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10题。(20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骥①不称②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③,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④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⑤,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⑦而不苟取,力裕⑧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岳飞《论马》)

【注释】①骥(jì):良马。②称:衡量。③斛(hú):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④介胄:披上战甲。⑤酉:酉时,指傍晚。⑥褫(chǐ):解除,解下。⑦受大:指饮食量大。⑧力裕:力量充沛。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 故常之(       )     ⑵ 行百余里(       ) 

求其能千里也(       )  ⑷ 一食尽粟一石(       )

6.下面各组中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不以千里也。 ②骥不其力。 B.、①真无马邪? ②称德也。

C.、①执策临之。  ②介胄驰。  D.、①虽有千里能。②故常奇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译文:                                  

⑵ 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译文:                                  

8.⑴ 在甲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1分)

⑵ 在甲乙两文中,都提到了好马在日常生活中异于常马的一个共同特点,根据这个特点请把原文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共同特点:     (1分)

甲文句子:                          (1分)

乙文句子:                          (1分)

9.甲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共同道理?(2分)

10.伯乐与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举历史或当今社会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3分)

5.⑴对……感到好奇 ⑵等到 ⑶怎么 ⑷有时(4分) 6.C(3分)

7.⑴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做不到)。(2分)

⑵(给它)披上战甲奔驰起来,它开始好像跑得不很快。(2分)

8.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分)⑵共同特点:食量大。(1分)

甲文句子:一食或尽粟一石。(1分)乙文句子: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1分)

9.要善于考察人才,发现人才,选拔人才。(2分)

10.示例1:我认为伯乐更重要。社会上的人才很多,但一开始却总是不为人所知。如果没有“伯乐”去考察发现他们,他们又如何有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比如周文王从渭水河边发现任用了姜子牙,从而帮助自己兴周灭纣。

示例2: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是会发光”,如果没有人才,空有伯乐也没用。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千里马”,在各个方面发挥自己的才能,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比如“毛遂自荐”,一开始并没有人发现他的才能,但真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实力,也有真有那些本事,才让他一举成名。(共3分,说理1分,举例2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2-5题。(18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异二者之为 (2)斯人,吾谁与归

(3)游人而禽鸟乐也 (4)太守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选段中的句子作答。(3分)

(1)甲段中的“进亦忧”指的是:“______________”,“退亦忧”指的是:“___________”。

(2)乙段中与“佳木秀而繁阴”相对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甲、乙两段中作者的“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许 没有 离开 为(是)

3、 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游人知道跟着有识之士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4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树林阴翳

5、答案要点

相同点:都是为国为民而乐

不同点:甲段的乐是先忧后乐;乙段的乐是与民同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7-31题。(12分,30题4分每小题2分,其他每题2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煎墨≤瞳曼致受支怨搀童受妻堡。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虽有千里之能②张元怪之,随犬出门

B.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C.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D.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若见而不收养

2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犬随叔父夜行”中“夜”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B.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C.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9.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31.和谐社会,人类要了解动物,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甲文采用①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乙文则主要表达了②的主旨。

27.C(均为转折连词,但是。A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指“汪汪之声不已”;B①代词,指马,②代词,指狗的生死;D①通假字,通“现”,②动词,看见)

28.A(都是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BCD项加点词都活用为动词)

29.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30.①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②叔父被蛇咬了,趴在地上走不了。

31托物寓意(或托物言志)关爱动物,善有善报

 

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可爱者甚

(2)不不枝

(3)陶后有闻

(4)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 分)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7、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项是( )(2分)

A. 香远 习其声(《黔之驴》)

B. 亭亭净果子松数棵(《于园》)

C. 水陆草木花 亦荆吴形胜最也(《黄鹤楼》)

D.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跪拾之以归(《赵普》)

18、给文中加线的句子用“/”划分节奏。(画5处)(2分)

予 谓 菊 花 之 隐 逸 者 也 牡 丹 花 之 富 贵 者 也 莲 花 之 君 子 者 也。

19、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3分)

15、(1)多   (2)生(长)藤蔓   (3)少  (4)亲近而不庄重

 16、(1)(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2)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7、C 

18、予 谓 菊 /花 之 隐 逸 者 也/ 牡 丹 /花 之 富 贵 者 也 /莲 /花 之 君 子 者 也。

19、环境可以改变人;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阅读文言文,完成21-24题。(15分)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2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1)百废具兴( ) (2)连月不开( )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2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3.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24.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介绍性的文字,使游客对岳阳楼有大体的了解。(4分)

21.(4分)(1)具:通“俱”,全,皆。  (2)开:这里指天气放晴(3)以:因为(4)大观:雄伟景象

22.(4分)(1)(2分)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2)(2分)在朝廷上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或: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百姓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君主担忧。

23.(3分)议论(1分),点明主旨(1分),表达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1分)

24.(4分)写出岳阳楼的地理位置(1分),写出登楼观看到的景物特点(1分),引出范仲淹的《岳阳

楼记》或名句。(1分)语言表达流畅。(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9题(11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怀民亦未寝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4)思欲就亭止息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9.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3分)

 (1)(3分)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拟人1分,写出效果2分。)

  (2)(3分)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得2分,语言生动流畅得1分。)

(重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6分)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前人之述矣( ) (2)连月不 ( )

(3)暮冥冥 ( ) (4)至若春和明( )

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11.文章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请问: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4分)

迁客骚人的情:

古仁人的情:

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

12.文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现代人的你能否做到?为什么?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4分)

9.(4分)(1)详尽  (2)放晴  (3)迫近  (4)日光(各1分)

10.(4分)(1)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安居乐业),许多已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2分)

(2)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说坏话、害怕坏人的批评指责。(2分)

11.(4分)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各1分)目的是:通过这两种情的对比,(1分)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1分)

12.(4分)表明观点,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能。这说的是一种从容的平常心境。只要发挥心灵力量,砥砺意志,就可以养成平常心境。面对考试的失败,以平常心待之,便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不能。这是一种需要修炼才能达到的境界,作为中学生,心灵尚需砥砺,战胜外在的力量不易。担心考试失败是学生普遍的心态,便是这个道理。(判断,1分;理由,2分;联系实际,1分。辩证的思考,答“有时能”“有时不能”,只要理由恰当,就可得分。)

(重庆荣昌)

阅读《岳阳楼记》中的文段,回答文后7—10题。(13分)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1)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居:

(2)是亦忧,退亦忧 进:

(3)微斯人,吾谁与 归:

(4)不物喜,不以己悲 以:

8.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0.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两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3分)

7.(1)居:处在。(2)进:居庙堂之高。(3)归:归依。(4)因为。8.(1)我曾将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2)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9.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10.开放题,观点明确、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

(浙江温州)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7.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不见月 (2)沿阻绝 (3)王命急宣 (4)每至晴初霜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9.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袁鸣三声泪粘裳”有什么作用?(3分)

17.(4分)(1)日光,这里指太阳  (2)逆流而上  (3)有时  (4)早晨

18.(3分)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19.(3分)渲染秋天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婉美。

(浙江湖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19题。(8分)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流飘荡 (2)猛浪若 (3)互相轩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9.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7.(1)从:顺、随。(2)奔:飞奔的马。(3)邈:向远处延伸(答“远,这里作动词用”亦可)。(3分,每小题1分。)

18.那些忙于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2分,意思对即可。)

19.作者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3分,意思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