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对禽流感,人类所知还有限
①禽流感是随着家禽饲养业的发展而广泛传播的禽类传染病。尽管历来的禽流感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严重损失,但最近在亚洲爆发的禽流感却仍令人高度关注。目前,人们对禽流感的发生、发展和遏制方法的认识仍待继续深化。
②禽流感是一种恶性传染病,其传染性和危害性极大。1999年3月11日,美国伦巴地区爆发禽流感,当年12月疫情扩散到内华达州和亚利桑那州。到去年3月,仅加州就销毁了326万多只鸡。2003年4月,荷兰发生禽流感,人类感染者达80人,并出现了死亡病例。
③引起禽流感的病原体种类非常复杂。仅按血清型分类,禽流感病毒就有135种,而且这些病毒还有很多种变种。如果对禽流感进行划分,可分为三大类,即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和非致病性禽流感。韩国爆发的禽流感致病毒为H5H5型,是禽流感中传染性最强的一种。1977年中国香港地区爆发的也是这种禽流感,当时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有6人因感染禽流感死亡。因此,韩国此次爆发的禽流感被命名为“香港禽流感”。然而,经过韩国检疫机关检疫,禽流感爆发近两个月来,韩国也尚未发现有人感染禽流感。这多少说明,同一种禽流感病毒,经过变异后,其传染性会有所改变。
④韩国检疫当局推测,一种来自西伯利亚的野鸭是禽流感最可疑的传染源。野鸭从西伯利亚飞到朝鲜半岛越冬,通过在湖汊湿地排便传播禽流感病毒,鸡喝了受污染的水,造成禽流感爆发。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韩国的部分家鸭体内早就潜伏着的禽流感病毒传染给了鸡群,在适当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禽流感爆发。
⑤当前,禽流感在亚洲扩散是不争的事实,关键是要加强对禽流感的防备,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只要采取科学防疫措施,就能遏制并最终消除禽流感疫情。
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围绕禽流感主要说明了哪些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举了一些事例,列举了一些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划线句中加点的“推测”能不能改为“认为”,请结合说明文语言特点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为什么说“对禽流感,人类所知还有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禽流感的危害可谓大矣,它是人类的共同敌人,你也一定很想为遏制禽流感作出自己的努力。请结合你了解的知识,说说我们该怎样防治禽流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禽流感的传染性和危害性很大,禽流感病毒种类很多,引起禽流感的原因很复杂;人们对禽流感爆发的原因还仅仅是推测等。
2.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禽流感的传染性和危害性极大。
3.不能。因为人们对禽流感爆发的原因还仅仅是推测。去掉则变成肯定,与事实不符,也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要求。
4.人们对禽流感爆发的原因和传染源还不能完全确定,还仅限于推测。
5.如:世界各国要协调努力阻止禽流感传给人类;防止接触感染;对个人而言,应注重身体健康、保持良好免疫力}食用禽类制品之前要高温充分烹煮,以杀灭病毒}严禁食用病死的禽类}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采取科学防疫措施。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美丽
①从未过多地留意楼前那排我叫不出名字的树。
②一天,忽然来了登高远眺的雅兴,一口气登上六楼阳台,凭栏放眼,无意间有了惊奇的发现:(A)楼前的树开花了!朵朵紫中透着粉白的花,一团团,一簇簇,合抱着条条刚刚活软起来的青枝儿,在微风吹拂下,温柔地舞动着,起起伏伏地如一片漾着香波的花海。看那繁盛的样子,不知在被我发现之前,它已经在那里寂寞地开了多少日子。
③无意间的发现令我惊喜,也唤起我深深的内疚。阳春时节,只顾追随人流,陶醉于“桃红三尺,鸭绿一湾”的胜景,却忽略了身边这普普通通的树。多少次在路旁小路上漫步,却未曾想过抬起头,望望枝头是否有了春的消息;也根本不曾料到,这枝干皱裂的树会开出光润鲜亮的花来。可是,面对许多如我这般的人的疏忽与冷淡,这看似平凡无奇的树,在草长莺飞的季节,还是一如既往地让蓓蕾绽放枝头,无声地将生命的美丽尽情挥洒。
④望着棵棵寂寞的花树,我的心被一股感动的潮水鼓荡着,眼前浮现出一张熟悉的笑脸来。
⑤家乡的一个男孩,很有头脑,也很有才华,本可凭此谋一份不错的职业,享受舒适的生活,但他却着魔似地爱上了那身国防绿,中学毕业后到荒凉的地方守卫国门。许多朋友对此叹息不止:“哎,到了那人烟稀少的大西北,你就是再有才华,又有谁知道呢?”他却不以为然地笑了,说:“我不在乎有多少人知道我,我只想好好干,将来能够说,在大西北,我的青春曾经美丽过。”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确干得很出色,但也并没有因此声名远扬。边陲的军旅生活艰苦而寂寞。别后的信中,他常向我讲边疆的生活,字里行间没有一丝怨悔,充满了对西北高原和青春生命的热爱。
