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2题。(14分)

【甲文】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①再适,改嫁。②饘(zhān)粥,稠粥;不充,不足,此指喝不上。③昃(zè),太阳偏西。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或异二者之( ) ②之南都入学舍( )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10.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甲、乙两文中都起 的作用;但两文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乙主要运用了  表达方式。(3分)

11.从乙文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伟大抱负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3分)

12 在湖南岳阳楼有一副名胜联: ,概括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的意思,显得自然、贴切。(2分)

8.答案: ①为:心理活动,心情;②去:离开,离家。

评分:本题共2分,答对一个得1分。

9.答案:①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②有时夜里昏沉困倦,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评分:本题共4分,译对一句得2分,意思对即可。

10.答案:揭示主题(点明文章中心) 议论  记叙

评分:本题共3分,答对一空得1分。

11.答案提示:从家世贫苦了解人民的疾苦,从小立志苦读大通六经之旨奠定了儒家“仁爱”思想     等方面回答。

评分:本题共3分,意思对即可。

12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阅读下文,完成5-8题。(18分)

幼时记趣

⑴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⑵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⑶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⑷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明: ②强:

③壑: ④盖: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7.文__绕“记趣”这一中心描绘了四幅图画,请简要概括。(4分)

8.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4分)

5.略(4分)

6.略(6分)

7.群鹤舞空图,白鹤青云图,神游山林图,鞭打蛤蟆图(4分)

8.这些小事之所以能成为作者幼年时的趣事,是因为作者对这些事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大胆而富有童心的联想和想象。(2分)这启示我们应当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永葆童心,敢于想像联想,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少年。(2分)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如有所 (2)神情与苏、黄不 (3)右臂支船

19.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0.上文具体描写了“船头”和“舟尾”人物各异的情态,其目的是什么?(2分)

18.①说话        ②相类似      ③通“屈”,弯曲。(3分)

19.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手卷下的衣褶里。(关键词:比)(2分)

20. 说明核舟工艺的精巧(或:说明雕刻者高超的技艺)(2分)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17—20题。(10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3分)

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如外人 ⑶皆叹惋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_______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0.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3分)(1)类 (2)都 (3)感叹  惋惜

18、(2分)率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没有出去过。

19、热情好客(1分)  桃源人害怕外人破坏他们与世隔绝和平安宁的生活。(与此大意相近即可)(2分) 

20、(2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 有 战 乱)的向往 ,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两点每点各1分)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4分)

(1)略无处: (2)沿溯阻绝:

(3)多趣味: (4)哀转久

18、翻译下列句子(2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9、填空:文中用“_________”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_______”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2分) .

20、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结合文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时代变化。(2分)

17、(1)通“缺”,缺口  (2)顺流而下

(3)实在,确实,真      (4)停止,消失

18、即使(就算)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认为(不觉得)。(加点词必须翻译准确)

19、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2分,每处1分)

20、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桃花源记(节选) (11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7.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4分)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3)便还家( ) (4)不足外人道也(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

19.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游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3分)

答:

20.“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2分)

答:

[e6fe3d83fb06c415.gif]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选文,回答7-10题。(10分)

7.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有仙则( ) (2)妻子不觌( )

8.翻译下面句子(2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9.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 “

”,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 ”;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

”来表达。

10.通读【乙】文,说一说你如何看待陆游?(2分)

7.(2分每题1分)(1)出名(著名)(2)妻子和儿女(子女)

8.(4分,每题1分)(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9.(4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分)  信乎其似巢也(1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分)

10.略。(有道理即可)

译文:我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看着,四周环顾下来,没有不是书的。我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儿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书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当时的情形)。客人刚开始不能够进入(屋子),进到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确实像书窝啊!”

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3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

7、解释加点词的词义。(2分)

①晓雾将 下如积水空明: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④未复有能其奇者

8、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之:山川美    甚矣,汝不惠

B.是:实欲界之仙都    问今何世

C.与:念无为乐者   未复有能其奇者

D.寻:张怀民   病终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分)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分)

10、简答。(5分)

(1)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_____。(2分)

(2)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 _____”和 “_ 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 ”。(3分)

7、(共2分)(1)消散(或“消歇”“散去”) ②院子(或“庭院”)③ 只是(或“只”)④ 参与,这里指欣赏           

8、(共2分)B

 9、(共4分)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

10、(共5分)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     ②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0.解释下列加线词(4分)

  屋舍俨然 ____________________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来问讯:­­­­­­­­­­­­­­­

21.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B.村人纷纷前来问讯,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多年,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

  C.村人“皆叹惋”,是因为他们听渔人叙述了来此的经过。

D.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2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有些成语出自本文,写出其中的两个(2分)

①_________ _______ ②__________ ______

24、渔人偶遇桃花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47ad5aa480b4f6ef.gif]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为之。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8、《童趣》作者是清代文学家 ,本文选自《 》。(2分)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为之强( ) 项为之( )

丛草为林( ) 出神( )

10. 翻译句子。(4分)

(1)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2)鞭数十,驱之别院。

11.文中写了哪三件趣事?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4分)

8、沈复 、《浮生六记》                                                                            

9.颈,脖颈;通“僵”,僵硬;把;正。

10.(1)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为这我高兴得不停地拍手叫好。(2)抽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园子去。

11.观蚊成鹤,视草为林,鞭逐虾蟆;有强烈的好奇心、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