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压不住火”
(1)近日,《新周刊》杂志一篇“中国人变成了最着急、最不耐烦的地球人”的封面文章,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关于国人“烦躁情绪”的大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愤怒”确实开始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的常态。
(2)在一项各国人等待红灯的忍耐时间调查中,德国人为60秒,英国人为45秒,美国人为40秒,中国人最低,只有15秒。有数据统计,60%的开车者,都会因为等红灯、加塞等事情产生愤怒情绪,其中10%的人,甚至可被确诊为“愤怒症”。不止中国人,“压不住火”其实成了全球人的困扰。在美国,每年有超过100万人需要接受“愤怒管理”的课程调养。到了购物旺季,国外商场甚至不得不动用愤怒管理专家来安抚那些暴脾气的客户。
(3)愤怒,确实是普通人最不善于处理的一种情绪。美国弗吉尼亚州林奇伯格市的愤怒化解研究所主任道尔-金特里博士曾统计过,每人每周会发怒两次,男人发怒的强度要大一些,女人每次发怒的时间要长一些。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教授的研究发现,人生气10分钟耗费掉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赛跑。
(4)“向来以隐忍著称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压不住火。”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督导王国荣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首先,生存压力成为人们易怒的根源;第二,价值观的破碎,让人们觉得未来无法把握,而曾经教导人们“温良、忍让”的传统文化,也面临消亡;第三,自然环境的缺失,钢筋水泥的围绕,使人们越来越不安;第四,缺少朋友、缺乏沟通,让坏脾气只能通过谩骂得以宣泄。
(5)“愤怒的‘怒’字,拆开来就是上面一个‘奴’、下面一个‘心’,说明在你生气时,心已经成为情绪的奴隶了。”王国荣说,很多人在“气得要命”时,感觉就像是有拳头在捶打自己的胸口。事实上,当你感到愤怒时,你全身的肌肉,你的脖子后的汗毛,你的血压,你的血糖水平,你的心率,你的呼吸频率,你的肠道,甚至你手指头的温度……都会发生反应。陕西省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张天布对此也表示:“人生气时,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等激素分泌都会增加,严重影响心脑血管系统的健康。”
(6)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剧烈,分泌物还具有毒性,因此爱生气的人很难健康,更难长寿。由此,爱尔马甚至发出了“生气等于自杀”的警告。他认为,虽然生气和长跑同样会造成人的血压上升、心跳加快,但长跑是血压缓慢上升且心跳加快的过程,回落过程同样缓慢,生气则是瞬间上升,身体不好的人或老人,很容易出现脑溢血、心脏病、心肌梗死,还伴有头晕、多梦、失眠、心情烦乱等。这些心理和生理的异常因素如果相互影响,会带来恶性循环,诱发疾病。
(7)除影响健康外,怒火还会使人的判断力降到零点,并严重破坏人际关系。美国杜克大学博士莱德福德·威廉姆斯花费毕生精力写出了畅销书《愤怒杀手》。他表示,负面情绪可能伤害工作和家庭关系,从而导致丧失对别人的尊重和自尊心。当我们在愤怒的情况下,会自以为是对威胁立即做出反应,“但事实上,这个时候的我们看起来无比愚蠢。”
18、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1分)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1分)
19、从文中看,发怒对人有哪些不利影响?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20、以第二段为例,分析运用的说明方法,找出一个例句并简析其作用。 (3分)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揣摩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表达作用。(2分)
“愤怒的‘怒’字,拆开来就是上面一个‘奴’、下面一个‘心’,说明在你生气时,心已经成为情绪的奴隶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发怒时的感受,并提出两条制怒方面的建议。(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愤怒/发怒(1分) 逻辑顺序(1分) 19.①人生气时,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等激素分泌都会增加,严重影响心脑血管系统的健康;②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剧烈,分泌物还具有毒性,因此爱生气的人很难健康,更难长寿;③怒火还会使人的判断力降到零点,并严重破坏人际关系。(每点1分)