⑥日子云烟般一天天飘远,那张熟悉的笑脸却从未在我的记忆中淡去。如今睹树思人,心被深深地触动,总觉得他与眼前的花树有一种无言的默契。
⑦黄昏,又上阳台。正是夕阳流金百鸟归林的时刻。树下不断有穿着入时的人走过,大都行色匆匆,不曾注意头项那满枝的花朵。凝望春风中繁花灿烂的树——那夕阳下独自静立的花树。心头却少了几份惊喜,多了几份落寞和惆怅。不觉地,我又想起那熟悉的笑脸,想起祖国边陲的国防绿,想起在实验室里日夜钻研的学者,想起在城市晨曦中挥动扫把的清洁工生活中多少美丽的东西,就像这眼前的花树,虽在平凡中经受着寂寞,但那份本质的美却潇潇洒洒地存在,不曾因少了欣赏的目光而削弱丝毫。
⑧我懂了花树的美丽,也懂了花树的寂寞。B.它的寂寞是因为无人欣赏它的美丽,而它的美丽正是因为它承受了无人欣赏的寂寞。
⑨于是,寂寞的花树成为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1.阅读全文,完成下面题目。
(1)第⑨段中“寂寞的花树”象征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寂寞的花树成为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前三个自然段中反复出现“从未过多地留意”、“无意间”、“忽略了”、“未曾想过”、“根本不曾料到”等词语。这些词语对中心的表达作用,最接近作者意图的一项是( )
A.自责对美丽的花树所表现出的那种疏忽、冷淡的态度。
B.批评包括自己在内的人们对美丽的花树所表现出的疏忽、冷淡的态度。
C.衬托美丽的花树那种不事炫耀、甘受寂寞的品质。
D.强调平凡而美丽的花树遭人冷遇、被人忽视的境遇。
3.仔细研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1)第五段中说,“在大西北,我的青春曾经美丽过。”用自己的话,简要阐释“美丽”在文中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七段中“心头却少了几份惊喜,多了几份落寞和惆怅。”这里的“惊喜”和“落寞惆怅”分别指什么?(各用一句话概括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析语言:请从文章A.、B.两处中任选一处,并结合语境作点赏析。
我来赏析( )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美丽》一文后,你想说些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或社会实际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领悟。(30.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象征那些乐于奉献却又自甘寂寞的普通劳动者、战士。
(2)因为美丽的花树能一如既往地让蓓蕾绽放枝头,尽情地挥洒自己美丽的生命,可是它却又独自静立,默默无闻。不事炫耀。睹物思人,美丽的花树不正象征了那些日夜守卫边疆的战士,那些日夜钻研在实验室的学者,那些在晨曦中挥动扫把的清洁工……他们的行为和精神怎不令人肃然起敬呢?他们理所当然地应成为我们心中最美丽的风景。
2.C
3.(1)美丽:为守卫大西北奉献过自己的青春。
(2)惊喜;无意间发现了楼前的花树居然开出了一树光润鲜亮的花来;落寞惆怅:行人大都不去注意头顶满枝的花朵。
4.示例:A句运用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花树的繁茂和美丽,表现了作者对花树的赞叹之情。
B句用带有哲理性的议论揭示了花树的“美丽”;花树的美在于她能承受无人欣赏的寂寞,默句用带有哲理性的议论揭示了花树的“美丽”:花树的美在于她能承受无人欣赏的寂寞.默默地将生命的美丽尽情挥洒。
5.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读书是快乐的
①与书结缘,还是在孩提时。那时我的小叔在家开了一个小书店,专门出租连环画。借着这个便利条件,“小人书”陪伴我度过了小学时代。尽管那时读书还似懂非懂,却初步尝到了读书的乐趣。
②参加工作后,时值“__”文艺萧条时期,伴随我的只有平时积攒下的一堆书籍,时常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孤独无依,只有以书为伍,读书解闷。本是无奈之下的阅读,却常常有出乎意料的收获。读书之时,心如止水,心无旁骛,仿佛两个人在空灵寂静的屋子里促膝交谈,彼此之间的呼吸也能听得清清楚楚。这样日复一日,渐渐养成了一个永远不变的爱好——读书。自从喜欢用读书来填充业余时间起,读书几乎成了我每日不可缺的功课。当白天的喧嚣被黑夜的寂静替代之时,一盏灯、一杯茶、一本书的消磨与浸润就成了我最为惬意的享受了。以至每次离家夕、出也必须在行囊里塞上一本书,否则独卧在异乡的床上定会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
③读书之乐,得于目而富于心,愈久愈深。古人云:书中日月长。书书有秦汉的冷月,唐宋的乐舞,明清的悲歌,将世事沧桑人生百态尽展眼底。在有月或没月的夜晚去会见曹雪芹,去拜访罗贯中,去聆听鲁迅大师的教诲,瞬间完全进入了心灵被净化的状态。以书为伍,少了一分浮躁,多了一分清纯;少了一分庸俗,多了一分儒雅。仿佛与圣贤相对而坐,聆听教诲,感到心灵充实丰盈,思想豁然开朗。
④读书之益,增知、获趣、致雅。打开一部古书,犹如展开一部历史的长卷,谛听历史的脉搏,咀嚼人生的甘苦;翻开一册文学经典,如同走进一片风景胜地,诗情画意呼之欲出,犹如置身其中。李白的孤傲,陈子昂的愁怀,鲁迅的激昂,朱自清的深情,梁实秋的淡雅……一一呈现在面前,心境与文字互为水乳,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进人如诗如画的意境。古贤今哲所论述的广泛空间,纵横万里,上下千年,读之发人深省,益人心智,陶冶性情。
