申 患:担忧

D. 亮疾病,于军 卒:死去

3.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 因结和亲,(诸葛亮)遂为与国

B. 军资(由这些地方)所出,国以富饶

C. 亮与(王双)战,破之

D. 于是(后主刘禅)以亮为右将军

4.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诸葛亮才智过人、多谋善断的一组是

①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 ②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

③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④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

⑤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 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A. ①③④ B. 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⑤

5.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葛亮结交东吴,平定南中诸郡,从外交经济等方面为伐魏做了充分的准备。

B. 街亭失利后,诸葛亮自责用人不当,以致马谡违背命令、赵云邓芝防守失误。

C. 斩马谡之后,诸葛亮多次伐魏,斩将攻城屡建功勋,但每次都因缺粮而退兵。

D. 诸葛亮不但才智过人,而且严于律己,表现出了政治家、军事家的杰出风度。

1. B  谢众:向众人道歉。

2. C 助词,同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所”字结构。意思是“所总领的(职务)”“所拜访的(人)。”

A项,连词(介词)表原因,“因为”/连词,表目的,“用来”。

B项,连词,表并列,“而且”/连词,表转折,“可是”。

D项,助词,“……的人”/助词,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表停顿,不译。

3. A 因结和亲,(蜀吴双方)遂为与国。(与国:互相结交、亲附的国家。)

4. C ③句表现诸葛亮严于律己、忠于职守,与才智谋略无关。④句叙述诸葛亮选用马稷“督诸军”。这一决策导致了战役的失利,不能表现他才智过人、多谋善断。

其他四句:①句表现诸葛亮外交务实,化敌为友。②句表现诸葛亮军事策略,声东击西。⑤句表现诸葛亮长于巧思,创制工具。⑥句表现诸葛亮巧设屯田,保障久驻。这四句,可以表现诸葛亮或才智过人或多谋善断的人物特点。

5. C “每次都因缺粮而退兵”以偏概全。建兴七年一役,诸葛亮并未“因缺粮而退兵”,而是以得了胜利。

请将下面两则史料译成现代汉语,与课文加以比较。

1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魏加封张郃居于特进的官位。特进,本为荣誉称号),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晋陈寿《三国志· 张郃传〉)

2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关中,戮谡以谢众。(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翻译:1、诸葛亮兵出祁山,(魏国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加封张合为特进(官位),并派遣他去督军作战。张合与诸葛亮的将领马谡在街亭那个地方对峙。马谡依南山安营扎寨,而不下山占据城池,张合就断了他取水的渠道,然后攻击他,将他击败。(晋陈寿《三国志·  张郃传〉)

2、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进攻祁山,队伍整齐,赏罚严格,号令严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背叛魏国,响应诸葛亮,整个关中像声音发出回音那样震动了。魏明帝移驾长安,命令张郃领兵抵抗诸葛亮的进攻,诸葛亮派马谡带领军队作为前锋,与张郃在街亭交战。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约束,指挥失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让陇西各县一千多户人家迁居,带兵退回汉中,杀了马谡向军士谢罪。   

比较:把这两则史料与课文比较一下,可以看出:史料所记只是一个梗概,而小说则进行了虚构的细节,使情节更丰富,使人物更生动。如: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员,虚构了马谡拒谏的一段的文字;添进了许多符合人物性格的对话;为了揭示孔明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其执法严明等多方面的性格,有声有色地写了“挥泪斩马谡”这一段。


解析:

本题考查准确翻译文言文的能力,通过课内外资料的对比,引导学生明白史料与小说在内容、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差异。

5.与例句中加横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或取怀抱

A:亮身率军攻祁山 B:投渤海之尾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 D:告诸往而知来者

与例句“或取诸怀抱”中“诸”的用法相同的是( )

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B:投诸渤海之尾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告诸往而知来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1分)

郭淮传

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人也。建安中举孝廉,除平原府丞。文帝为五官将,召淮为门下贼曹,转为丞相兵曹仪令史,从征汉中。太祖还,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拒刘备,以淮为渊司马。渊与备战,淮时有疾不出。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定。其明日,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既,备疑不渡,淮遂坚守,示无还心。以状闻,太祖善之,假郃节,复以淮为司马。