20.先举出例句,再写出说明方法,最后说明作用。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
以作比较为例,将德国人、英国人、美国人、中国人等待红灯时的忍耐时间
进行比较,说明中国人最没有耐心。(例句正确写出说明方法1分,分析作用2分)
21.“奴隶”一词,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人生气的时候容易失去理智(心无法控制住情绪),导致情绪失控。(2分)
22.结合实际,言之成理即可。(1分)制怒建议:①克制自己,不要马上说什么或者做什么。克制冲动并不意味着积累愤怒,而只是说你在感到愤怒的时候应该先冷静一下。②进行选择性分析。承认自己受了委屈,并承认再与那个伤害自己的人争论也无济于事,于是决定接受这个事实,拒绝让已经发生的事情侵蚀自己的幸福感。(建议一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千年极寒只是臆测
①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地球的温度虽然不断地上下波动,但始终保持在适宜人类生存的范围内。而最近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即将来临的冬天,欧洲地区将会出现超低温的极端天气,欧洲民众可能面临千年以来最为寒冷的冬季。
②波兰一个叫米哈伊尔·科瓦列夫斯基的科学家指出,在“拉尼娜”①现象的影响下,维持地球气候平衡的流向北大西洋的墨西哥湾暖流活动速度有所减缓。它近几年来规模缩小到只剩过去的一半,无法发挥预热极地南下冷空气的效用,一旦墨西哥湾暖流完全停止活动,欧洲将进入新的冰河世纪。
③消息一放出,引起了北京很多市民的担忧,担心这种极寒的天气会波及北京。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中心专家告诉《北京科技报》记者,波兰科学家研究的只是墨西哥湾暖流对全球局部地区的影响,对我国的影响不会很大。因为“拉尼娜”现象出现后,对我国中低纬度(比如沿海地区)的影响,要大于北京等内陆地区。
【甲】④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专家认为,全球的大气环流是一个系统,“拉尼娜”就像一个信号,它会带来北半球冬季的寒冷,但北京位于中纬度季风气候区,还会受到如北极环流等多种气候因素的影响,不能仅靠一个“拉尼娜”现象就作出可能出现极寒天气的判断。
【乙】⑤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北京的冬季气温却是逐年升高的。专家还告诉记者,如果按照北京冬季的气温变化规律,北京今年非但不会出现“极寒”,还会出现气温继续升高的现象。近50年来,北京冬季的气温平均升高了2℃,这个升温的幅度是非常大的。按照正常情况,每20年或者更长时间的气温浮动范围应该是±0.5℃。
⑥北京出现这种冬季不断升温的情形,人为因素起了不小的作用。专家还提到,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道路不断拓宽,建筑物更加密集,被各种道路或者建筑覆盖的地面积蓄的热量逐渐增加,形成的“城市热岛效应”②使得北京冬季的气温也在逐渐上升。而这些人为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气的环流,使气温在人为和自然的双重作用下不断升高。
【丙】⑦由此可见,“千年极寒”这种说法仅仅是一种臆测,没有权威的和确切的科学依据,我们大可不必为此忧心忡忡。倒是“暖冬”却一直没有停下它前进的脚步,如何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城市热岛效应”对大自然的伤害,阻止冬季气温继续上升,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注释】
①拉尼娜: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②城市热岛效应:大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具有更大吸热率和更小的热容量,使得城市地区升温较快,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大量辐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__大海中的岛屿,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
18.下面这段文字作为本文的材料,应该放在【甲】【乙】【丙】哪个位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据《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北京卷)》记载,明成化十二年正月十三,忽阴晦大风,郊坛灯烛俱灭,正在南郊郊坛举行祭祀的仪仗人员及乐官俱冻死。而从有科学的气象记录以来,北京最冷的气温是1966年2月出现的-27℃。这些证据都表明,北京确实可以非常寒冷。
答:(1)位置: (1分)
(2)理由: (2分)
19. 依据文章内容,结合下面链接材料,简要分析该地区会不会出现“千年极寒”。(4分)