⑤读书之喜,结交良师益友。书是良师,读旧书如见故人,看新书如遇新知。以书为师,似与先贤对话,如同今哲低语,以明净的心灵与智者娓娓道来,忘记了一切得失荣辱,有的只是一分恬淡求知的心境,二份祈求解读人生的心灵,心绪得到安详宁静。书又是益友,当你痛苦时,书给你抚慰;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书为伍,如有良师益友指路导航,目光可以穿越历史的漫长隧道,彻悟人生的真谛。
⑥读书之得,渐入佳境。潜心书海,酿就读书人一分无拘无柬的读书快意,而所谓的增长知识都是在似春雨润物、春蚕食叶般的快乐阅读中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同一本书,年轻时读,多半出于猎奇的心理,不能深味;中年时读,便能领会书中精髓,得到洞悉与启迪;年高时读,则犹如人置高处,一览无余。即古人所说的“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而老年读书则如台上观月”。由此看来,读书的品位也是渐入佳境的。
⑦其实,人生本身就是一部无字之书。漫漫人生!光阴似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脚踏实地地撰写人生之书的每一个章节。如今,现代生活丰富多彩,满眼的物欲充斥着人们的视野。我们的心灵需要文化的浸润和濡养,读书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心境。只要有心读书,便可忙里偷闲。人人都知道开卷有益,但忙人与书无缘,俗人与书无分,若非有意有情,很难与书结为“百年之好”。
⑧没有阅读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学会了读书,就学会阅读人生,参悟天地,投入社会。
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修心养性,增知致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1.阅读全文,请说说作者认为“读书是快乐的”的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不能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
A.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B.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C.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它拥有多少书店——鲁宾斯坦
D.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E.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3.请参照文中第⑤段空缺处前面句子的写法,补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思考,完成下面题目。
(1)有人认为文中第⑦段中加横线的部分与文章主要内容没有联系,应该删去。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学会了读书,就学会了阅读人生”,是说在读书中获得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请你举出自己在阅读名著时获得对人生体验或感悟的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因为读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丰盈,思想豁然开朗;增知、获趣、致雅(益人心智,陶冶性情);结交良师益友;读书的品位渐人佳境。
2.C
3.开放性题目,无统一答案。如,当你困惑时,书给你解疑。当你迷茫时,书给你指路。当你消沉时,书给你振作,等等。
4.(1)参考答案:不能删去。因为:读书和做人是紧密联系着的,读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获得许多生活经验和如何做人的道理。也可以从文章中找出两点依据,或根据自已对本文的理解谈出两点,将读书与做人结合起来,言之成理,即可。
(2)开放性题目,无统一答案。写出名著书名和主人公姓名,自选一个角度,具体写出自己获得的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如为理想而终身奋斗;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敢于斗争,等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最美好的礼物
这一年的圣诞节,保罗的哥哥送给他一辆新车作为圣诞节礼物。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他的办公室走出来时,看到街上一名男孩在他那闪亮的新车旁边走来走去,触摸它,满脸羡慕的神情。
保罗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小男孩,从他的衣着来看,他的家庭显然不属于自己这个阶层。就在这时,小男孩抬起头来,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是啊,”保罗说,“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小男孩睁大眼睛:“你是说这是你哥哥给你的,而你不用花一角钱?”
