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书《孟德传》后

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

余闻忠、万、云安多虎,有妇人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有虎自山上驰下,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世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其气已盖之矣。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不敢食,无足怪者。故书其末,以信子由之说。子瞻题。

注:子由:即苏轼之弟苏辙。

20080527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然余闻忠、万、云安多虎 曩:从前

B.而儿,竟不知怪 痴:痴呆

C.意虎之食人,必先之以威 被:施与

D.必坐守之,以其醒 俟:等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围绕子由写的《孟德传》中“虎畏不惧己者”一事展开议论,认为老虎吃人,必定要先“被人以威”,只要人不害怕老虎的威风,老虎就不会吃人。

B. 苏轼的散文平易流畅,读起来毫无艰涩、局促之感。本文借议论来说理,据事推理,富有意趣。

C. 苏轼认为,老虎不敢吃人且怕人的主要原因是人在气势和心理上首先占了上风,老虎的威风自然就消失了。我们平常说的“无知者无畏”也就是这个道理。

D. 子由在《孟德传》中借孟德之口阐述了一个观点:人只要不怕死,什么猛兽都不会怕。而苏轼在本文中对此怀疑态度,觉得这是未经验证的毫无根据的说法。

4.将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

译文:

(2)有妇人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译文:

(3)是人非有以胜虎,其气已盖之矣。

译文:

5.苏轼在文中探讨了“猛虎畏人”的说法,其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答:

题库:高中语文 类型:简答题 时间:2021-01-07 08:17:33 免费下载:《2011届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Word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书《孟德传》后

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

余闻忠、万、云安多虎,有妇人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有虎自山上驰下,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世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其气已盖之矣。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不敢食,无足怪者。故书其末,以信子由之说。子瞻题。

注:子由:即苏轼之弟苏辙。

20080527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然余闻忠、万、云安多虎 曩:从前

B.而儿,竟不知怪 痴:痴呆

C.意虎之食人,必先之以威 被:施与

D.必坐守之,以其醒 俟:等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围绕子由写的《孟德传》中“虎畏不惧己者”一事展开议论,认为老虎吃人,必定要先“被人以威”,只要人不害怕老虎的威风,老虎就不会吃人。

B. 苏轼的散文平易流畅,读起来毫无艰涩、局促之感。本文借议论来说理,据事推理,富有意趣。

C. 苏轼认为,老虎不敢吃人且怕人的主要原因是人在气势和心理上首先占了上风,老虎的威风自然就消失了。我们平常说的“无知者无畏”也就是这个道理。

D. 子由在《孟德传》中借孟德之口阐述了一个观点:人只要不怕死,什么猛兽都不会怕。而苏轼在本文中对此怀疑态度,觉得这是未经验证的毫无根据的说法。

4.将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

译文:

(2)有妇人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译文:

(3)是人非有以胜虎,其气已盖之矣。

译文:

5.苏轼在文中探讨了“猛虎畏人”的说法,其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书《孟德传》后  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

本题关键词:孟子,孟德尔遗传病,孟德尔松,孟子·尽心上,孟子•尽心上,孟卡拉金字塔,孟尝君,赵孟頫,孔孟(栀子金花丸),苏轼;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