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欲穷其林|层出不穷 B.便舍船|屋舍俨然
C.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引凄异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译文: 。
8.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
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的“ ”。离开桃花源时,他“处处志之”,但再来寻找时还是“不复得路”。(用原文词句回答,都限四字)(2分)
9.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外人间隔”是“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B.文章先写渔人偶然进入了桃花源,结尾却又写刘子骥“欣然规往”而“未果”,前后矛盾。
C.“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是“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
D.文章借写桃花源,表达了作者对__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
6、A 7、(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8、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9、B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缘溪行: (2)便要还家:
(3)不足为外人道也: (4)处处志之: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13.桃花源人“皆叹惋”,他们叹惋什么?(2分)
14.学完这篇文章,请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作者笔下的桃花源世界?(2分)
15.从本文中选写四个成语。(2分)
11.(1)缘:沿着、顺着。(2)要:通“邀”,邀请。(3)足:值得。(4)志:做标记。 12.(1)译: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2)译: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
13.桃花源的人为世上的动乱、__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意近也可)。
14.这是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桃花源中景色优美,资源丰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人人生活幸福安康。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表现了作者不满__社会现实,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追求。
15.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或曰:“蛟蜃之气所为。”疑不然也。欧阳文忠曾出使河朔,过高唐县,驿舍中夜鬼神自空中过,车马人畜之声,一一可辨。其说甚详,此不具纪。问本地父老,云:“二十年前尝昼过县,亦历历见人物。”土人亦谓之海市,与登州所见大略相类也。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或曰: 疑不然也: 尝昼过县:
此不具纪: 大略相类:
2、本文描述了几种海市蜃楼现象?(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3、本文与《山市》中都用到的一种说明方法是什么?试举例说明。此外,本文还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答:
4、翻译。
蛟蜃之气所为。
答:
1、 有人 这样 曾经,白天 详尽,记录 像,似
2、 (1)登州海中的海市蜃楼;(2)欧阳修出使河朔所见到的夜间的海市蜃楼;(3)河朔父老所说的海市蜃楼。
3、 打比方。本文如宫室、台观……。《山市》中的“中有楼若者……”。举例子:欧阳修曾出使河朔。引用:或曰:“蛟蜃之气所为。”问本地父老云:“二十年前……”。
4、 这是蛟龙吐出的云气结成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暗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8、上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 》,作者 。(2分)
9、山市的特点是什么?显示这一特点的关键语句有哪些?(3分)
答:
10、山市蜃景的变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3分)
答:
11、作者对山市的描述以什么为序?显示这一顺序的词语有哪些?(3分)
答:
12、文中的“相顾惊疑”的指的是谁人?他们“相顾惊疑”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描写他们这一神情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6分)
(1)然数年恒不一见。
(2)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8、聊斋志异 蒲松龄
9、虚幻缥缈,变化莫测。忽见“孤塔耸起,高插青云”,“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未几,高垣睥睨……居然城郭”;既而,“危楼一座,直接霄汉”,“逾时,渐如高楼,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10、(1)初起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2)发展阶段:城郭出现;(3)高潮阶段:危楼出现;(4)结局:危楼消失。
11、以时间为顺序。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
12、指公子孙禹年和朋友,因为此前这儿没有寺院,却突然间出现一座故塔。其作用是以人的惊奇、迷惑的神情烘托山市蜃景初起时的神奇特点。
13、(1)可是经常好几年不能看到一次。
(2)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清。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己。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2、解释加点词意思。
①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 无何:( )
② 惟危楼一座。 危:( )
③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乌有:( )
④ 窗扉皆洞开。 窗扉:(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语句。
①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译文:
②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译文:
14、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称作“鬼市”?
答:
12、① 不久,不一会儿。② 高。③ 没有。④ 窗户。(4分)
13、译文:①其中有的像楼,有的像厅堂,有的像街巷,都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②楼上的人来来往往,忙忙碌碌,有的人靠着(阑干),有的人站着,姿态各不相同。(2+2=4分)
14、因为那时候的人们无法用科学理论来解释这一自然现象,只好借“鬼市”作出迷信解释。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4.解释划线词语:①观之,兴正浓—— ②拔山倒树而来——
(4分) ③二虫尽为所吞—— ④驱之别院——
25.翻译句子。(6分)
①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文: 。
②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
26.用4个字概括这段文字: 。(1分)
27,“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连用“捉”“鞭”“驱”三个动词,有何作用?
答: 。(2分)
28、“拔山倒树而来”的描写带有作者的夸张想像。作者是把 想像为山,将 想象为树。(2分)
24.解释划线词语:①观之,兴正浓——(兴趣)浓厚 ②拔山倒树而来——移,搬开
(4分) ③二虫尽为所吞——被 ④驱之别院——它,代虾蟆
25.翻译句子。(6分)
①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文: 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吃掉 。
②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待到神志恢复,捉住蛤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
26.用4个字概括这段文字: 鞭打蛤蟆 。(1分)
27,“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连用“捉”“鞭”“驱”三个动词,有何作用?
答: 表现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者的心情 。(2分)
28、“拔山倒树而来”的描写带有作者的夸张想像。作者是把 土砾 想像为山,将 丛草 想象为树。(2分)
回忆文言文《童趣》,完成15—21题。(18分)
15.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项为之强 (2)鹤唳云端
16.写出两个出自本文成语并解释(2分)
17.请你翻译下面语句。(4分)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译文: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文:
18.第三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2分)
19. 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2分)
20.第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 ,所倒之“树”指的是: (3分)
21.仔细阅读全文,简要说说“我”能得到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我”从小就有如此情致,以致后来成为文学家,请简要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
答:
15-18略 19. 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21.癞虾蟆 土砾凸者 丛草 。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要热爱生活,要学会观察和想象,还要有爱心。
请根据要求填写内容。(8分)
(1)《童趣》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3)默写: ,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 ,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4)从你积累的古诗中,搜索出一个写“月亮”的完整的诗句。
, 。
(1)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略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阅读文言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摘自《童趣》)
7、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项为之强 ( ) (2)又留蚊于素帐中 ( )
(3)徐喷以烟 ( ) (4)鹤唳云端 ( )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作青云白鹤观。
译文:
(2)为之怡然称快。
译文:
9、文章具体叙述了幼时的几件趣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3分)
答:
7、(1)脖颈 (2)白 (3)慢慢 (4)鸟鸣 (4分)
8、(1)译文: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2)译文:(我)为此感到高兴快乐。(4分)
9、三件事,表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和富于热情幻想的性格。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3、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俄而雪骤( ) ②公欣然曰( )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 )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
14、翻译。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译文:
15、本文写出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种气氛?
答:
13、① 不久,一会儿。 ② 高兴的样子。 ③ 相比。 ④ 不如,比不上(4分)
14、译文:谢太傅寒雪日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讲解诗文。
15、融洽、欢快、轻松等。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2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