保罗点点头。小男孩说:“哇!我希望……”
保罗认为他知道小男孩希望的是什么,有一个这样哥哥。但小男孩说出的却是:“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哥哥”。
保罗深受感动地看着这个小男孩,然后他问:“要不要坐我的新车去兜风?”
小男孩惊喜万分地答应了。
逛了一会儿之后,小男孩转身向保罗说:“先生,能不能麻烦你把车开到我家前面?”
保罗微微一笑,他理解小男孩的想法,坐一辆大而且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神气的事。但他又想错了。
“麻烦你停在两个台阶前面,等我一下好吗?”
小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入屋内。不一会儿他出来了,并带着一个显然是他弟弟的小孩,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跛着一只脚。他把弟弟安置在下边的台阶上,紧靠着坐下,然后指着保罗的车子说:“看见了吗?就像我在楼上跟你讲的一样,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他不用一角钱!将来有一天我也要送你一部和这一样的车子,这样你就可以看到我一直跟你讲的橱窗里那些好看的圣诞节礼物了。”
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走下车子,将小弟弟抱到车子前排座位上,他的哥哥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爬了上来。于是三人开始了一次令人难忘的假日之旅。,
在这个圣诞节,保罗明白了一个道理: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
1、第一段文字中,写男孩在保罗“闪亮的新车旁边走来走去,触摸它,”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联系全文思考,男孩此时内心在想些什么?(不超过20个字))
2、文中划线的句子含义有什么不同,请说说你的理解。
①希望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②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3、怎样理解文章标题“最美好的礼物”的含义?
4、从保罗和作为哥哥的小男孩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1、动作描写;例:如果我能让弟弟坐在这样一部车上该多好啊!
2、①“希望有这样一个哥哥”表明了希望自己是一个受益者。
②“希望能当这样的哥哥”是希望自己能做一个给予者。
3、保罗从给予中感受到了快乐,“给予”不仅是送给他人的也是送给自己的最美好的礼物。可小男孩对弟弟的爱感动了保罗,使他感受到人性之美在于给予,对保罗来说,这是最美好的礼物。
4、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发现自己
①歌德年轻时候立下的志向是成为一个画家。为此他付出了艰辛,努力提高自己的画技,却始终收效甚微。直到4哕的时候,他游历了意大利,亲眼见到那些大师们的杰出作品之后,终于清醒了:即使自己穷尽毕生的精力也难以在画界有所建树。在痛苦和彷徨中,他毅然决定放弃绘画,改攻文学,最终成为伟大的诗人。
②的确,发现自己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发现自己,用的是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标准,掺杂了大量主观的、情感的、个性化的因素,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够全面、客观、公允,其正确性也因此打了折扣。自己看自己难,难就难在“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歌德用了差不多半生的精力学画无成,面对人生的不断碰壁,及时调整了人生目标,在文学道路上做出一番成就。孙中山青年时悬壶行医,最后发现治一人并不能救社会,于是转而投身革命,终于成就了令世人敬佩的伟业。无数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成功者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了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开始就站到了正确的起点上。因此,我们不要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兴趣,不要绝对依赖自己的感觉,而要尽可能多地尝试各种各样的发展道路,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④发现自己需要勇气。人生所占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时间、精力、能力的使用都是单向的,一旦投放就不会再生。因此,我们要敢于放弃,善于取舍。对于经过实践检验无法通行的道路,我们不能坚持错误不知悔改,而要勇敢地承认自己错了,坦然地从头再来。切莫不识时务,乱闯硬千,最终头破血流,两手空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答。
(1)第②自然段在全文的论述中主要有什么作用?
