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5题。(12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老人引扬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2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2分)
(1)渔人甚异之()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老人引杨氏入山()
(4)迫暮,与老人同出()
2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忘路之远近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B.以耕以蚕以塞忠谏之路也
C.杨氏谢而从之水落而石出者
D.不可取食于人也生于忧患
23. 解释下面文言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24. 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为线索,甲文段按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段是通过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的。(2分)
25. 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你相信两文段所写生活的真实性吗?为什么?(2分)
21(1)觉得奇怪(2)类(3)拉,带领(4)接近22C
23(1)老人和小孩,都十分和悦快乐。(2)(在这儿)能享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些一点也不缺少。
24行踪空间人物对话
25第一问: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生活。第二问:不真实。这样的生活,只是表达了人民渴望过上平等、安宁、幸福的美好生活的愿望,在当时的__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题。(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①适②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③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
1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缘溪行 缘:
(2)屋舍俨然 俨然: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19、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20、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17 (1)沿着 (2)整齐的样子 18、(1)里边(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2)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19、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20、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古典文学】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20—23题。(共14分)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
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①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②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④间,海外诗⑤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⑥,而人或谓之不韵⑦。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③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⑤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⑥气索:气短。⑦不韵:不雅。]
20、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4分)
(1)鸣声上下 (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3)前后类如此 (4)是时朝廷虽尝禁止
2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2分)
汝 记 吾 言 三 十 年 后 世 上 人 更 不 道 著 我 也!
22、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1)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3、阅读【甲】【乙】两文,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甲文的几个“乐”在表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B.、【乙】文欧阳修因看到别人诗文成就高而感到高兴,表现出他关心后辈人才,心胸开阔的品格。
C.、【甲】文章运用层层烘托的方法,显得含蓄委婉,文章结构严谨,处处注意前呼后应,无懈可击。【乙】文在写法上采用侧面反衬的手法。
D.、【甲】文和【乙】文都可以看出欧阳修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0、(1)到处 (2)离开 (3)像 (4)这
21、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
22、(1)士大夫没(熟)读过苏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面子(气短)。
(2)大家只知道跟在太守后面游玩而快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
23、D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14题。(8分)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
薄暮冥冥 厚此薄彼 |
B. |
去国怀乡 去伪存真 |
C. |
春和景明 良辰美景 |
D. |
宠辱偕忘 白头偕老 |
13.两段写景的文字,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请说说引起“登楼者”情感变化的两
个原因。(2分)
14.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2.(3分)D
13.(2分)个人的遭遇(以己悲) 外物的触发(以物喜)
14.(3分)比喻贴切(动静互衬),形象地描摹出月光下跃动的水波和沉璧似的月影的美好之态。(手法1分,结合手法分析画面2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采用了 的写法。(2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无案牍之劳形( )
3、“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策之不以其道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4、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2分)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1.托物言志 2.⑴出名 ⑵简陋 ⑶高尚、美好 ⑷使……劳累3.B 4.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繁杂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5.C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7~10题。(14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①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②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③。其上为睥睨,梁欐④之形;其旁出堡坞⑤,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⑥有水声,其响之激越⑦,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⑧,益奇而坚⑨,其疏数偃仰⑩,类智者所施设也。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①少:稍、略。②土断:山势突然断落,形成峭壁。③垠:边界、界限。④睥睨:女墙,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梁欐:房屋的大梁。⑤堡坞:像小城堡的石头。⑥洞然:石子击水声。⑦激越:声音高亢。⑧箭:箭竹,一种竹子。⑨奇而坚:形状奇特,质地坚硬。⑩疏数偃仰:疏、密、伏、起。
7.甲文中的“闲人”是指 的人;乙文中的“ ”四字与《小石潭记》中的“蒙络摇缀”结构相似。(2分)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相与步于中庭 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3)自西山道口径北 径:
【帮帮你】请回忆《狼》中的“一狼径去”。
(4)其一西出 西:
9.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环之可上,望甚远。
10.请借助想象,为下面语句所描写的美景写一段导游词。(不少于60字)(4分)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⑧,益奇而坚⑨,其疏数偃仰⑩,类智者所施设也。
7.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 疏数偃仰
(前一空大意对即可。每空1分,共2分)
8.(1)散步,漫步 (2)只,只是 (3)一直,径直 (4)向西
(结合语境理解正确即可。每小题1分,共4分)
9.(1)院子里如同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2)环绕而行可以登上山顶,能眺望很远的地方。
(大意对即可。每个分句1分,共4分)
10.大家请看前面这些树木竹子,虽然脚下并没有泥土,然而却长得坚硬而奇特。它们有的挺拔,有的秀气,那边一棵树像是蛟龙探海,这边一棵树又像长者沉思……无论谁见了,都会不由得佩服大自然的神奇。
(符合要求即可,内容2分,形式1分,语言表达1分,共4分)
说明文阅读
阅读《三峡》,完成9-14题。(共15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不见曦月(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2) 属引凄异 () (4)或王命急宣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1、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2]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8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2分)
12.诗人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两句诗,印证了本文中那些句子?(2分)
答:
13.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
14、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3分)
9. 阳光、即使、接连不断、有时12.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3. 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14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得1 分) 原句: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0.5分)0.5分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均可得1分)原句: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0.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1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可爱者甚蕃蕃: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 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0.根据上文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2分)
21.本文赞扬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则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3分)
18.① 多;② 亲近而不庄重。
19.①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②喜爱菊花的人,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
20.围绕“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等作答,写出一点给1 分,写出两点即给满分。示例:作者心日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豁达的高贵品质。
21.针对某一种观点或两种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要点: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自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2-26题。(12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2. 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香远益清()②亭亭净植()
③陶后鲜有闻()④可爱者甚蕃()
23.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世风的鄙弃。(2分)
24. 翻译句子。(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5. 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6. 古人以“出淤泥而不染”来形容某人的高贵品质,今天又有人以“入淤泥而不染”来表示某人的高洁。请谈谈您对此的理解。(3分)
22①更,更加②立,竖立③少④多23世人甚爱牡丹,追求富贵、趋炎附势24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25言之成理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