太和二年,蜀相诸葛亮出祁山,遣将军马谡至街亭,高祥屯列柳城。张郃击谡,淮公祥营,皆破之。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转扬武将军。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五年,夏侯玄伐蜀,淮督诸军为前锋。淮度势不利,辄拔军出,故不大败,还假淮节。九年,治无戴围武威,家属留在西海。淮进军趋西海,欲掩取其累重,会无戴折还,与战于龙夷北,破走之。姜维出石亭,从疆川,乃西迎治无戴,留阴平太守廖化于成重山筑城,敛破羌保质。淮欲分兵取之。诸将以维众西接强胡,化以据险,分军两持,兵势转弱,进不能制维,退不拔化,非计也,不如合而俱西,及胡、蜀未接,决其内外,此伐交之兵也。淮曰:“今往取化,出贼不意,维必狼顾。比维自致,足以定化,且使维疲于奔命。兵不远西,而胡交自离,此一举而两全之策也。”乃别遣夏侯霸等追维于沓中,淮自率诸军就攻化等。维果驰还救化,皆如淮计。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召淮为门下贼曹 署:代理,暂任

B.既,备疑不渡 陈:同“阵”,排列为阵

C.并于兰坑 田:屯田

D.淮亮必争北原 策:计谋,谋略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诸营定 度我至军中,公

B.夜果攻阳遂 吾还也

C.与战于龙夷北 臣壮也,犹不如人

D.淮威恩抚循羌胡 作《师说》贻之

1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郭淮在夏侯渊被杀,军心涣散的危机时刻,遇乱不惊,收集失散的将士,推举荡寇将军张郃为主帅,从而使各营将士安定下来。

B.刘备要渡过汉水进攻魏军,众将认为应远离汉水排兵布阵,郭淮力排众议,坚持应依托汉水才能有效地抵御刘备。

C.青龙二年,诸葛亮率兵出斜谷,郭淮预测诸葛亮一定会争夺北原,认为应先出兵占领,他的建议得到了司马懿的赞许。

D.郭淮在姜维出兵石营时,诸将想兵分两路攻击蜀军的两路人马,但郭淮仍坚持自己的意见,后来的情况与郭淮的预料如出一辙。

1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淮 曰 此 示 弱 而 不 足 挫 敌 非 算 也 不 如 远 水 为 陈 引 而 致 之 半 济 而后 击 备 可 破 也。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4分)

(2)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4分)

13.D

14.A

15.B

16.淮 曰/ 此 示 弱 而 不 足挫 敌/ 非 算 也 /不 如 远 水 为 陈 /引 而 致 之/ 半 济 后 击/ 备 可 破 也。(断对一处得1分,断错少断多断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7.

(1)各位将领认为敌我兵力悬殊,刘备会乘胜而击,于是诸将都想依汉水作阵来狙击刘备。

(2)过了几天,诸葛亮率大军西行,诸将领都认为诸葛亮想攻西围,只有郭淮一人认为,这是诸葛亮虚张声势,是要让魏军大举回应,而他一定会进攻阳遂。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策”解释为预计。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14.

试题分析:A两个“乃”都是连词,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联系原文可知是众将“欲依水为阵以拒之”,而郭准力排众议,坚持远离汉水才能有效地抵御刘备。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

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人。建安中(196~220)被推举为孝廉,任平原府丞。曹丕为五官将,任郭淮为门下贼曹,又转任为丞相兵曹议令史,随曹军征伐汉中。曹操回洛阳后,留下征西将军夏侯渊抵御刘备,任郭淮为司马。夏侯渊与刘备作战,郭淮有病未能成行。夏侯渊被杀,军中大惊,郭淮收集散兵,推举荡寇将军张郃负责,各部军营才安定下来。第二天,刘备想渡汉水进攻。各位将领认为敌我兵力悬殊,刘备会乘胜而击,于是诸将都想依汉水作阵来狙击刘备。郭淮说:“这是向敌人示弱,不能击败敌人,这不是上策。不如撤离岸边,在远处设阵,诱使敌人前来,等他们渡到河中央再发起进攻,一定可以打败刘备。”于是排好战阵。刘备疑心重重,不敢强渡。郭淮部署军队,坚决死守,没有一点撤退的意思。此事上报以后,曹操很赞许,任张郃为持节都督,又任郭淮为司马。