(2)第③自然段列举孙中山弃医从政的事实有什么作用?
3、传统观点认为,成就事业时要“矢志不移”,“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而本文却提倡要善于“发现自己”,“敢于放弃,善于取舍”,不断矫正进取的目标。对此,你的观点如何?请说出你自己独到的思考。
1、发现自己才能选择正确的道路,才能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
2、选做题。(1)总结上文,揭示原因,。为下文“如何发现自己”作铺垫。
(2)用该事例论证了成功者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成功的道路的,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学会尝试各种发展道路,并与时俱进的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3、例:这两种观点不矛盾,对正确的方向要矢志不移,但不适宜自己时也要敢于放弃。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中国”
“中国”这个词至迟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的“国”,大的不到今天一个省,小的不过今天一个县,最小的只相当于今天一个乡或一个大一点的村,所以总数多得不胜枚举。于是地理处于中心区的“国”就被称为“中国”。这一中心区开始只限于今天的黄河中下游,主要是晋、郑、宋、鲁、卫等国和周天子的直属区。今天的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海河流域、渭河流域还不鸽算“中国”,秦、楚、吴、燕等周更不能称为“中国”。到了秦汉时代,秦、楚等国的旧地都成了统一国家的一部分,渭河流域关中盆地还成了首都所在,这些地区当然都算作了“中国”了。
“中国”的概念始终是模糊的,不明确的。即使在中原王朝内部,人们也可以视其中较边远偏僻的地区为非“中国”。例如在西汉时,今天的湖南、江西虽已设置郡县,却还未被承认为 “中国”,到了明朝,湖南、江西可以被称为“中国”,今天的云南、贵州一带还被当作非“中国。”
直到晚清,“中国”作为国家的概念已经明确了,但是清朝的正式名称还是“大清国”、“大清”或“清”。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中国”才成为中华民国的简称,成了国家的代名词。中国也有了明确的范围一一中华民国的全部领土。
1、依据上文填空。
①晚清以前,“中国”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1912年,“__”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横线上填写下面两个时期“中国”所包括的具体范围。
①春秋时期:
②秦汉时期:
3、以下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中国”一词的词义在历史的演变中呈现什么样的特点?
②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请简要回答。
1、①地理处于中心区的“国” ②中华民国
2、①当时的晋、郑、宋、鲁、卫等国和周天子的直属区。
②除了当时的晋、郑、宋、鲁、卫等国和周天子的直属区外,还包括秦、楚等国。
3、选做题。①由模糊、不明确到清晰、明确。 ②略
阅读《苏州园林》(节选)和它的拓展文章《万园之园--圆明园》(节选),完成问题。
[甲]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缘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和各色的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乙] 万园之园--圆明园
①圆明园是我国历史上最光辉的园林艺术杰作。它继承我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借鉴了欧洲园林的建筑形式,融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为一体。其影响使得当时的英法等国一度产生了中国园林热。在欧洲,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和“一切造园艺术之典范”。
②圆明园集叠山理水手法之大成。圆明园的水面,大的如福海宽达600余米,正所谓“蓬岛瑶台福海中,往来只借舟相通”;小的宽度均在四五十至百米之间,“跨水为小桥垂虹宛在,片云帆影,何必更羡吴江”,环曲潆流的河道把这些大小水面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构成全园的脉络和纽带,提供了舟行游览和水路供应的方便。由此不难想像当年翠荷接天,龙舟泛彩,歌声荡漾的图画。叠石而成的假山,聚土而成的岗、阜、岛、桥、堤散布于园内,约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它们与水系相结合,把全园划分为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近百处的自然空间。每个空间都经过精细的艺术加工,既表现了人为的写意又保持着野趣的风韵,其本身就是烟水迷离的江南水乡的精炼再现。有道是“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圆明园虽是千顷之园,但气势浑然一体,韵味隽永。
1、[甲]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甲]段文字中游览者“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的原因是什么?
[乙]段文字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杰作”?