西安,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属于中纬度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北部为冲积平原,南部为剥蚀山地,大体地势是东南与东北高,西南与西北低,呈一簸箕形状。北山山系绵延于北端,秦岭山脉横亘于南部,二者共同构成它的天然屏障。有研究表明,西安的热岛效应对最高气温的最大贡献在春季,对最低气温的最大贡献在冬季,它使得这座城市气温的增温率逐渐加大。
答:
18.(3分)
(1)【乙】
(2)示例:这段文字从事实和科学两个方面说明了北京曾经非常寒冷过。与下文对北京气温的说明相衔接,;也为下文说明北京冬季温度逐年升高提供了一个基础。
(共3分。(1)1分;(2)2分,每要点1分)
19.(4分)要点:
(1)自然因素:西安处于内陆,地理位置与北京极为相似,同属中纬度季风气候区,“拉尼娜”对其影响不大。(2)人为因素:西安和北京同为大城市,人为因素造成的“城市热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的气温,影响着大气的环流。
(共4分。每要点2分)
小心涂改液伤着你
①目前,涂改液已经成为使用率较高的学生文具。据调查,大中城市中小学生的使用比例在80%左右,而小学生的使用比例则高达95%。书写出现差错时,使用它能很快涂改错误,确实很方便,然而你是否意识到它散发出的十分刺鼻的气味对人体有害?
②为了弄清涂改液的化学成分,北京市三名中学生在一位化学教授的帮助下,先后两次对涂改液的成分进行了测定,发现涂改液中含有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等物质。据专家介绍,它们非常容易挥发游离于空气中。一旦被人吸入,会引起慢性中毒,使血液组成发生变化,影响神经系统,使人头疼、恶心,吸入量过大,会危及生命。
③为了验证涂改液的危害程度,这三名中学生又找来六只小白鼠,分三组做了对比模拟实验。他们将蘸有不等量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三种试剂的棉花,放入两组小白鼠的笼子边上。试剂用量大的一组,只5分钟小白鼠就惊慌、抽搐而死;剂量小的一组,每天试验5-8分钟,与剩下的一组对比观察。五天中,实验组小白鼠的惊慌不安日益严重,进食减少,动作迟缓,体重下降,与对比组小白鼠体重连日增加形成明显对比,停止试验15天,慢性中毒现象逐渐消失,一切恢复正常。
④最近,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市场上销售的79种牌号的涂改液进行了检测实验。检测结果表明,全部样品均不同程度地含有各种有毒物质,并散发出刺鼻气味。实验证明,这类物质吸入人体内或粘在皮肤上,会危害人体健康,进入大气层后还会破坏臭氧层。因为涂改液必须具有易溶解、易干燥、易挥发的特点,所以尽管作为涂改液溶剂的卤代烃和苯系物对身体有害,但在未找到合适替代物之前还要沿用,因此,短时间内国内市场上的涂改液成分不会有大的改变。
⑤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加强自我保护,警惕慢性中毒,最好不再使用涂改液。
14.第①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5.请概括说明涂改液是怎样危害人体的。(2分)
16.第③段划线句子中“逐渐”一词可以删掉吗?为什么?(2分)
14、(2分)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涂改液已经成为使用率较高的学生文具。
15、(2分)涂改液中的有害物质在使用后会挥发游离于空气中(1分),被人吸入引起慢性中毒,影响神经系统,使人头疼、恶心,吸入量过大甚至会危及生命(1分)。
16、(2分)不能删去。“逐渐”说明了慢性中毒现象的消失需要一个过程,删去后变成停止实验后慢性中毒现象马上消失,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美国科学家发明处理金属玻璃新方法
①金属玻璃用途广泛,但用其制造零件时成本高昂,而且容易留下瑕疵。现在,美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名为快速火花成型的新技术。
②1960年,科学家们首先发现了金属玻璃,金属玻璃既有金属和玻璃的优点,又克服了它们各自的弊病,其强度是工业用钢铁的3倍、柔韧性是钢铁的10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消费电子等领域。
③以前,人们主要通过将金属玻璃加热到结晶的熔点之上来制造金属玻璃零件。人们将熔融的金属玻璃投入一个铁模具中,让其在结晶之前冷却。但有个问题:铁模具一般只能承受 60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因此,需要经常替换,这就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在1000摄氏度高温下,液态金属玻璃的流动性很强,很容易泼溅,让最终获得的零件“伤痕累累”。
④杰森团队另辟蹊径,以极快的速度来加热和处理金属玻璃。他们只将固态金属玻璃加热到500摄氏度左右,使其达到流动性足以让其注入一个模具中并冷却下来的液体状态,一切都发生在金属玻璃结晶之前。杰森团队使用电阻加热技术来均匀且快速地加热这种材料。他们在约1微秒内,朝一根小金属玻璃棒发射一束短暂而密集的电流脉冲,给其传送1000焦耳的能量来将其加热。该电流脉冲均匀地加热了整个金属玻璃,速度是以前的1000多倍。杰森表示,半微秒内,金属玻璃就达到了合适的温度,然后,熔融状态下的金属玻璃被注入模具中并冷却,耗时仅几微秒。
