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予自度不得脱 物换星移几度秋 B: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C:竟使遇哨,无不死 有志者事竟成 D: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微斯人,吾谁与归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危险) B:修我戈矛,从王于师 (整治) C: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交付) D: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写文章献给)
(1)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文天祥《指南录后序》)(3分)
译文: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张溥《五人墓碑记》)(2分)
译文:
(1)但在君王和父母面前无法文饰自己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3分)
(2)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叹息,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叹呢?(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第一句得分点:“微”,没有,无法,1分; “文”,文饰,掩饰,1分;“其谓予何”句式语气,1分。第二句得分点:“屈”,使屈身,倾倒,1分;反问句式,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其后试题。(12分)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东晋·王嘉《拾遗记》,有删节)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及出自教材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3分)
▲ ▲
⑵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3分)
▲ ▲
⑶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牧羊》)(3分)
▲ ▲
⑷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指南录后序》)(3分)
▲ ▲
⑴(3分)(任末)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四处求学)不怕路途艰难险阻。
评分建议:常,1分;负笈,1分;不远险阻,1分。若整句译文不通畅,在正常踩点赋分基础上,扣1分。
⑵(3分)弟子(或:门生)敬佩他的勤学,另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
评分建议:悦,1分;更,1分;易,1分。若整句译文不通畅,在正常踩点赋分基础上,扣1分。
⑶(3分)武帝赞许他这种合理的做法,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让他拿着旄节去送留在汉的匈奴使者。
评分建议:义,1分;以,1分;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1分。若整句译文不通畅,在正常踩点赋分基础上,扣1分。
⑷(3分)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在君王与父母面前无法掩饰自己的过错,君王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
评分建议:一句1分;若整句译文不通畅,在此基础上,扣1分。
附:课外文言语段参考译文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四处求学)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看到书上有符合自己心意的,(就)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弟子(门生)敬佩他的勤学,另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他)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活着,也只能说是行尸走肉罢了。”
19.解释下列句中的加横线字。
(1)而公子亲数存之 存: (2)赵王扫除自迎 除:
(3)信由此日夜怨望 望: (4)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 集:
(5)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庶几: (6)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文:
(7)以旌其所为 旌: (8)按诛五人 按:
(9)行李之往来 行李: (10)信者效其忠 效:
(1)存:看望
(2)除:台阶
(3)望:恨
(4)集:安定
(5)庶几:大概,差不多
(6)文:用言辞辩解
(7)旌:表彰
(8)按:考查、查究
(9)行李:古今异义,出行的使者
(10)效:献出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本题既考查一词多义,又考查通假和古今异义。可以运用句子结构分析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联想法等解答。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1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大王来何操
A: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B: 君亲其谓予何 C: 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D: 轻重固何如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19题。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1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危险)
B.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写文章献给)
C.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抛弃)
D.修我戈矛,从王于师 (修整,整治)
17.下列加点的多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怎么 )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代词,他)
B.失其所与(动词,结交) 卒与尸合(介词,和)
C.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顺承) 夜,缒而出(修饰)
D.然微以自文于君亲(无,没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
18.文中借以表达死于故乡或故国的词语是( )
A.日月B.正丘首C.返吾衣冠D.九庙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6分)
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⑵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16.B
17.A 18.B
19.略
20.默写和填空(共8分)
⑴已而相如出, , 。
⑵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 , 。
⑶嗟乎! ,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⑷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 。
20.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节选)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司马迁《鸿门宴》节选)
12.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雪九庙之耻 雪:洗雪 B.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微:没有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道芷阳间行 间:间隙
13.下列各组加横线词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1)予之生也幸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1)而幸生也何所为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1)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2)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D.(1)吾其还也。 (2)会其怒,不敢献
14.阅读下面对话,按要求回答。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烛之武)话里的言外之意 :
(2)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郑伯说动烛之武出使的两点理由: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3)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2.D
13.A
14.(1)责怪郑伯没有重用自己。(2) 主动认错;点出不出力的后果或危害(直接用原句或翻译句子回答不给分)
15.
(1)只是我考虑这个问题,强大的秦国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用兵(出兵攻打我们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赵国啊。
(2)实在没料到我终于返回朝廷重整衣冠(重新穿上朝服),又见到皇帝,即使立刻死在故国的土地上,我还有什么遗憾呢!
(3)从这条小路到我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再进去(见项王)。
【解析】
12.
试题分析:间:抄小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A 取独; B “为何”倒装,译为“干”“做”/ 句末表疑问或反诘语气; C 如果/ 派遣 ; D 婉商语气 / 指代范增。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就是不必抄写原文,从原文来概括。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表面是推辞,其实是抱怨责备;郑伯的话可分为两层意思,先道歉,再说理。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关键词(1)“顾”“加兵”“徒以”(2)“诚” “日月” “得正丘首”(3)“耳”“度”“乃”。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一)唉!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运了,可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要求做一个忠臣,国君受到侮辱,做臣子的即使死了也还是有罪的;要求做一个孝子,用父母留给自己的身体去冒险,即使死了也有罪责。将向国君请罪,国君不答应;向母亲请罪,母亲不答应;我只好向祖先的坟墓请罪。人活着不能拯救国难,死后还要变成恶鬼去杀贼,这就是义;依靠上天的神灵、祖宗的福泽,修整武备,跟随国君出征,做为先锋,洗雪朝廷的耻辱,恢复开国皇帝的事业,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誓不与贼共存”,“恭敬谨慎地竭尽全力,直到死了方休”,这也是义。唉!像我这样的人,将是无处不是可以死的地方了。以前,假使我丧身在荒野里,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也不能掩饰自己对国君、对父母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实在料不到我终于返回宋朝,重整衣冠,又见到皇帝,即使立刻死在故国的土地上,我还有什么遗憾呢!还有什么遗憾呢!
(二)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三)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再进去。" 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乙)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君亲其谓予何,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视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牗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蹈死不顾,亦曷故哉(顾:回头)B.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修:整治)
C.视五人之死,视重固何如哉(视:比较)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抵:顶替)
下列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忠义暴于朝廷/暴霜露,斩荆棘
C.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D.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以乱易整,不武
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夫晋,何厌之有
B.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C.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D.君亲其谓予何/吾其还也
加点字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非常之谋难于猝发B.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C.从王于师,以为前驱D.大阉亦逡巡畏义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D
【小题5】略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小题5】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