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选自《论语﹒子罕》)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选自《论语﹒颜渊》)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无忧无惧?你认为上述文字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100字左右)

(1)大而言之,有仁心且大勇者无忧无惧;具体而言,做人做事问心无愧方可无忧无惧。(2)宅心仁厚且大勇者,心系天下,胸襟开阔,不介意个人得失,不受环境动摇,自然没有忧烦,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对于普通人而言,做人做事问心无愧,就可以昂首挺胸坦然行走于天地之间。人立于世,不管是为官为商为民为生,不违法乱纪,不做亏心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行由心出,自然问心无愧,就无需看他人的脸色,不必在意他人的评判,这样的人,活得潇洒自在,活得无拘无束。反之,则诚惶诚恐,自责自疚,活得辛苦,活得痛苦。(200字)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需要明确语段大意,然后加以分析概括即可。本语段大意为: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反省自己,问心无愧,哪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段阐明“仁者无敌”的意义。“王天下“不在乎土地大小,只要国君施行仁政,百姓就会归顺。

B.施行仁政要减轻刑罚,减少赋税,不占用农时,发展生产,让老百始温饱无优,不陷于水深火热中。

C.孟子认为百姓有时间深耕细作,温饱无优,就会心向国君,武器再简陋也能同仇敌忾打胜战。

D.教化百姓也是施行仁政的重要内容,教民以孝梯忠信等做人的道德修养,人民会用这些侍奉父兄尊长。

(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

这段文字说明有德行的人是如何对待困境的?

(1)C(2)追求理想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当身陷困境时,有德行的人坚信自己的理想一定会实现,执着地坚持着,决不半途而废。(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1)不全面,温饱无忧又受过教化才能同仇敌忾打胜战。(2)需要明确本段内容的意思。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 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本段可以这样解读:君子安贫乐道,达观知命,如孟子所说,虽然“无恒产”,但 “有恒心”,所以能够安守穷困,“贫贱不能移”。小人既“无恒 产”,又“无恒心”,所以,一旦穷困,就会“被辟邪侈,无不为 已”(《孟子·梁惠王上》)——穷斯滥矣! “莫能兴”三字,摹写孔子一行困厄,累累如丧家之犬的情形, 非常生动。“子路愠见”,一个“愠”字,突现子路性格,使我们 如见其面,如闻其声。“君子亦有穷乎?”的“亦”(也),道出千 般委屈,而孔子答“君子固穷”的‘固”,与“亦”相对,不愧长 者风范。《史记·孔子世家》在“子路愠见”之前还有“孔子讲诵 弦歌不衰”的记载,刻画出圣人高邈的风情,使我们目睹“君子 固穷”的风度,更是印象深刻。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里说孔子“在陈绝粮”,固然指的是经 济穷困,但我们理解这段文字却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穷困方面,举 凡人生挫折,事业坎坷,人到了穷途末路,都可以理解为“穷”的 范围。而凡是到了这些关头,君子都应该具有“固穷”的胸襟和气度,既来之,则安之,走出困境。而不应该“穷斯滥矣”,胡作 非为,铤而走险或投机取巧,甚至屈态变节,苟且偷生。

说到底,不过是一个人应当如何战胜逆境,走出困境的问题。 自古雄才多磨难,圣人尚有断粮饿饭的时候,我们受一点穷困又算得了什么呢?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翻译下列句子。(15分)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2分)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分)

(4)哙遂入,披帏西向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5分)

(1)太子及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去送他(荆轲)。(2)秦时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3)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和不同寻常的事情(意外变故)发生。(4)樊哙于是进入,掀开帷幕面向西方站立,头发向上竖起,眼眶都要瞪裂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定语后置;白衣帽,名词用作动词;大意。(2)游,活。(3)所以,判断句,他,非常,大意。(4)披帷,上,指,目眦,大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6分)

(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旦唱)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旦唱)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选自《西厢记· 长亭送别》)

22. 从这段文字简析崔莺莺是怎样一个人物。(2分)

23.请从以上【脱布衫】等曲词中任选一首,写一段文字进行赏析。(4分)

22.①多情、追求爱情;②通过崔夫人和崔莺莺对比,可以看出崔莺莺鄙视功名利禄。崔夫人想要张生“挣揣一个状元回来”,崔莺莺则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23.