⑤杰森团队使用这一新技术,成功地在550摄氏度、不到40微秒内将一个金属玻璃棍加热制成了一个环形物体,新环形物没有瑕疵,也没有被氧化。
12.第②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答:
13.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回答,采用这种新方法处理金属玻璃有哪些好处?(2分) 答:
12.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金属玻璃坚固性强,柔韧性好的特点。(2分)
13.采用这种新方法能低成本、快速度地制造出无瑕疵的金属玻璃零件。(2分)
盐 湖
①过去以为盐是一种稀缺的物质,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可能与盐一直为官方专卖有关。去了柴达木盆地,去了青藏高原,你会惊讶地看到:盐是一种风景,是可以用辽阔来形容的一种景观。你看到了一望无际的盐湖,看到了湖底洁白的凝乳一样的盐晶体,看到了湖边一簇簇盛开的盐花,更看到了一座座银色丘陵一样的盐山。
②中国是个多盐湖的国家,我国共有盐湖1500多个,总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这些盐湖大多发育在大小不同的山间盆地内,如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等。盆地封闭而低洼的地形使流域内的河流自主向湖泊汇集,而湖水又难以外泄,盐分就通过河流不断地向湖泊输送。从气候条件上看,这些盐湖大多受干旱半干旱气候控制,湖泊的蒸发量超过补给量,湖水的含盐量增加,湖水中的盐类达到了饱和或过饱和的状态,甚至在湖滨和湖底形成了各种盐类的沉积矿床。
③茶卡盐湖,是世界最大的食盐基地,它位于柴达木盆地的最东段,青海省乌兰县境内。史载西汉时期这里就人采盐食用。而2010年的最新考古发现,3000多年前茶卡地区就有人类居住和活动,这就将人们对茶卡盐湖可能的开发利用又大大提前了。
④茶卡盐湖以生产食盐为主,成品盐的氯化钠含量在97%以上。这里的石盐矿层平均厚度为4.9米,最厚处可达15米,已探明的盐储量在4.4亿吨以上,可供全国人民食用70多年。在茶卡盐湖,只要揭开湖面上几厘米到十几厘米厚的一层混有泥沙的卤盖,下边就是厚达几米至十几米的盐层,将盐矿采出后用水冲洗干净,就成为原盐了。盐湖,以生产食盐为主,但盐湖能为人类提供的矿物还有石膏、芒硝、镁盐、碱类,甚至有些“特种盐湖”还能出产锂、钾、铯、铷、锶、溴等稀有的工业原料,如察尔汗盐湖、扎布耶盐湖等。
⑤对中国这样一个多盐湖的国家来说,目前已开发的盐湖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特别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来说,盐湖分布广、数量多,盐湖的矿产、生物、环境等资源可开发的潜力极大。盐湖资源开发成本低,建设周期较短,还可以进行多元化综合性开发,科学规划,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盐湖产业链,对西部的发展建设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节选自2011年3月《中国国家地理》,有删改)
12.请根据第②段说说“盐湖”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2分)
13.文章第④段画线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12.(2分)封闭而低洼的地形,有向湖泊汇集的漂流(湖水难以外泄),受干旱与半干旱气候控制(湖泊的蒸发量超过补给量)。 13.(2分)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茶卡盐湖的盐层厚,盐储量丰富。
茶马古道
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而“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当时契丹、西夏、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唐宋以后,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钢丝、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5、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所谓“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C.、“茶马古道”到元代已经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和治藏安藏之道。
D.、到了清代,“茶马古道”上的贸易范围已不局限于茶马了。
6、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与西南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B.、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迫切需求。