3、[甲]段文字中作者将苏州园林的池沼设计分为哪两类,这两类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乙]段文字中“叠山理水手法”在圆明园的园林建造中是如何体现的?
4、[甲]段文字中画线句的“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乙]文中引用“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意在说明什么?
1、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甲]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乙]融我国古典造园传统和欧洲园林建筑形式为一体。
3、[甲]宽敞的;成河道模样的;高低屈曲任其自然,不整齐划一。
[乙]①散布于园内的山、岗等皆叠石聚土而成。
②河湖水系由河道将大小水面串联而成。
③山、岗等与水系结合,划分自然空间。
4、[甲]不能。艺术不等于技术。技术指熟练程度,艺术需要技术,但层次比技术高。
[乙]圆明园(每个空间)是江南水乡的精炼再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如果它早已变成漂亮的小湖,奇丽的深潭,也许早就免除了这“地下”的一切艰辛。但是它不愿意。①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它在__中苦苦挣扎向上,爱生命竟爱得那样热烈真挚。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荣光。
我为寻你爬上了高高的岭,原只是因为好奇,却想不到你如此强烈地震动了我的心怀。我不愿离去了。我望见涧底泉水闪烁,我明白那是你含泪的微笑。
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地跳跃,把林子里墨绿的松、橘黄的杨、火红的枫,打扮得五彩缤纷。瞧!阳光现在多么喜爱它们,好像它从来就是这么慷慨。
风儿从我脚下的林子里钻出来,送来林涛愉悦而又深沉的低吟。你的歌是唱给曾在困难中真诚地帮助过你的伙伴们听的吗?它们如今都到哪儿去了呢……
干枯的小草儿在我脚下发出簌簌的响声,似乎在提醒我注意它。它确实比你这地下森林要高出好几公分呢,这得意的小草儿。然而我却想攀着古藤下去,下到深深的谷底去。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啊,我听见了,听见了那莽莽群峰和高高天庭上震荡的回声:我是森林!
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②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娇子,谢谢你的启迪。
我景仰那些曾在__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的“种子”。愿你们创造更多的奇迹!
1、选文中作者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怎样的感情?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文中画线句①中阳光是怎样“嫌弃”它的?怎样理解“几万年的代价”?
3、理解划线句②,试用恰当的格言警句类语句概括作者受到的“启迪”,并找出一个事例来印证这一道理。
4、试概括文段所体现的地下森林的“品格”。
1、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敬仰和热爱;比用“它”对读者的感染力更强。
2、“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①极言时间之长;
②在漫长的岁月里,生命陷于困顿以致窒息,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所以称为“代价”。
3、如:置之于死地而后生;只要忍耐和努力,终究会获得成功;一颗优秀的种子,在贫瘠的土地里也能生长……。事例可举自然界的,也可以是人类社会的。
4、如:坚忍顽强、沉着谦逊、乐观豪迈、无私奉献等。
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人生是一本书
赵丽宏
人生是什么?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赛跑,人人都在追赶着自己的目标,一辈子步履匆忙,气喘吁吁,却永远也无法抵达你心中的终点。
有人说,人生是一次旅游,你降临到这个广阔丰繁的世界,一生一世就在天地之间游历。有的人云游四海,浪迹五洲,熟视人间百态,阅尽世事沧桑,有的人却如井底之蛙,穷尽一生,只看见头顶一方狭窄的天空。
有人说,人生是一次赌博,所有的幸福和成就,所有的悲剧和失落,都是赌博的结果。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梦,你身上和你周围发生的一切,喜怒哀乐,荣辱沉浮,都不过是梦境,一切都是虚幻,一切都转瞬即逝。
也有人说,人生是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就是你本人。
人生是一本书。我欣赏这种说法。
那么,人生是一本怎么样的书呢?有的人一生坎坷,历尽磨难,但他的人生之书却引人入胜,使人百读不厌。有的人飞黄腾达,青云有路,然而他的人生之书却字迹歪斜,不堪卒读。有的人一生平平淡淡,没有跌宕起伏,没有惊涛骇浪,然而他的人生之书却丰富细腻,犹如曲径通幽的花园。有的人一生叱咤风云,指点江山,在生活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出又一出万人瞩目的悲喜剧,他们的人生之书却常常含混不清,使读者不得要旨……
每一个人的人生之书都是不一样的,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本不同的人生之书,决不会有一本重复。这本书,你天天在写,你周围的人天天在读。只要生命在延续,这本书就要一页一页由你自己往下写,一页一页被世人往下读。
时光不可能倒流,人间也没有后悔药。经历过的事情,无法重复,更无法再来一次。你的人生之书既然已经打开,既然已经翻过去很多页,那么,且不管要翻过去的那些内容,注重即将翻开的新的页码吧。
我想,一个人,如果曾经认真地生活过,追寻过,思索过,真心诚意地爱过,奋不顾身地拼搏过,那么,不管你的地位如何,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不管你是一贫如洗还是万贯缠身,你的人生之书不会苍白虚浮。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内容把人生都比喻成什么?
