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 ,第二幅是 。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1、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
2、这两句诗描写了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的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湖南省郴州市】(二)古诗鉴赏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9.“月下飞天镜”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 图。
10.“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9.比喻 水中映月。(每空1分,第二空答案与“水”“月”相关即可。)
10.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①, 来从楚国游②。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③。
月下飞天镜④, 云生结海楼⑤。 仍怜故乡水⑥,万里送行舟。
注释:①荆门: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②楚国:今湖北、湖南一带。
③大荒:广阔的原野。④天镜:比喻明月。 ⑤海楼:即蜃楼,海上形成的一种幻景。
⑥故乡水:指长江,来自作者的家乡四川。
1.赏析颈联“月下飞天镜”句中“飞”字的妙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 “飞”字,动感十足,神韵完备,既写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唤起诗人童话般的美妙联想。生动形象。
2.对故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按要求回答问题。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作一点赏析。
[c22b3ce8520140a7.jpg]
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4分)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①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
②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2.结合句中炼字,谈谈你对“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话的理解。(2分)
2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伸展而逐渐消失,翻涌的江水奔入茫茫无际的原野依旧滔滔东流。“随”与“尽”配合,“入”与“流”配合,写出了群山逐渐消失、长江由近而远的动态。意思对即可
23.表达对长江秀丽景象的赞叹和对故乡的留恋。
阅读《渡荆门送别》,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和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个诗句中任选一句,将它所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渡荆门送别
(唐朝)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要点与评分:扣住诗句主要意象,想象合理;
如: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如: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古诗鉴赏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月下飞天镜”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 图。
9.“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8.比喻 水中映月。评分标准:2分。每空1分,第二空答案与“水”“月”相关即可。
9.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评分标准:4分。意近即可。
【解析】
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月下飞天镜’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图”,这既考查手法,又考查形象。第一问直接指向修辞,第二问直接指向意境。“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注意两点:一要忠实于原诗,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或指出描写的具体景象、意象)。然后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本题比较简单,“月下飞天镜”,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使用比喻的修辞。
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应抓住诗题中的“送别”和最后一联中的“仍怜故乡水”来分析诗人的情感。
13. 阅读下面这首诗,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赏析。
(1)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2)诗人乘船前行,群山渐渐远去,用“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针对全诗,故考生应关注全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标题是“渡荆门送别”,诗歌主要描写荆门的自然景色,抓住关键词“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有无限留恋,依依难舍。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赏析。”这是考察炼字,首先在诗句中解释两字的含义,然后从作用和情感方面来分析两字。诗人乘船前行,群山渐渐远去,用“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炼字”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方法:(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本题“深” 概括出了东村幽僻、清静的环境特点。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本诗中诗人乘船前行,群山渐渐远去,用“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考生抓住三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
欣赏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