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2~5题。(18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谈笑有鸿儒 ⑵无案牍之形 ⑶濯清涟而不 ⑷陶后有闻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⑴孔子云:何陋之有?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请用甲、乙两文中的句子作答。(4分)

⑴甲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⑵乙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意思相反的句子是:

5.你认为甲、乙两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不平之气?(4分)

2.⑴博学的人   ⑵使……劳累   ⑶美丽而不端庄   ⑷少

3.⑴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⑵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⑴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弃;“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慨叹志趣相同者太少;“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现作者对世风的鄙视。

(答出一处2分,两处3分,三处4分)

童趣(11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鹤云端( ) (2)项为之( )

(3)喷以烟( ) (4)数十(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21、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3分)

19、(1)唳:鸟鸣;(2)强:通“僵”,僵硬;(3)徐:慢慢地 (4)鞭:用鞭子打(4分)

20、(1)我看见细小的事物必定仔细观察它们的纹理,所以经常能获得超脱事物之外的乐趣。(2分)

(2)夏天蚊子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私下把它们比作一群白鹤在空中飞舞。(2分)

21、①对物体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②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和好奇心。  ③对物体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再创造。        (任答其中两点就可得2分,意近即可)(3分) 

爱莲说(8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同予者陋之有B.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以调素琴

C.、晋陶渊明爱菊 予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水陆草木花 莲

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9、“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照应前文的“ ”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 的世风的鄙弃。(2分)

10、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7、D

8、对于菊花的喜爱,(我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9、世人甚爱牡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

10、D

⑴至于夏水襄陵,治溯组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⑵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⑶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第⑴段写三峡什么景色,特点如何?(2分)

答:

2.用“ ”在第⑴段中划出最能体现三峡水势之险的句子。(1分)

3.“素湍绿潭”是从哪个角度进行描写的,可见怎样的景观?(2分)

答:

4.“良多趣味”一句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1分)

5.作者写“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用意何在?(2分)

答:

6.翻译下列语句。(4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

1.三峡的水   急 

2.“朝发白帝……不以疾也。” 

3.俯视;写出了春冬之时三峡壮丽的景观。 

4.热爱三峡景物,热爱大自然

5.以声衬静,渲染山谷的清幽,凄清      

6.翻译(略)

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⑶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⑷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远逝(忽然) B.神寒骨(使……凄凉)

C.而从者(随从) D.犬牙差互(狗的牙齿)

2.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的写作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的。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两句都是从正面来描写水清澈。

C.选文中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D.选文在第⑶段透露出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忧伤的感情。

3.翻译(2分)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

 1.D   2.D     3.(略)

阅读《三峡》完成11-14小题(共10分)

三 峡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陵,沿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任选两个文中加点的词作解释。(2分)

  阙( ) 襄( ) 溯( ) 绝( )

12.翻译下列语句。(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3. 填空: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2分)

14.下面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请认真阅读后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说出它们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1. 阙:通“缺”,断缺。襄:冲上,漫上。溯:逆流而上。绝:消失。

12.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1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2分,每处1分)

14.相同点:都从侧面写水。不同点:《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小石潭记》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①秣陵:指南京。 ②质:抵押。

③迨:等到。 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各司一 (2)购无资

(3)请 (4)是何异于不金陵

9.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子敬先亡 B.拔山倒树

C.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D.远者小近者大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11.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3分)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

8、(1)季节 (2)想要 (3)停止 (4)通“返”,返回(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9、(2分)B

10、家人不能阻止我,(只好)听任我抵押首饰购买水仙花。

11、(3分)冒雪赶回南京看水仙花(1分);竭尽家财买水仙花(1分)。作用是衬托作者对水仙花的喜爱(1分)。(意对即可)

读《童趣》回答9—11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9、下面选项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物外:超出事物本身。B.、兴正浓:兴,高兴。兴正浓,指作者正在高兴的时候。

C.、秋毫:比喻最细微的事物。D.、强:通“僵”,僵硬的意思。读音“jiāng”。

10、下面对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节选自自传体散文集《浮生六记》。

B.、本文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C.、本文主要用了想象和联想来写童年趣事。

D.、本文通过“观蚊成鹤”“鞭蛤蟆”两件事写出了童年趣味,体现出作者是一个十分善于观察并且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11、下面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藐小物 B.、昂首观C.、项为之强 D.、驱别院

9B10D

11A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5分)

⑴明( )秋毫 ⑵项为之( ) ⑶( )喷以烟

(4)青云白鹤观 ( ) (5)盖( )一癞蛤蟆(6) 鞭( )数十

(7)( )如鹤云端( ) (8)丛草林( )

13、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驱之别院C.为之怡然称快D.使之冲烟飞鸣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译文: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文:

15.请你写出本文中的成语(不少于两个)。(2分)

16、本文描写了童年时代的哪三件“物外之趣”,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3分)

17、第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___________,所拔的“山”指的是:____________所倒之“树”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8、学习了本文,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3分)

12.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13.拟人。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将山人格化、具象化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心中的感受,表现“我”内心极度的失望。

14.对于“海”,我是怀着隐秘的想望去追求的,这里的“海”是一种光明、自由、理想境界的象征。而“山”,却“给我的幻想打了个零分”,敲碎了“我”的美梦,让“我”的理想落空。这里的“山”,是通向理想的道路,是重重的困难、道道的难关。

15. 我七岁的时侯,看一张照片时妈妈告诉我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