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出自()?
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8.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齐之习辞者也(习:熟练 ) B.今方来(方:将要 )
C.何坐(坐:坐下 ) D.缚者曷为者也(曷:同“何”)
9. 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含义和用法与其它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楚王闻之。 B.吾欲辱之。
C.婴闻之。 D.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10.下面对选文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吏二缚一人诣王”的目的是想羞辱晏子,从而想羞辱整个齐国。
B.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目的是想说明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反击了楚王“齐人固善盗乎”的发难。
C.结尾处写道“王笑曰”,写出了当时楚王想羞辱晏子反而自取其辱的窘态。
D.楚王戏晏婴,只能认为是楚王想羞辱晏子,而绝不能理解为楚王想借羞辱晏子而达到羞辱整个齐国的目的的。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吏二缚一人诣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C 9.D 10.D
11.(1)两个官差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那儿去。(2)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同。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后面的问题。
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 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令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避席:离开座位。熙,同“嬉”,开玩笑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处)
吏 二 缚 一 人 诣 王
2.晏子是怎样反击楚王维护国家尊严的?
阅读下文,完成1-5小题。
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诵读文言文,要注意句中的停顿。用“/”画出下面句子中该停顿的地方。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与“齐之习辞者也”中的“之”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A.楚王闻之B.吾欲辱之
C.婴闻之D.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3.联系语境,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所以然者何?
4.读了本文,你认为晏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就其中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要适当引用文中的原话)。
5.由这则历史故事,你想到了什么成语?请选择其中两个角度,各写出一个成语。
①从晏婴智斗而取胜的角度思考:
②从楚王密谋而惨败的角度思考:
③从环境影响人的角度思考
2.D
3.①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很会说话)的人。 ②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
4.①机智善辩,富有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既捍卫国家的尊严,又不失礼节。
②善于辞令,掌握分寸,寓刚于柔,
③沉着应对,足智多谋,善于思辨,巧妙运用了类比等。(引用文中原话略)(谈出任一点即可)
5.①针锋相对;足智多谋;有胆有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等。
②自作聪明;弄巧成拙等。
③潜移默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选择任两条答对即可)
苏秦之楚 刘向
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②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③难得见如贵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③,寡人闻命⑥矣。”
[注]①苏秦:战国时著名策士。②曾:竟然。③谒者: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④ 因:依靠。⑤ 就舍:回到馆舍。⑥ 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选自《 战国策》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不远千里而临寡人( ) 愿闻其说( )
2.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寡 人 闻 先 生 若 闻 古 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译文:
4.试说说文中苏秦和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1、到……跟前 听
2. 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3.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重,柴草比桂木还贵重。
4.做事要有耐心,说话要有技巧;要懂得尊重别人,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1、解释下列“之”的不同含义。
楚王闻之: ;吾欲辱之: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谓左右曰,古义 ;今义 。
3、翻译: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1、楚王闻之:指晏子使楚这件事 吾欲辱之:指晏子
2、古义:侍从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附近;两旁
3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橘逾淮为枳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yàn)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⒀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面加点词。
寡人反取病焉 取:
2、晏子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喻,把_______比作“淮南”,_____比作“淮北”,不盗之民比作“橘”,______比作“枳”,从而推论出“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3、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机智地应对楚王的刁难,成功地化解了困局。
B.楚王不知道晏子是善辩之人,自以为可以设计羞辱晏子。
C.晏子,名婴,字平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
D.楚王狂妄自大地导演“齐人坐盗被缚”一幕,却自取其辱。
1、获得
2、齐国 楚国 盗贼
3、B
楚王闻之 ( )
代词,指晏子使楚这件事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且而从辟人之士也 亲戚畔之 B: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C:莫春者,春服既成 刑于寡妻 D: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