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限划8处)(4分)
古 之 学 者 为 己 今 之 学 者 为 人 君 子 之 学 也 以 美 其 身 小 人 之 学 也 以 为 禽 犊 故 不 问 而 告 谓 之 傲① 问 一 而 告 二 谓 之 囋② 傲,非也;囋,非也。(《荀子·劝学》)
【注】①傲:浮躁。②囋:形容言语繁碎。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每对两处1分,超过8处的,每多画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可根据“古”“今”“君子”“小人”对称句进行断句;文言虚词“也”“故”。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阅读下面《 孟子》选段,回答问题。(2+4分)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①;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②,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离娄篇下》
[注]①国人:路人。②服:穿丧服,守丧。
21.简要说明孟子理想中的君臣之间应有的关系。(2分)
22.结合以上文段,请回答孟子是怎样对“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进行分析的。(4分)
21.君对臣真心相待,臣对君才能尽心竭志。(2分)
22.正反对比分析。(1分)先提出君对臣若做到“三有礼”,臣就能为旧君“有服”,(1分)再从反面分析君若对臣残暴、使用极端手段,臣则“何服之有”。(1分)君臣关系的关键在于君对臣的态度。(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先从文段中筛选出符合题目中“孟子理想中的君臣之间应有的关系”要求的词语,比如,孟子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一语,说明国君对臣子抱什么态度,臣子才会对国君报什么态度。答案只需据此归纳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注意题目要求的是回答孟子进行分析的方法,从孟子的回答中可看出,孟子先说“谏行言听”,然后小结“如此,则为之服矣”;然后又以“今也为臣”开始说另一面,以“何服之有”作结。可见这是用了对比的方法。答题时,应先总提一句,再分开以原文作具体论述,最后再总结。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翻译句子(6分)
(1)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
(2)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3)技经肯綮之未尝。
(1)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关键词:稍、饰、发挥,介词结构后置) (2)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关键词:巉然、干) (3)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关键词:技经肯綮、全句大意)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稍”是稍微之意,“饰”即装饰,“发挥”即互相辉映之意,介词结构“以楼观亭榭”翻译适应提到“饰”之前。第(2)句中的“巉然”是高高耸立之意,“干”相当于“直插”。第(3)句中的“技经肯綮”是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论语·公冶长》)
(1)这段文字中,孔子对自己三个学生进行了怎样的评价。(2分)
答: ___
(2)从这段文字看,孔子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4分)
答: ____
(1)孔子认为了路可以管理军事,冉求可以管理内政,公西赤可以办理外交。他三个人虽然各有所长,但都还算不上“仁”。
(2)孔子对人的评价标准是“仁”,即以具备仁德为前提。不管具备多少知识或专长,做人最关键还是内心本质的善良和美好。 在“才”“德”之间,德更胜于才,德应该指导才的发挥,才应该为德服务。从教育的角度讲,应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从社会角度讲,也应该选用德才兼备的人。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综合考查概括内容要点和语句理解的题目,解答的基础建立在准确翻译和理解语段上。译文:孟武伯问道:“子路仁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继续问。孔子说:“仲由这个人,在一个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负责军政事务,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在有一千户人口的城镇或有一百辆兵车的家族,可以让他担任总管,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公西赤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公西赤这个人,穿上礼服,立于朝廷之上,可以让他接待外宾,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②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1)从第一段看,“礼、乐”和“仁”之间有什么关系?(2分)
答: ____
(2)结合两选段,谈谈你对“礼之本”的理解。(4分)
答: ____
(1)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2)选段一中,孔子认为礼乐体现了内在的仁。选段二中,孔子认为礼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丧事与其周到,不如内心真正哀伤。两侧材料都体现了礼的根本在于内心的仁,因此不管是开心的乐舞,庄严的仪式,还是哀伤的丧事,都要以仁为根本,内心的体悟原比外表的仪式更重要。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查概括内容要点和语句理解的题目,解答的基础建立在准确翻译和理解语段上。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
林放(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请教礼仪的本源是什么。孔子说:“这问题的意义太重大了!礼,与其奢华,不如从俭;丧事的时候,与其多变繁琐,不如发自内心真正的哀伤。”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请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百姓归附他,就好比大水流各低的地方,气势盛大,谁能抵挡呢?