C.、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D.、有利可图,可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古道”晚于“互市”,因此“茶马古道”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
B.、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
C.、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
D.、历史上,藏族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因此不需要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东西。
5、B 6、C 7、A
龙卷风的秘密
宣金祥
龙卷风就是空气里的漩涡,多发生在高温、高热的不稳定气团中。那里空气扰动得非常厉害,上下温度相差悬殊。当地面上的温度在30摄氏度时,位于4000米的高空,温度仅有零摄氏度左右,在8000米高空,温度已降至零下30摄氏度。这种温差,使冷空气急剧下降,热空气迅速上升,上下层空气交流速度过快,从而形成许多小漩涡在空气中,做旋转滚动。当那些小漩涡逐渐扩大,加上激烈震荡,就容易形成大漩涡,成为袭击地面或海洋的风害。
龙卷风又称旋风。通常它的风速可超过超音速飞机,因此,它带有很大的破坏性。龙卷风虽然出现时间短、消失速度快,然而,在它存在的一瞬间,却留下了几个颇为人注目的“之最”。1925年3月18日在美国出现的一次龙卷风,穿过密苏里、伊里诺伊、印第安纳三个州,沿途造成689人死亡,近2000人受伤,是迄今世界上记录的最强劲的一次龙卷风。1956年9月24日在上海出现的一次龙卷风,把一个重达11万公斤的储油桶轻轻举起,抛到15米高的空中,而后掷向120米远的地方。2007年8月8日,龙卷风和随之而来的暴雨侵袭美国纽约,造成的财产和人员的巨大损失,至今还令美国人谈风色变。上述事实足以证明龙卷风的威力。
龙卷风按形成地点一般可分为陆龙卷、海龙卷和火龙卷三种。北美中部是世界上陆龙卷多发地区,每年的春末夏初,约有700次陆龙卷袭击美国。海龙卷要是不接近航船和海岛,也就没有多大的破坏性,但它通常更为凶猛、壮观。火龙卷是一种不为大家所熟悉的龙卷风,它通常发生在火山爆发和大火灾时。由于大量的岩浆向外喷射或大火灾的热烟上升,水分被加热成水蒸气随之冒出,在短时间内蒸汽升到一定高度时,会凝结成巨大的灰尘云。因为这种云和积雨云十分相似,因此,也同样会有闪电和暴雨发生,这时产生的龙卷风有烟火夹杂,所以称为火龙卷。 (选自《少年科普报》,有删改)
11.选文主要介绍了龙卷风的哪些秘密?(3分)
12.根据选文第一段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补合适文字,归纳龙卷风的形成过程。(每空不超过10个字)(2分)
不稳定气团→上下温度悬殊→ →形成小漩涡→ →龙卷风
13.选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4.“龙卷风按形成地点一般可分为陆龙卷、海龙卷和火龙卷三种”一句中加点的“一般”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15.中国不少地区夏季经常遭遇龙卷风袭击,请你就龙卷风的预防和应对向公众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至少两点)(2分)
11.(2分)龙卷风的成因、危害和种类
12.上下层空气快速交流(1分) 形成大漩涡(1分)http://ww w.xkb 1.com
13.举例子和列数字(2分) 具体说明龙卷风威力之大、破坏性之强。(2分)
14.不能删。(1分)“一般”说明龙卷风的类型通常情况如此,不排除特殊性,(1分)删去则过于绝对化,(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15.示例:(1)注意收听、收看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及预警信息(2)在家时,务必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外围墙壁,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3)在野外要远离龙卷风的路径范围,遭遇龙卷风时可以扑倒在地,要远离大树,以免被砸伤(4)寻找与龙卷风来向相反的方向躲避。(答出两点即可)
①沙漠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区域之一。为什么沙漠如此荒凉?按照我们一贯的理解是,沙漠地区缺乏生命所需的水,所以鲜有生命能在那些地区生存。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却发现,不少沙漠地区并非干得不能生长植物,而是肥力不够,因为沙漠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不过,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沙漠地区土壤中含量可怜的氮还会不断挥发,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从而导致生长在沙漠里的植物越来越少。