太和二年,西蜀丞相诸葛亮率兵出祁山,派将军马谡守街亭,高详守列柳城。张郃攻街亭,郭淮攻列柳城,均获胜利。当时,陇西粮食紧缺,一些人主张从关中运送。郭淮恩威并施,让羌、胡人出粮食以供军需。郭淮又转为扬武将军。青龙二年(234),诸葛亮出斜谷,在兰坑处屯田。当时司马懿屯兵渭南。郭淮估计诸葛亮一定会争夺北原,主张先占领,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郭淮说:“如果诸葛亮跨过渭水登上北原,就可以连兵北山,断绝陇道,惊吓臣民和胡人,此乃国家安危之大患。”司马懿同意这种观点,于是让郭淮屯兵北原。战壕还没修好,蜀军压境,郭淮奋力回击。过了几天,诸葛亮率大军西行。诸将领都认为诸葛亮想攻西围。只有郭淮一人认为,这是诸葛亮虚张声势,是要让魏军大举回应,而他一定会进攻阳遂。那天夜里,蜀军果然进攻阳遂。因为城中有防备,所以诸葛亮的谋算没有成功。

正始五年,夏侯玄伐蜀,郭淮率军为前锋。郭淮估计形势对己不利,就撤军出走,避免了重大损失,回师后明帝授郭淮持符节。正始九年,治无戴包围武威,家属留在西海。郭淮率军逼近西海,想偷袭军队家属,正好治无戴又率兵折回,两军在龙夷之北相遇,治无戴失败后逃走。姜维出兵石营,向强川,西迎治无戴。留下阴平太守廖化在成重山修筑城堡,收取诸羌散兵做为人质。郭淮想兵分两路。诸位将领认为,姜维向西连接强大的胡兵,廖化则守据天险,如果兵分两路,定会削弱兵力,前进无法牵制姜维,后退又攻不下廖化所守之城,不如集中兵力一起向西开进,趁胡、蜀两兵未能接上联系之前,各个击破,这是上策。郭淮说:“今派兵攻打廖化,可以出其不意,姜维肯定要有所顾忌。等姜维赶回来,廖化已被平定,而且可以使姜维疲于奔命。姜维的军队不向西接应胡人,胡人自然会撤离。这才是一举两全的上策。”于是派夏侯霸等在沓中等地追剿姜维,自己则亲自率大军强攻廖化。姜维果然率师来营救廖化,正如郭淮所预料的那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建兴①元年,封亮②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

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示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年

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

北驻汉中。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诏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绝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③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取材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注释:①建兴:蜀汉后主刘禅的年号,建兴元年为公元223年。②亮:诸葛亮(181—

—234),字孔明。刘备死后,继续辅佐后主刘禅治理蜀国,并大力伐魏,以图统一。③

木牛:与下文的“流马”都是古代运输工具,为诸葛亮所创。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 治:管理

B.还于治中,戮谡以谢众 谢:辞别

C.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 患:担忧

D.亮疾病,卒于军 卒:死去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 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 B. 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

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咎由马谡,而君引愆

C. 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D. 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 今者项庄拔剑舞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因结和亲,(诸葛亮)遂为与国

B.军资(由这些地方)所出,国以富饶

C.亮与(王双)战,破之

D.于是(后主刘禅)以亮为右将军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诸葛亮才智过人、多谋善断的一组是 ( )

①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 ②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

③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④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

⑤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 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⑤

2,4,6

【小题】

B

【小题】

C

【小题】

A

【小题】

C

【小题】

C


解析:

【小题】

 谢众:向众人道歉

【小题】

 助词,用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所”字结构。意思是“所总领的(职务)”“所

   拜访的(人)。”

   A项,连词(介词)表原因,“因为”/连词,表目的,“用来”。

   B项,连词,表并列,“而且”/连词,表转折,“可是”。

   D项,助词,“……的人”/助词,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表停顿,不译。

【小题】

 因结和亲,(蜀吴双方)遂为与国。(与国:互相结交、亲附的国家。)

【小题】

  ③句表现诸葛亮严于律己、忠于职守,与才智谋略无关。④句叙述诸葛亮选用马谡“督诸军”。这一决策导致了战役的失利,不能表现他才智过人、多谋善断。

      其他四句:①句表现诸葛亮外交务实,化敌为友,化敌为友。②句表现诸葛亮军事策略,声东击西。⑤句表现诸葛亮长于巧思,创制工具。⑥句表现诸葛亮巧设屯田,保障久驻。这四句,可以表现诸葛亮或才智过人或多谋善断的人物特点。

