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13分)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①。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于城西北隅,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氅②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但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王禹偁③《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

【注】①椽(chuán):装于屋顶以支撑屋顶盖材料的木杆。②氅:chǎng。③王禹偁(chēng),为人禀性刚直,不畏权势,因此多次得罪权要,一生屡遭贬谪,此文为其谪居黄州之作。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太守归而宾客 (2)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3)不可 (4)公退之暇,鹤氅衣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3分)

A.①不知人之乐 ②烟云竹树

B.①不物喜 ②其价廉而工省也

C.①君将哀而生乎 ②竹工破

D.①则何时而乐耶 ②子声丁丁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2)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10.甲文是欧阳修贬谪滁州之作,乙文是王禹偁贬谪黄州之作,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快乐之

情,但同中有异,选段甲主要通过议论,揭示全文主旨,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选段乙则主要采用描写手法,表达了作者 生活态度。(2分)

7.(4分)(1)跟从、跟随;(2)以……为乐;(3)具体的、详尽地(4)同“披”,穿,披戴8.B

9.(4分)(1)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

(2) 夏天,降下骤雨最相适宜,会听到瀑布的声音;冬天飘着大雪最为适宜,(这时小楼)会听到碎玉落地般的声响。(宜:适宜、适合)

10.(2分)与民同乐;恬淡自适(闲适、悠然、淡泊名利)。

附译文:黄冈地区盛产竹子,大的像椽子那么粗。竹工破开它,刮去竹节 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户户都这样, 因为竹瓦既便宜又省工。在月城的西北角,盖了两间小竹楼,跟月波楼接通。(登上小楼)远望山色一览无余,(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夏天,降下骤雨最相适宜,会听到瀑布的声音;冬天飘着大雪最为适宜,(这时小楼)会听到碎玉落地般的声响。(这里)最适宜弹琴,琴声和谐流畅;最适宜吟诗,诗韵清新绝妙,最适宜下棋,棋声丁丁悦耳。这些乐趣,都是竹楼给予的。在办完公事后的闲暇时间,披着鸟羽编织的大氅,戴上华阳巾,手拿一卷《周易》,焚香默坐,排除世俗杂念。这时,水色山光之外,眼前只有风帆沙鸟、烟云竹树罢了。等到酒醒之后,茶尽烟消,送走夕阳,迎来皓月,这也正是谪居生活中的快乐之处啊!

山 市(10分)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7、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碧瓦飞( ) (2)如星点( )

(3)或或立( ) (4)不可见( )

18.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原文: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译文:

19.山市的特点是什么?山市的变化分为哪几个阶段?请简要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4分)

1.  (4分)①屋檐       ②通“才”,仅、只     ③靠着       ④终于

2.  (2分)不久,又出现了高高低低的城墙,连绵六七里长,竟然像一座城市了。

19、(4分)变化莫测(1分);分为三个阶段:①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1分)②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1分)③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9~12题。(11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9.下列词语中的“错”字与“觥筹交错”中的“错”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错愕良久 B.铸成大错 C.承蒙错爱 D.错落有致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

(2)云而岩穴暝 归: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文:

(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文:

12.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 (人名)。本文通过写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抒发了作者 思想情感。(3分)

9.D “觥筹交错”中“错”的意思是“错杂”。(A项“错”意为“仓促”; B 项“错”意为“错误”;C项“错爱”是谦词,用于称对方对自己的关心爱护;D项“错”意为“错杂”)。

10.(1)像鸟张开的翅膀。(2)聚拢。

11.(1)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2)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

12.北宋欧阳修与民同乐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3题。(16分)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丰乐亭记》)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山间之四时也 时:

杂然而前陈者 陈:

掇幽芳而荫乔木 掇:

遂书以名其亭焉 名: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伛偻提携B.起坐而喧哗者

C.四时之景,无不可爱D.道其风俗之美

11.与“乐其地僻而事简”一句中“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杂然而前陈者B.中峨冠而多髯者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广起,夺而杀尉

1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13.【甲】【乙】两个选段在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共同点?(4分)

9.季节摆放拾取命名 10.A 11.B 12.(1)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树荫。(2)又幸好这里的百姓因年成丰收而欣喜快乐。 13.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寄情于山水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10分)

余忆童稚,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9、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D.、鞭数/十,驱/之别院

10、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首观之 ②项为之

11、请你翻译下面语句。(2分)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译文:

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

译文:

12、文中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2分)

13、仔细阅读全文,简要说说“我”能得到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我”从小就有如此情致,以致后来成为文学家,请简要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9.A

 [732a175e5fb5ea13.gif]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8—10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4分)

⑴.阡陌交通( ) ⑵. 便还家 ( )

⑶.处处之( ) ⑷. 后遂无问者 ( )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忘路远近B.见渔人,大惊

无丝竹乱耳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此人一一具言所闻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

不足外人道也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

10.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译文: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8.⑴交错、相通        ⑵通“邀”,邀请     ⑶做标记     ⑷渡口

9.C(都解释为“对”“给”“向”;A项前句结构助词“的”;后句“之”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前句“乃”解释为“于是”、“就”,后句“乃”解释为“竟然”;D项前句“焉”兼词解释为“从这里”,后句“焉”不译,语气词)

10. (1)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妻子”“绝境”的意思各计0.5分)

(2)老人和孩子们,都安闲快乐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3、本文选自 ,作者 (朝代)人。(3分)

14、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4分)

⑴湖中人鸟声俱绝( )( )

有此人( )( )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

⑴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⑵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6、文中哪个字可以作为本文的文眼?为什么?(4分)

[e8e1330b98ada590.gif]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5~7题。(共9分,每小题3分)

林子啜茗于湖滨之肆。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若染。小鱼百数,来会其下。

戏嚼豆脯唾之,群鱼争喋。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之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寻丈之外 寻找B.独无钩乎 唯独

C.小鱼百数,来会其下 聚集D.坠缀葑草之上 点缀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和例句 “余方悟钓者之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是炎帝之少女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曾不能损魁父之丘D.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7.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文章由鱼之贪食吞钩,推及人之贪图名利,令人深思。

B.本文既是一幅绝妙的西湖鱼乐图,也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的教育诗

C.本文触景生情,以小见大,悟出“贪食吞钩”的道理。

D.文章告诉我们:有些表面上好吃的的食物,实际上可能是危害我们健康的毒药。

5、C   6、B   7、D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4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定。④浣:洗衣。

28、给下列加点的字注意。(2分)

(1)黄发垂( ) (2)行数里( )

2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阡陌交通( ) (2)如外人( )

(3)其丈夫担粪灌园 ( ) (3)自不如远甚也( )

3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分)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自恨不如远甚也!

3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译文:

32、【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tiáo    fǔ   29、(1)交错相通   (2)全、都(3)正、正在(4)遗憾

30、(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自恨不如/远甚也!31、略 32 、和谐安宁,自得其乐。

阅读刘禹锡《陋室铭》完成13-15题 (6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有仙则名 名 (2)惟吾德馨 德馨

14.翻译句子。(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3、(2分)名:出名(或著名)      (2)  德馨:品德高尚

14、(2分)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15、(2分)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