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日更定/ 问其姓氏,金陵人B.、湖中得更有此人 / 心不在

C.一童子烧酒炉正 / 人声鼎D.、有痴似相公者 / 是日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舟子说的“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与课文第一段□□□□□□□呼应,又在□□□□□□□特定的情境下,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子之见,但“痴”字是对作者最确切的评价,“痴”字体现了作者痴迷于□□□□□□□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4分)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接着就记叙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B.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C.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D.文章用语简练朴素,表达了作者淡淡的高洁情怀和淡淡的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6、C (3分)

7、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4分)

8、(4分)独往湖心亭看雪,湖中人鸟声俱绝,天与云与山与水,有两人铺毡对坐。

9. D (3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5题(16分)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增其旧( ) (2)民之乐者( )

(3)然而不者( ) (4)孟子于雪宫( )

1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或异二者之 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

B.、悍吏来吾乡 后天下乐而乐

C.、为民上不与民同乐者 何时乐耶

D.、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真无马耶

14.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15.《孟子 ·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请你根据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和看法。(3分)

12、(1)规模  (2)以……为乐   (3)做王      (4)接见

13、B

14、(2)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责怪)国君,是不对的   

15、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用具体的行动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是难能可贵的。(“继承和发展”,1 分,“忧国忧民”2 分, 3分。)

(乙)文翻译: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却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像这样却不能成就王业的,还不曾有过。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15分)

(甲)暖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氅( chǎng ),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偁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

1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予求古仁人之心 ②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③不可状 ④公退之暇,鹤氅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B.、

C. D.

1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2分)

②焚香默坐,消遣世虑。(2分)

16.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4分)

答:

13、.①尝:曾经。②庙堂:宗庙和殿堂,指朝廷。,③具:全,都。④被:通“披”,披着。

14. B  A①连词,表示顺承关系,②助词,与“已”组合成“而已”,罢了,表语气。B连词,因为。C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代竹子。D①代词,这样;②助词,表状态)

15.①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

②焚香__,消除一切世俗的杂念。(意思对即可)

16.范仲淹优国优民;王禹偁随遇而安、自得其乐。(意思对即可)
17.指抗坏血酸。抗坏血酸就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维生素C,它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保护体内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1题。(12分)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

吾知之,独于碧不甚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晚岚①;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注释】①岚:林中雾气。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③纨:白色的丝绢。④拊(fǔ):抚摩。

18、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独于碧不甚

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

斗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3分)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在语段(一)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语段(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明白。(清楚)。(2)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19、青溪的溪水像跳跃的珍珠,飞溅的雪花,这种景色也和别的泉水没什么不同,只有它的水色是最奇特的。

20、由乐到忧:“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看出乐;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1分)

21、语段(一)用潭中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烘托。

语段(二)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笙”等比喻水色。

(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笙”和水进行比较。)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2——14题 (10分)

【甲】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民其上( ) (2)石而往有石泓 ( )

(3)北小潭( ) (4)石底以出 (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长可十许步。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14.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2分)

甲文:

乙文:

12(1)民桥其上(搭桥,架桥) (2)逾石而往有石泓 (越过,经过)

(3)北堕小谭(落入) (4)卷石底以出(弯曲,翻卷)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长可十许步。

【答案】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2分)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答案】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2分)

14.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2分)

【答案】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

乙文:谭水清冽,水声悦耳。


虎求百兽而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2、解释加点词语 (3分)

虎求百兽而之〔 〕 天帝使我百兽〔 〕

兽见之走〔 〕

13、翻译句子 。(4分)

2、天帝使我长百兽。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14、下列关于“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3分)
A.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兽见之皆走D.择其善者而从之

15、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 : (1分)

12吃,掌管,全都  13天帝派我来掌管百兽,老虎认为它说的对,所以就和它一同行走。 

14 A  15狐假虎威

【甲】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沈复 《幼时记趣》节选)

【乙】林子夜对客,有物粉羽①,飞绕烛上,以扇驱之,既去复来,如是者七八,终于焦首烂额,犹扑扑必期以死,人莫不笑其愚也。予谓声色利欲,何啻②膏③!今蹈④之而不疑,灭其身而不悔者,亦宁免为此虫笑哉?噫! (林昉 《赴火虫》)

【注释】①有物粉羽:一种翅膀有粉的虫子。 ②啻(chì):只。 ③膏:油脂。④蹈:投入。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私作群鹤舞空( ) ②项为之( )

③以扇之 ( ) ④亦免为此虫笑哉 ( )

14.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心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今蹈而不疑

B.又留蚊素帐中。 终焦首烂额。

C.徐喷烟。 犹扑扑必期死。

D.使其冲烟鸣。 有物粉羽,绕烛上。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莫不笑其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甲】【乙】两文都与昆虫有关,但内容和表达主题均不一样,请概括说明。(6分)

【甲】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3.①比       ②同“僵”僵硬        ③驱赶    ④难道

14.D

15.①(我)心中想像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②人没有不笑它愚蠢的。

16.(6分)

【甲】内容:观蚊如鹤    主题:表现童真童趣。

【乙】内容:飞虫扑火    主题:讽刺那些为追逐名利而不顾一切、毁灭性命的愚蠢之人。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解释划线字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如外人

(3)病终

(4)欣然

10.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翻译:

(2)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翻译:

11.写批注是品读文章的好方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参考示例,给下面两句话写批注。(2分)

示例:渔人甚异之。

批注:写出渔人发现桃源时的惊喜、诧异之情。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批注: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批注:

12.作者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请你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个理想社会?(2分)

9、略10、略

11、(2分)A.生动地写出了桃花源和平宁静的生活环境。

B.表现了桃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12、(2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乐富足、宁静纯朴的理想社会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9、解释下列加点字词。(4分)
(1)物外之趣 (2) 果如鹤云端
(3)数十 (4)项为之
10、翻译句子。(2分)
(1)又留蚊于素帐中。
(2)以丛草为林。
11、简述作者回忆了童年哪几件趣事?(3分)

12、 作者童稚时,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

13、请从文中找出两个成语。 (2分)

9. (1)超出事物本身 (2) 鸟鸣 (3)用鞭子打  (4)“强”通僵,僵硬的意思(共4分,每空1分)

10.(1)又把蚊子留在无色的蚊帐中。(2)把草丛当作树林。(2分)

11.①将夏蚊“私拟作群鹤舞”。②神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③观二虫斗草间,鞭虾蟆。(3分)(意思对即可)

12.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2分) 13.庞然大物、怡然自得等。(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 题。 ( 12 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①屋舍俨然 俨然:( ) ②阡陌交通  交通:(     )

③宠辱忘 偕: (     ) ④予尝古仁人之心 求:( )

6、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分)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各用一句话说说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从乙文括号中的句子里任选一处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说说美的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①整齐的样子   ②互相通达   ③ 一起    ④ 探求   (4分)

6. ①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气,逍遥自在。

②(如果)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          (4分)

7. 甲:进得桃花源中,一片祥和景色映入眼帘。

乙:尽览岳阳楼的美景,不由想到自己的远大抱负,由衷感叹。 (意对即可,2分)

8. 例:【沙鸥翔集,锦麟游泳】  水波之上,有鸥在飞翔,成群结队,翱翔于天际之间。水面之下,波光粼粼,斑斓的鱼儿也在日光的映照下闪着光彩。

水之上,水之下皆有美景,相映成趣。飞鸟,游鱼尽得之,何谈不美? (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