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 (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7.解释下面加点字词。(4分)
①弗之怠 ( ) ②媵人持汤沃灌 ( )
③援疑质理 ( ) ④卒获有所闻 ( )
18.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9.文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3分)
20.文章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求学的经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3分)
21.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3分)
17.(4分)
①弗 不 ②汤 热水
③援 引或提出 ④卒 最后
18.(4分)
①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就能够广泛地阅读很多书。
②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感到高兴的事,就并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19.(3分)一、幼年抄书之艰;二、成年求师之难 ;三、求学生活之苦。或者是:(1)读书之难(2)求师之难(3)求学之苦 。
20.(3分)略。围绕逆境成才、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正确的苦乐观等来回答即可。
21.(3分)示例:首先宋濂在求学时这种尊师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况且尊敬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现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都不尊重老师,甚至敢出言顶撞。
但是现在又不是古代,我们要摒弃封建社会盲目尊师的迂腐的态度,特别是“不敢出一言以复”,这种做法就是不妥当的,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应该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应互相信任尊重理解,互相交流,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是有利的。
朱熹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①,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②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③,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④而无以立矣。大率⑤徐行却立⑥,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⑦;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选自朱熹《童蒙须知》)
[注释]①纷错:纷繁错杂。②遽(jù):仓促。③之所之:到所要去的地方,即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④夺于公论:被公认的见解所更改。⑤大率:大多。⑥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慎。⑦节目:木头节子,即关键之处。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然后可以有得尔 ▲ (2)则其尤无义理者 ▲
(3)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 (4)复以众说互相诘难 ▲
10.下列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勿遽取舍于其间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
B.以验其通塞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C.而求其理之所安 何陋之有(《陋室铭》)
D.则似是而非者 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翻译: ▲
12.选文先提出 ▲ 的观点,接着分析了如何读书,最后运用两个比喻分别论证了 ▲ 和 ▲ 的读书方法。(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9.(4分)(1)这样(2)特别,尤其(3)屈服(4)再,又(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10.(2分)B
11.(2分)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12.(3分)读书应熟读精思 读书要先易后难;读书要平心静气,从容处之,不能急躁。
(每处1分,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至于那些对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各家说法纷繁错杂,就也要虚心静静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见中确定谁对谁错。先假定一种说法自己单独列为一说,然后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道理的说法,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就已经自己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那么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了。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用平静的心态来观察发展变化,如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附加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①。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②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③。
(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①鸱枭:猫头鹰,古人认为是恶鸟。②说(yuè)之:向他人炫耀夸说自己的才学。说:夸说,夸耀。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所以求益耳 益: (2)人疾之如仇敌 疾:
2.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示出来。(2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的不同?(4分)
4.在文中作者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2分)
附加题(10分,扣分从严)
1、(2分,各1分)(1)长进;(2)怨恨
2、(2分,每处1分,扣完题分为止)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3、(4分)①古之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1分);同时是为了他人,实行道义有利于世人(1分)。②今之学者:学习是为了取悦于人,想他人夸耀自己的才学(1分);同时是为了自己,装饰门面为了升迁(做官)(1分)。
4、(2分,每点1分)①弥补不足,求得长进(或:求益、补不足);②造福社会(或:行道以利世)
【参考译文】
学习,是为了求得长进。可是我见到有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欺侮长者,轻视同辈。这样,别人自然像对仇人那样恨他,像对鸱枭那样讨厌他。像这样以所谓的学习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学呢。
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提高)自己,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现在学习的人为了取悦于人,只是用来向他人炫耀夸说自己的才学。古代学习的人为了他人,实行道义有利于世人;现在学习的人为自己,装饰门面只是为了升迁。学习好比种树,春天玩赏它的花朵,秋天摘取它的果实。讲解讨论文章,好像是春天的花朵;修养身心而且实行,好像是秋天的果实。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
5.选出朗读停顿节奏划分不对的一项是( )(2分)
A.余/幼时/即嗜学B.天/大寒,砚/冰坚
C.余因/得遍/观群书D.手指/不可/屈伸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余幼时即嗜学 嗜: (2)弗之怠 怠:
(3)宋濂尝与客饮 尝: (4)濂具以实对 具: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诚然,卿不朕欺。
8. 【甲】文写出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遇到了怎样的艰难情况?(用原文语句回答) (2分)
9. 【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2分)
【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2分)
5. C (2分)6. (1)爱好 (2)懈怠 (3)曾经 (4)全、都 (每空1分)
7.(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2分)
(2)真是(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2分)
8.“家贫,无从致书以观”(2分)
9.(4分)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入则无法家拂士/草色入帘青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公问其故
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征于色,发于声/言和而色夷
7、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孟子认为,一个人经受了各种磨练,最后就能“□□□□□□”;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国内要有“□□□□”,国外要有“□□□□”(用原文的语句回答)(3分)
9、选择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磨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告诉我们,在逆境中,要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创作了《第九交响曲》等名曲,这个故事能有力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 6、D
§ 7、(一个国家,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因此灭亡。
§ 8、曾益其所不能 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 9、D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无从致书以观 致:_________
(2)走送之 走:_________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宋濂借书的主客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任末好学的文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答出一句即可)。(4分)
21.你从宋濂“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和任末“非圣人之言不视”的做法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得到 (2)跑 一题1分,共2分。
19.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2分)
20.嗜学、家贫 (2分) 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或“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缚麻蒿以自照”“ 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三处答一处即可。)(2分)
21.诚信守约,借东西按时归还;读书要有选择,读名家的好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A.、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B.、俟其欣悦( )
C.、媵人持汤沃灌( ) D.、腰白玉之环( )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举不若人也。
26、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食之不能尽其材
C.、蝉则千转不穷 D.、策之不以其道
27、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表明自己求学的艰难?(2分)
28、你从作者的求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的秘诀?(2分)
29、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2分)
24、B 25、略26、略27、D 28、①幼时求学的艰难 ②成年从师的艰难 ③求学生活之苦 29、提示,围绕“勤奋、诚心、持之以恒,勇于战胜困难”谈即可 30、言之有理即可
《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8、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臣本布衣( ) ②由是感激( )
③深入不毛( ) ④夙夜忧叹( )
19、翻译句子。(2分)
①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20、“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的“此”指什么?
21、读了此文,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请联系实际,谈谈这种精神对你的启示。
18、(2分,每小题0.5分)①平民,百姓 ②感动,激动,感慨 ③草木 ④早晚。
19、(2分)①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②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面对这篇文章,我涕泪交流,不知说了些什么。 20、(2分)①五月渡泸,平定南方;②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21、(2分)围绕“忠心;诚信;责任感、使命感;知恩图报”等来回答即可。(概括诸葛亮精神1分,围绕“忠心;诚信;责任感、使命感;知恩图报”等中的任意一个角度来谈自己受到的启示得1分)
出师表(选段)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亲小人,远贤臣 故人不独亲其亲 B.不宜妄自菲薄 薄暮冥冥
C.先帝称之曰能 不能称前时之闻 D.试用于昔日 欲信大义于天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11.选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提出这几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4分)
9.D 10.略
11.建议: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2分)目的是劝谏刘禅励精图治发展蜀国的政治,使国内政局稳定,国家兴隆,成为北定中原的强大稳定的后方,解决诸葛亮出师的后顾之忧。(2分,意对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