②研究人员在美国莫哈韦沙漠地区选了几处试验点,通过精密测量仪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随着气温升降而变化的。研究发现,不管有没有阳光照耀沙漠,当土壤温度达到40℃至50℃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形式从土壤中迅速释放出来。而在沙漠中,地表温度达到40℃以上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研究人员还发现,地表温度越高,沙漠土壤中释放氮的速度越快。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沙漠的气温和地表温度也将越来越高,土壤中的氮也将越来越少,沙漠会变得越来越荒凉和贫瘠。
③研究人员还表示,除了沙漠地区,在世界任何高温干旱的地方都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近年来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们在干旱地区种植实验田地,虽然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但是土地的出产还是不尽如人意。
④干旱地区的氮不但从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气候温和地区,氮在土壤和大气中的循环是平衡的,当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虽然也会通过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气;但是在雷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在雷电的作用下变成氮肥回到土壤中。然而,干旱地区很少会有雷雨天气,也就很少会有氮再返回到土地中。正是因为干旱地区氮的流失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花再大的代价,比如不计成本地往其中施放氮肥,也不可能让沙漠变成绿洲。除非,我们可以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下来。
⑤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那样令人绝望的未来,并非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12、文章认为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头疼的现象”指什么?请简要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④段主要说明了什么意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⑤段中画线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任选一处加以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因为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在沙漠地区选试验点,通过精密仪器测量,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发现沙漠地区长时间气温较高,土壤中的氮以气体形式不断挥发,而最终不能回到土壤中。
13、干旱地区种植田地,在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的前提下,土地的出产不高。
14、沙漠中土壤里的氮为何不可返回。
15、采用生动的语言来说明。如“气势汹汹”和“肆无忌惮”两个成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沙漠人格化,表现土壤沙漠化的严重,警示人们保护环境。
阅读《都市鸟类“变奏曲”》,完成第18~22题。(16分)
①黎明来临,轿车、卡车以及工厂的低沉的隆隆声很快取代了城市夜晚短暂的宁静。然而,在这一片喧闹声中似乎缺少了什么——我们熟悉的清晨鸟儿的鸣唱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再也听不到鸟儿那悦耳动听的歌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奇怪的叫声,生硬,尖锐,甚至还有些刺耳——这就是当今城市的“黎明乐章”。
②过去,绝大多数鸟类都选择在清晨或黄昏这样的时段鸣唱,因为在一天中的这两个黄金时段,大多不会出现大风等气流紊乱现象,鸟儿的鸣唱声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而现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当地的歌鸲已经放弃了传统的清晨合唱,而选择在夜间鸣叫以避开日间的喧闹。这一变化之前被归咎于城市夜间照明对歌鸲的生物钟的扰乱,而新的研究则显示,日间的噪声才是真正的元凶——随着城市噪声污染加剧,越来越多的鸟类把鸣唱时间推迟至夜间。夜莺采取的是另外一种方式——叫得更大声。城市中的夜莺的叫声比居住在森林中的同类足足高出了14个分贝,其中最高者竟达到95分贝!即使是我们人类听来,这个高度的声音已经相当刺耳了。且夜莺的声音高度与外界的噪声成正比关系,它们往往在最为吵闹的周末的清晨叫得最起劲!
