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与练习三:本文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练习。

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字。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这是省略句子成分。在不妨碍理解的前提下,省略掉具体的指称,可以使行文简洁、流畅。这种省略不仅文言文中常见,在现代书面语和口语中也常见,只是在文言文中出现得更为频繁罢了。在分析过程中,最好不使用“主语”“宾语”或“施事者”“受事者”之类的概念。答案依次是: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渔人、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来问讯 咸

无论魏晋 无论

③余人各复至其家 延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

1.①咸:都。     ②无论:不要说。       ③延:邀请

2.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

3.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

(2014·株洲中考)阅读《桃花源记》选段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便还家      (       )

不知有汉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译文:                               

                                 

3.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如何为自己辩护?

答:                               

1答案:①通“邀”,邀请 ②竟然

2答案:太守立即(随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3答案:要点:①政治__;②寄托理想;③报国无门。

 

明帝说日(刘义庆)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①消息,潸然②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度意告之③。因问明帝:“汝意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④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⑤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洛下:洛阳方面。这时洛阳被匈奴占领。②潸然:流泪的样子。③具以东度意告之:把晋王朝东迁的原委具体地说给他听。④居然:显然。⑤昨日之言:指“日远“的说法。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潸然流/临表零B.以东度意告之/问所从来,答之

C.目见日/头望明月D.元帝之/尔何故昨日之言邪

2、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明 日 集 群 臣 宴 会 告 以 此 意 更 重 问 之

3、元帝“潸然流涕”的原因是什么?结合选文,分析明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1、D

2、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3、有人从长安来告诉他洛阳的消息,引发了他“东度”的回忆,所以“潸然流涕”。明帝是一个机智聪颖,有爱国之心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借指老人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无助的境地

C.此人一一为言所闻    具:全,部

D.余人各复到其家   延:引领

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

A.久,目似瞑,意暇甚。

B.浙江之潮,天下伟观也。

C.臣以王吏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D.呼尔而与,行道之人弗受。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

  江中有小孤山,嶷然独立,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欧阳修《归田录》)

1. A

2. D

3.(1)(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2)(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4.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一)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便要还家 ②乃不知有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译文:

3.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如何为自己辩护?

答:

1.①邀请或通“邀” ②竟然

2.太守立即(随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3.要点:①政治__;②寄托理想;③报国无门。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下列问题。(24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5.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阡陌 便还家

处处 绝境

6.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

A.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予尝求古仁人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C.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D.名者谁?太守自谓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6分)

⑴自云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⑵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8.从这篇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来。(3分)

答:

9.写出本文所出的三个成语,并解释期中一个。(4分)

答:

10.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谈谈你的理由。(2分)

答:

11.文章为什么要以人们未能找到桃花源结尾?谈谈你的理由。(3分)

答:

[17e7489dca95d935.jpg]

[ab57bcbd298a7936.jpg]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人名)(2分)。

9、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5分)

①咸: ②邑人: ③绝境:

④无论: ⑤不足:

10、翻译划线的句子:(2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翻译:

11、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2分)

答:

12、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

13、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 (2分)

答:

8.东晋  陶渊明  9、①都   ②乡邻  ③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④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⑤不值得

10 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

11.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12.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13.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翻译下列句子。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作了回答。

(3)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4)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下列语句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中“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问所从来,具答之。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何陋之有。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