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诗句描写的景色按春夏秋冬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②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③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对偶、拟人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 )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 )
1、比喻 拟人
对偶 借代
请从下面A.、B.两句中自选一句进行品析。
A.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流沙河《理想》)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__《沁园春·雪》)
我会品 句:
A.诗人运用蕴含哲理的诗句,阐述了理想的人格意义。激励人们树立崇高理想,并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B.该句运用了比喻、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在茫茫大雪的覆盖下,“山”、“原”活泼奔放的气势和竞争的活力,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昂扬奋发的情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沁园春·雪 (__)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词的上下片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又是通过那句话将上下两片衔接起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人物”指的是什么一类人?这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写景句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笔下描写的是北国雪景。“雪”,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为之吟咏,请你写出两句含有“雪”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上阕描写、下阕议论,抒情 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 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既抒发了诗人对无产阶级革命者及人民大众的赞美也抒发了词人作为革命领袖的凌云壮志。
3 .运用了比喻、对偶、拟人的修辞,化静为动的手法,生动形象的描写了白雪覆盖下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特点,给人一种竞争的态势和向上的活力。
4描写雪的诗句 略
沁园春●雪
__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写出“望”字所统摄的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下列加点动词的表达作用。(4分)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腊象,巧用比喻。“舞”,“驰”两个动词,
“舞”,起舞,飞舞,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
“驰”,奔驰,奔跑,形容白雪覆盖的丘陵如巨象奔跑。
这两个动词用得极为传神,把冰雪覆盖的群山高原写
活了,赋静态移动态,使之生机勃勃。
请结合__《沁园春雪》—词内容,理解下列词句,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态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
山舞银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与天公试比高。
__的诗词《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几句诗 ①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体现从现象看到了本质③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④合理运用想象思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