3、在文章的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语句。
4、作者把人生之书大体上分为哪几种类型?
5、应该怎样理解加线的句子?
1 、中心论点是:“人生是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就是你自己。”文章的前半部分列举对人生所作的各种比喻,都有一定的道理,对“人生是一本书”的比喻起到衬托的作用。中心论点是在中间提出的,这个句子在文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文章中列举把人生化作一场赛跑、一次旅行、一次赌博、一场梦、一本书。
3、人生是一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
4、“令读者百读不厌的”,“字迹歪斜,不堪卒读的”,“丰富细腻、犹如曲径通幽的花园”,“含混不清,使读者不得要旨”。
5、重要的不在于已经过去的,而是即将开始的,一个人应该朝前看,认真对待即将开始的生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
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许金榜
戏曲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的戏剧艺术。世界历史上有三种最古老的戏剧——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前两者早已死亡,只有中国戏曲至今仍然久演不衰。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西方强调摹仿的艺术理论,造成了西方戏剧的写实观念。他们认为戏剧就是要创造生活幻觉,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近的。中国古代强调神似的艺术理论则造成了中国戏曲的写意观念。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的提炼、加工、夸张、变态和美化,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比如在空间的处理上,中国戏曲不像西方戏剧那样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这样,戏曲就可以自由灵活而又连贯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件。这是我国戏曲的独特创造。
中国戏曲的情节有时也是写意性的,如二将相斗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
在表演方面,戏曲中有许多虚拟的动作,如《拾玉镯》中孙玉姣赶鸡喂鸡,穿针引线,舞台上既无鸡,又无针线,但却表演得好像煞有其事,维妙维肖。《打渔杀家》中肖恩父女划船,舞台上只有桨而没有船,但却给人以划船的真实感觉。难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表演此剧赞不绝口呢!戏曲表演中有许多程式动作,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加工和美化,如大将的起霸和上马比现实生活要复杂得多,而小旦上马只要脚尖一点即可,又十分简单。至于那色彩斑斓的脸谱当然更是写意的了。
此外,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它包含着诗、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物的唱、白、笑、颦,一举手,一投足,都具有鲜明的节奏、高度的技巧和迷人的形式美。比如一对男女一见钟情,目光相遇,“哈”的一声小锣,就赋予这种生活中很微小的动作以鲜明的节奏,显得格外突出。戏曲演员的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高度的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可以说,中国戏曲把我国古代一切技艺和文学的精华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对此,看惯了中国戏曲的中国人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但如果把它和其他国家的戏剧一对比,就可以看出它独具一格的民族特色。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戏曲必将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所喜爱;它的独特的表现方法必将为世界戏剧所借鉴,为发展戏剧艺术作出自己的贡献。
1、这篇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内容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中国戏曲的“写意观念”指的是什么?根据文章说明的内容回答。“写意性”
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3、第2段中这是我国戏曲的独特创造,一句中的这指什么内容。
4、第四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并指出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
5、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戏曲为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1、内容是,中国戏曲,主要特征,它的表意性。
2、写意观念指的是,它对现实生活进行的提炼,加工,夸张,变态和美化,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全文从舞台空间,戏曲情节,表演动作三个方面说明了中国戏曲的写意性。
3、“这”指代的内容是,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的虚拟出来的。
4、主要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拾玉镯》中孙玉姣赶鸡喂鸡,穿针引线,舞台上既无鸡,又无针线,但却表演得好像煞有其事,维妙维肖。”通过具体事例说明事物的特征,给人真实可信的感觉。
5、①中国戏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②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把我国古代一切技艺和文学的精华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