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稽首”是古代的拜礼,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子女拜见父母时所用。 B: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 C: 古代,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年长的人,如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考或先慈。 D:在古代,“赤子”指初生的婴儿,“汤饼之会”指孩子出生第三天举行的宴会,“孩提”指两三岁的幼儿,“幼学”指十岁孩童,“金钗之年”指十二岁的孩童。

下列读图信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汉字演变的先后顺序是: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 B: 汉字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C: 了解汉字的来龙去脉,对我们理解和辨析形近字有帮助。 D: 汉字的字形和字义完全没有关系。

基础•运用

春节是团圆的日子,也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日子

下面是四幅不同书体的“福”字。请你选择一幅贴在自家的门上,向家人说明你选择的这幅字属于哪种书体,并结合这幅字的书体特点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第一幅第二幅第三幅第四幅

刘炳森书颜真卿书怀素书王羲之书

你选择:第 幅 书体: 理由:(限4个字)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称“秋闱”,因正是桂花开放时节,故金榜题名也称“折桂”。 B:“崔九堂前几度闻”中的“堂”是居所名称,古代居所前为“堂”,后为“室”。成语“登堂入室”出自《论语》,意即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指学问、技艺由浅入深,达到一定的造诣。 C:古代制竹简以火烤竹去湿,刮去竹青部分便于书写和防蛀,称为“汗青”或“杀青”。后来“汗青”指“史册”,例如“留取丹心照汗青”;“杀青”现多指影视作品前期拍摄完成。 D:古人将一夜从19点开始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指一更,即零点前后。

下列说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新闻的结构有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最主要的三个部分。
B: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碣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的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C: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叙事实,又也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D: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描写和议论等表达方式在说明文中不会出现。

(2016北京市丰台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自题联”是对联的一种,作者用以自勉自励,阐明某个观点或是表达个人志趣。“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是一位名人所做的自题联。请你也尝试创作一副自题联。

上联: 下联: ­­­

答案略

春光烂漫时节,海棠花溪游人如织。溪岸边,花树下,小径旁,处处绿草如茵;西府、贴梗、八棱、垂丝... ...各色海棠,千姿百态,争奇斗妍,令人应接不暇。如果你也欣赏到了这种迷人的景致,会联想到哪联古诗?请简要说出这种情景为什么会让你联想到所写的古诗。

答:     

答案示例:我会联想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联古诗。春日来到海棠花溪,远近海棠花色缤纷,令人目不暇接。脚下,柔嫩的小草绿意盈盈,铺满花溪两侧,这与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诗句写到的西湖春景的意境相似,所以联想到这联古诗。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乡愁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人们常常借助某些事物来抒发思乡之情。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著名诗人席慕容主要借助 这一意象抒发了她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诗人纪弦则借助 抒发思乡之情。

长城  一片槐树叶

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第(1)-(2)题。

(1)连环画是对原著的编绘,允许一定程度的改编。请找出以上四幅连环画和原著该部分在主要情节上有什么不同,并说说这四幅连环画和原著该部分都能体现鲁滨逊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答:     

(2)简要说说你从鲁滨逊造船经历中获得的人生启示。

答:     

(1)连环画把原著里鲁滨逊的两次造船经历改为一次造船经历。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务实、坚韧顽强、聪明,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2)示例:为了实现目标应不懈努力(要敢于正视并克服困难)。

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幼年时一次对课,他的老师 寿镜吾先生出上联“独角兽”(注)。众童生对,先生皆不中意;鲁迅对之,先生拍案叫绝。请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出你认为幼年鲁迅对出的下联,并简要阐述理由。(理由不超过50字)

A:比目鱼  B:丹顶鹤  C:双头蛇  D:九头鸟 理由:             (注:独角兽指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头顶正中有一支单角的动物,为吉祥物。)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