示例:

脱布衫一段:通过“西风”“纷飞的黄叶”“寒烟”“衰草”等意象,营造了萋迷的意境和氛围,借景抒情。刻画了一个愁眉紧锁、愁肠百结的形象,表达了主人公崔莺莺长亭送别,与丈夫新婚即别离的断肠之痛。

【解析】

22.

试题分析:只要能紧扣所选部分来分析即可,首先是崔莺莺自己的唱词,直接表达了人物的心声,其次是和老夫人对比,人物的特点就更明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赏析文段,一般首先指出其艺术手法,再复述其内容,最后指出其效果或作用及情感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①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③者也,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公孙丑上》3.8)

孟子认为要如何对待自己缺点和别人的优点?

对自己的缺点不可文过饰非,要有勇于承认和改正的胸襟。对别人的优点要善于吸取,积极学习,并付诸实践。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孟子在文中的观点,通过疏通句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即可。孟子在文中的观点语句例如,“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可从勇于改正缺点的角度概括;“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可从要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积极学习,并付诸实践的角度概括。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3分)

⑵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3分)

(1)但是我对于陶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很有感触的。(2)这就是我十分佩服陶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固定句式,“岂……哉”译成“难道》……吗”或“哪里……呢”;感:感触。判断句(……也);“所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翻译下列句子(9分)

(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哪里用得着用灭亡郑国来使邻国的势力增强呢?邻国的势力增强了,您的势力就削弱了。

(2)现在樊将军,秦王悬赏千斤金、万户邑来购买你的头。

(3)(我)派遣将领把守关隘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的盗贼进入和意外变故的发生。

【解析】

试题分析: 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焉:哪里。亡:使……灭亡。(2)省略“以”,介宾短语后置。(3)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非常:意外变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段断句。(限8处)(4分)

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学知古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学知古/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本句大意为:孔子对南宫敬叔说: “我听说老子博古通今,通晓礼乐的起源,明白道德的归属,那么他就是我的老师,现在我要到他那里去。”南宫敬叔和孔子一起到了周国。孔子向老子询问礼,向苌弘询问乐。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用斜线(/)给下列短文画线处断句。(限断10处)(5分)

是故墨子言曰:古 者 有 语 曰 君 子 不 镜 于 水 而 镜 于 人 镜 于 水 见 面 之 容 镜 于 人 则知 吉 与 凶 今 以 攻 战 为 利 则 盖 尝 鉴 之 于 智 伯 之 事 乎 此 其 为 不 吉 而 凶 既 可 得 而 知 矣

是故墨子言曰:古 者 有 语 曰/ 君 子 不 镜 于 水 /而 镜 于 人/ 镜 于 水 /见 面 之 容 /镜 于 人 /则知 吉 与 凶 /今 以 攻 战 为 利/ 则 盖 尝 鉴 之 于 智 伯 之 事 乎/ 此 其 为 不 吉 而 凶 /既 可 得 而 知 矣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断句前需先通读几遍,读懂大意后,再借助标志词辅助断句。此题中“曰”“而”“则”“乎”等标志词就是停顿的依据。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所以墨子说道:“古时有话说:‘君子不在水中照镜子,而是以人作镜子。在水中照镜,只能看出面容;用人作镜,则可以知吉凶。’现在若有人以为攻战有利,那么何不以智伯失败的事作借鉴呢?这种事的不吉而凶,已经可以知道了。”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画8处)(4分)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弑主也。(《韩非子》)

【答案】(4分)人主之患在于信人 / 信人则制于人 / 人臣之于其君 / 非有骨肉之亲也 / 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 / 故为人臣者 / 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 / 而人主怠傲处其上 / 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弑主也。(每对两处得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可根据句式特点及对称句进行断句;还可根据文言虚词“也”“者”断句。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参考译文:

君主的祸患在于信任别人,信任人就会被别人控制。臣子对于君主,是没有骨肉亲情的,因为受到形势约束而不得不侍奉君主。所以作为别人的臣子,无时无刻不在窥视君主的心思,而君主却懈怠傲慢处在上位,这就是世上会发生劫持君主杀害主人这类事情的原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