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31岁,因“突发胸痛,向腹部放散6 h”来诊。外院CT:主动脉B型夹层。

如该患者诊断为B型主动脉夹层,夹层内膜撕裂未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及远端主动脉弓部,胸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扩张不明显。最适合的治疗可能是

A:部分胸降主动脉置换术 B:部分胸降主动脉置换术+象鼻子手术 C:腹主动脉置换术 D:经股动脉带膜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E: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

患者男,68岁,因“食管胸中段癌”来诊。经左胸后外侧一切口,行部分食管部分胃切除+食管胃弓上吻合术。术后7 d,胸腔引流量300~500 ml/d。T 37.9 ℃,HR 110 次/min。血常规:WBC 9x109/L,N 0.91。

为明确诊断可实行的检查项目包括(提示 胸部X线片:主动脉弓旁水平有一小气液平面。连续观察3 d,气液平面的位置及大小似在不断变化。胸腔引流液量增至500~700 ml/d,性状略显混浊。)

A:食管碘油造影 B:口服亚甲蓝 C:胸部CT D:胸腔积液苏丹三染色 E:胸腔积液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F:血培养

患者男,68岁,因“食管胸中段癌”来诊。经左胸后外侧一切口,行部分食管部分胃切除+食管胃弓上吻合术。术后7 d,胸腔引流量300~500 ml/d。T 37.9 ℃,HR 110 次/min。血常规:WBC 9x109/L,N 0.91。

此时应采取的处理措施包括(提示 口服亚甲蓝后,胸腔引流液也出现蓝色。)

A:保持胸腔引流通畅 B:加强呼吸道护理 C:静脉使用敏感抗生素 D:持续胃肠减压 E:行十二指肠内营养 F:及时监测水,电解质平衡

男性,62岁,患食管癌入院后经左胸行食管癌切除弓上吻合术,术后第2天起,胸腔引流管引流液呈淡血性,量为每天600~1000ml,体温基本正常,但患者胸闷,气急,神萎。摄床旁胸片示:左胸腔大量积液。

(假设信息)胸水乳糜定性为阳性,乳糜胸确诊,进一步采取的治疗措施有

A:维持营养及电解质平衡,保持胸腔引流,不需手术 B:必要时行开胸胸导管结扎术 C:耐心等待胸水吸收 D:抗感染治疗 E:解痉,平喘,注意营养平衡

CT扫描时某断面经第6胸椎体上份。纵隔的结构为出入心底的大血管,心包横窦,心包斜窦,左、右心耳,食管和胸主动脉。

CT测量右肺动脉心包段管径的理想部位为

A:右肺动脉起始部 B:右肺叶间动脉经上腔静脉与中间支气管之间至肺门 C:左、右主支气管前方右肺动脉 D:右肺上叶支气管前内侧肺动脉 E:右肺门区右肺动脉

CT扫描时某断面经第6胸椎体上份。纵隔的结构为出入心底的大血管,心包横窦,心包斜窦,左、右心耳,食管和胸主动脉。

该断层最可能是经____的断层

A:主动脉窦 B:上腔静脉 C:气管 D:下腔静脉 E:主动脉弓

CT扫描时某断面经第6胸椎体上份。纵隔的结构为出入心底的大血管,心包横窦,心包斜窦,左、右心耳,食管和胸主动脉。

行于胸主动脉与奇静脉之间的是

A:肺动脉窦 B:上腔静脉 C:气管 D:胸导管 E:肺动脉干

CT扫描时某断面经第6胸椎体上份。纵隔的结构为出入心底的大血管,心包横窦,心包斜窦,左、右心耳,食管和胸主动脉。

CT测量右肺动脉心包段管径的理想部位是

A:左肺叶间动脉 B:中间支气管 C:右上肺静脉 D:左肺下叶动脉 E:右肺叶间动脉

某女性患者,49岁,血压150/70mmHg,心底部有舒张期叹气样杂音,以胸骨左缘第二、三肋间最响,A减弱,X线示"主动脉型心",主动脉增宽,诊断为风湿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以下关于慢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描述,正确的是

A:突然的容量负荷施加于正常顺应性的心肌组织 B:增加左室的舒张末期容积来增加心排量作为主要的代偿机制 C:向心性的肥厚作为代偿机制 D:左室的做功明显增加 E:左室舒张末压力和容量都升高 F: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除非合并冠心病,一般不会出现心肌缺血

某女性患者,49岁,血压150/70mmHg,心底部有舒张期叹气样杂音,以胸骨左缘第二、三肋间最响,A减弱,X线示"主动脉型心",主动脉增宽,诊断为风湿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关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换瓣术后,不正确的是

A:急性关闭不全患者,术后舒张顺应性较差 B:急性关闭不全患者,术后左室收缩力相对较差 C:慢性重度患者,需较高的左室充盈压 D:换瓣术后应选择较低的PCWP E:非窦性心律时PCWP应稍低 F:术后早期由于左室功能低下,可能需要正性肌力药或IABP支持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