【小题】

 “每次都因缺粮而退兵”以偏概全。建兴七年一役,诸葛亮并未“因缺粮而退兵”,

而是以得了胜利。

参考译文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侯,(特别允许他)可以开设官府,管理大小事情.不久.又兼领益州刺史的职务.政事不分大小,都由诸葛亮裁决.这时南方好几郡同时叛乱,诸葛亮因为刚遭逢到刘备的大丧事,所以不方便立刻派兵去讨伐.他暂时派遣使者出使东吴,趁机和东吴议和,并结为亲家,于是双方成了盟邦.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这年秋天叛乱全部平定.所需要的军费就由这几个郡来出,蜀国因此而富足了起来.诸葛亮于是训练军队,讲习武备,等待大举出兵北伐.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领各军向北前进,军队屯驻在汉中.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发出消息说要从斜谷道去攻打郿县.派赵云,邓芝故作疑兵,占据箕谷.魏国大将军'曹真率(所有的)兵力来对抗,诸葛亮亲自率领各路军队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而号令明白.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都背叛魏因而响应诸葛亮,关中大为震惊.魏明帝西迁坐镇长安,命令张郃抵抗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督率各军前进,和张郃在街亭大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约束规定,举动失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攻陷西县千余家,率军回到汉中.诸葛亮斩杀马谡以向三军谢罪.上奏疏说:"臣凭着微弱的才能,窃居着不该占据的高位,亲率军队掌握斧钺大权,总是严格地训练三军.但是因为不能宣扬军令,训明法皮.临事小心谨慎,以至于有马谡在街亭违背命令,作战失败的过错,以及其谷警戒不严的失误.所有的错都在我个人入授任官不当而告成的.臣的见识不能了解人才的好坏,考虑事情大多不够聪明,《春秋》经书记载,军队战败该督责的是主帅,臣下的职位正当受此罪责.

我自请贬职三等,来督责我的罪过."刘后主于是就贬诸葛亮为右将军兼摄丞相的事情,所总领的职务和从前一样.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天,诸葛亮又从散关出兵,围攻陈仓.曹真来抵抗他,诸葛亮因为粮食用完而班师回去.魏国将军王双率领骑兵来这打诸葛亮,诸葛亮与他作战,打败魏军,斩杀王双.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派遣陈式攻打武都,阴平二郡.魏国雍州刺史郭淮率军想去攻打陈式.诸葛亮亲自率军出击,到达建威,郭淮退回,于是平定了武都,阴平二郡.刘后主下诏书说:"街亭战败,全是马谡的罪过,而先生你引咎自责,深深地贬损自己,当时朕很

难违逆你的心意,所以就勉强地听从了你的意见.……如今天下骚扰动荡,首恶尚未斩首示众,你承受着国家的大任,担当着国家的重责,却久久地贬损自己,.这并不是表扬大功勋的办法呀!现在恢复你丞相的职位,你就不要推辞了!"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再度往祁山出兵,用木牛运送军粮,粮食用尽了后,就班师回返,和魏将张郃交战,诸葛亮射死张郃.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天,诸葛亮带领所有军队从斜谷出发,用流马运送军粮,占据武功五丈原,和司马宣王(懿)在渭水南边列阵对抗.诸葛亮常常忧虑粮食接济不上,使自己的壮志无法伸展,于是就命令士兵分别屯田,作为长久驻扎的基础.耕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边的居民间,而百姓都安居乐业,军队不曾贪占百姓的利益.两军对峙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生重病,死在军中,享年五十四岁.

第九十八集中武侯再上表讨魏,与曹真对阵祁山,却遇粮草困乏之难,急攻不下不得不收军。但退兵又怕魏兵追赶,那么孔明采取了什么计策退兵的?简述情节和诸葛亮这样做的理由.

孔明采取的策略是:在大挫魏兵锐气,蜀兵大获全胜的情况下收兵的.

理由:我军无粮,利在急战.魏兵坚守不出,我受其困.敌人虽暂时兵败,但有后援.如袭粮道,再归不能.魏兵新败,暂不敢正视蜀兵,所以趁胜出其不意退去.


解析:

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晰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