③噪声对鸟类产生了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影响。在英国,还有很多城市的幼鸟因为无法听清父母的鸣叫声,以至于只能模仿各种汽车马达的声音,使得原本婉转动听的鸣叫声变成了单调怪异的腔调。更有甚者,据报道, 一群红嘴相思鸟因秋冬季节食物匮乏,从山林飞至附近的都市集体觅食,却被突然而至的震耳欲聋的城市噪声破坏了大脑中枢神经,以至于齐齐撞上玻璃幕墙而“轻生”!
④对于居住在城市的鸟类来说,噪声污染仅仅是它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之一。影响鸟类生存的还包括都市的光污染以及化学污染等众多问题。
⑤城市的夜晚灯光绚烂、亮如白昼。它迫使诸如猫头鹰、夜鹰等习惯于昼伏夜出的鸟类的正常生活,逐步远离城市生活。与此同时,许多迁徙的鸟类在夜间主要依靠星光和月光导航,而城市高层建筑物上的眩目灯光往往会使它们迷失飞行的方向,误打误撞一头扎进灯火通明的建筑中,有时甚至会导致数以万计的鸟类集体死亡。1981年,就曾发生过约1万只小鸟接连撞上一个被探照灯照得通体明亮的烟囱的惨剧。
⑥化学污染也对鸟类的生存形成巨大威胁。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物中所含有的大量化学物质除干扰正常激素的分泌,并导致生物内分泌紊乱外,还可能造成鸟类器官发育障碍,直接影响鸟类生长发育。
⑦越发吵闹的城市让我们生厌,而对于很多鸟类来说,噪声以及光污染、化学污染等带给它们的却不仅仅是“生厌”这种单纯的感觉,而是严峻的生存危机。城市化给鸟类等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带来了无穷的风险,使它们的数量、种类,乃至叫声和繁殖方式等都在发生变化,甚至直接扼杀它们的生命。如果我们现在不加以足够的重视,或许有那么一天,当我们奔波在城市中时,只有一只浑身沾满油污、嘴里发出像汽车喇叭声一样尖锐的鸣叫声的小鸟与我们擦身而过… … ——(选自《大自然的探索》有改动)
18.本文以“都市鸟类‘变奏曲’”为题有什么好处?(2分)
答:
19.通读全文,说说影响鸟类生存的因素有哪些?(3分)
答:
20.第②段第一句中画线的词“绝大多数”和“大多”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答:
21.第③段中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是什么?(3分)
答:
22.现在有不少城市也面临着文中提到的环境问题,请你结合文章和实际就如何治污的问题提至少两条建议。(4分)
答:
18.用比喻形象地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都市鸟类声音的变化,同时又能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2分)
19.噪声污染、光污染以及化学污染(3分)
20.不能删掉。(1分)因为这两个词都不是指情况的全部,删去后变得绝对了,变成所有的鸟都在清晨、黄昏鸣唱,这两个时辰都不会出现气流紊乱现象,与实际也不符合。同时这两个词语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分)
21.举例子或举例说明(1分),作用:真实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噪声对鸟类产生了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影响。(2分)