(2)鸡叫就起来勤勉行善的人,跟舜是一类的。(孳孳1分,徒1分,句顺1分)
(3)百姓想要的东西就为他们聚集,所厌恶的东西就不要加在他们身上,如此而已。(与1分,尔1分,句顺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5分)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第十三》)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乡原①,德之贼也!”(《论语·阳货第十七》)
[注]①乡原:原同“愿”。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乡原,德之贼也!。
(2)孔子认为,应当怎样评价一个人?(3分)
(1)那种不得罪人的好好先生,是破坏道德的小人。
(2)孔子强调对舆论必须分析考察,评价一个人必须坚持是非标准,而不是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真正的好人应该是众乡亲中的好人都喜欢他而坏人憎恨他,而不是没有原则的老好人。
【解析】
试题分析:答案主要从后两句“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乡原,德之贼也!”和中概括归纳得出。
译文:①子贡问孔子道:“全乡的人都喜欢的人,您觉得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还不行。”子贡又问道:“全乡的人都讨厌的人,您觉得怎么样呢?”孔子回答道:“还不行。最好是全乡村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村的坏人都增恨他。”
②孔子说:“大家都讨厌他,一定要去仔细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同样也一定要去仔细考察一下。”
③孔子说:“那种不得罪人的好好先生,是败坏道德的小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第9题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緦、小功①之察;放饭②流歠③,而问无齿决④,是之谓不知务。”(《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缌(sī)、小功:古代丧服中最轻的两种。②放饭:大口吃饭;一说,把吃剩下的饭倒回饭器中。③流歠(chuò):大口喝汤。歠,饮。④齿决:用牙齿啃断东西。
(1)(1)写出选文中的一个成语 (2分)
(2)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段选文的理解。(4分)
(1)当务之急(2分)
(2)当前应该做的事情中最急需办的事。(1分)凡事总有轻重缓急,我们首先应该分清哪些事是重要的,哪些事是无妨的,先做最重要最紧急的事。(2分)在一大堆事面前不知该做什么的,不是明智的人。(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查语段理解的题目,解答的基础建立在准确翻译和理解语段上。译文:孟子说:“智者没有什么不想知道的,但急于知道当前该做的紧要事情;仁者没有什么不爱惜的,但急于先爱亲人和贤人。尧、舜的智慧不能遍知所有的事物,是因为他急于去做眼前的大事;尧、舜的仁德不能遍爱所有的人,是因为他急于去爱亲人和贤人。不能够施行三年的丧礼,却仔细地讲求缌麻三月、小功五月的丧礼;在尊长面前进餐,大口吃饭,大口喝汤,却讲求不用牙齿咬断干肉,这就叫不识大体。”(《孟子·尽心上》)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论语·子罕》)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注释]秀:植物吐穗开花,多指庄稼。
(1)上面两个选段共同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2分)
(2)两个选段各运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1】做事要持之以恒,不可以半途而废。
【小题2】①孔子以庄稼的生长,开花到结果为喻,来说明一个人求学或者做事要坚持始终,否则达不到目的。②孔子以推土著人成山为喻,来说明办事不可中途停止,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两段话都是以鲜明生动的比喻来阐述坚持的重要性。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要注意分析透彻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以及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的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种庄稼)只是出苗而不是秀穗的是有的吧!只秀穗却不灌浆不结果实的也是有的吧!”
②孔子说:“比如用土来堆一座山,只差一筐土便能堆成,可是停止了,那是我自己停止的。比如在平地上(堆土成山),虽然才倒下一筐土,可是前进(继续堆土),那是我自己坚持往前的。”
阅读课内文言文,翻译文后后面题。(9分)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6分)
13.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3分)
12.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13.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组、函、以、欤、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