22.示例:建议交通和建设部门采取一切消音作业方式;倡议市民减少一切生活娱乐噪声;禁止化学污染物向生活空间的投放;夜晚关闭所有不必要的照明等。(4分。符合题意,并言之有理即可。)
兔子的那些事儿
①长耳朵短尾巴,三瓣嘴红眼晴,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兔子。很多人儿时都养过小白兔,但对兔子并不真的了解。不过,兔子鲜为人知的趣事儿还真不少。
②对人而言,兔唇是生理缺陷,必须进行手术修补,但三瓣嘴却是兔子生存的必需。兔子三瓣嘴,准确的表述是兔子上唇有两片唇瓣。兔子的门齿,像是割草机上的刀,且天天在长,所以很大。兔子低头吃草时,如果上嘴唇不分开,门齿正好挡住口腔;而分开的上唇,可以把草夹住后再送到嘴里,因此吃草时,兔子的上唇必然会习惯性地动起来。三瓣嘴增强了兔子嘴唇的灵活性,更便于把地面上的草搂进嘴里。
③尾巴是动物很重要的器官,可驱赶蚊蝇,奔跑时作舵控制方向,从高处落下时当降落伞……卷尾猴用尾巴带孩子,老虎用尾巴作武器,但兔子的短尾巴的功用却令人捉摸不透。动物学家研究认为,兔子的短尾巴是为生存而进化的结果。兔子胆小,一旦遇到敌害就得迅速跑跳,这就要求尽量轻装,长尾巴显然是累赘。长期的选择进化使兔子的尾巴变短了。当兔子被猛兽咬住尾巴时,兔子会立刻将尾巴的“皮套”脱下,从而赢得逃命的时间。兔子在跳跃时会上下抽动尾巴,跳与摆尾十分协调,这是兔子的习惯动作。如果你发现兔子经常抽动小尾巴,就如人伸舌的动作,哈哈,那是它调皮的表现。
④兔子不会像猫狗那样大叫大嚷,在选择进化中,它们形成了复杂的声讯和肢体语言,足以表达自已的要求和情感。
⑤兔子满足时会“呜呜”地叫,不过这声音不是从喉咙里发出的,而是用牙齿发声。当兔子对另一只兔子发出“嘶嘶”叫声,意思是告诉另一只兔子别过来。兔子感到非常高兴时,会原地跳跃,在半空微微反身,有时候还会边跳跃边摆头。它们跳跃的姿势,像舞蹈演员一样灵活,十分优美,特别是侏儒迷你兔,最喜欢用跳跃表达自己高兴的感觉。当兔子躺在地上翻身时,意味着它心情很不错,感觉很舒适。如果侧着身子睡,表示它很享受。有时,兔子会同狗一样舔主人的手,这表示它对你很满意,舔手是“谢谢你”的意思。
⑥遇到危险时,兔子会用后足站立,这种站立可以持续几秒至几分钟,直到危险过去。当感到害怕时,它会用后腿跺脚。在野外,当敌人接近时,兔子也会用后腿跺脚,通知同伴有危险快躲开。兔子下巴有香腺,所以常用下巴去擦东西,以便留下自己的气味,划分地盘。
⑦我们都说,兔子急了也会咬人。的确,兔子不急,是不会咬人的。如果你的行动令兔子感到有威胁存在,它就会发出喷气声。如果你再不停止这种行动,它要真急了就可能去咬你。
(据《科学大众》有关内容改写)
12.阅读全文,请你概括文章主要介绍了兔子的哪些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③节中,“动物学家研究认为”能否删去?为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分析第⑤小节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主要介绍了兔唇的作用,尾巴的功能和复杂的声讯、肢体语言。
13.不能,“动物学家研究认为”突出了“兔子短尾巴是进化的结果”这一结论的准确性。
14.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说明了兔子肢体语言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