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朱元思书》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小

题3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泉水激石,泠泠响( )

势竞上( )

③窥谷忘( )

20.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话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22.对文章后四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补写了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照应“寒树”。

B.写峰上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郁,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感觉。

C.最后以抒情作结,让人回味无穷。

D.结尾平稳和缓,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像的余地。

(12分)19.发出 / 凭借 / 同“返”,返回(3分,每词1分)

20.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奔腾的骏马。(3分,抓住“湍”、“甚”、“猛”、“奔”等关键词翻译,上面词语每错译一词扣1分)

21. (3分)优美的山水具有巨大的诱人魅力,足以使热心世务,企盼仕途腾达的人也产生隐居之想(1分)。表达了作者向往大自然,寄情山水,厌弃世俗,自由解脱的情态。(2分)

22.C (3分)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题3分)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其塔动( )

②便实之( )

③人皆其精练。(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19.《梵天寺木塔》运用侧面描写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请找出一例写在下面。

20.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

17.①担忧;②动词,用钉子钉;③伏同服,佩服(3分,1词1分)

18.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本题3分。翻译要准确,尤其是关键词语)

19.如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又如篇末说:人皆伏其精练。 (3分)

20.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上瓦,上面轻。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没有形成一个整体。(3分,只要原因分析正确即可给满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2分)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7.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

俄而雪骤(    )  ④与儿女讲论文义(    )

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9.在这篇小短文里,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用文中的几个关键词来表明这一观点。(4分)

10.兄妹两人的比喻哪一个更好呢?请写出你的观点,并说说你的理由(4分)

7①家庭聚会;②差不多可以相比;③不久,一会儿;④指子侄辈 8.①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②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9.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融洽(或“和谐”“欢快”“轻松”等正确说法)家庭气氛 10.言之成理即可,不讲理不得分

阅读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9—12题。(15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

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①梁俪②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⑤,更⑥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故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予未信之。

(选自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①睥睨:女墙,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②梁俪:俪,lì,栋梁。③箭竹,竹子的一种。④数:cù,密,与“疏”相对。⑤夷狄: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⑥更:经过。⑦售其伎:施展它的技能。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潭中鱼百许头 _________ ②神寒骨________________

③良久乃________________ ④奇而坚_____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甲】文第一段写了潭水怎样的特点?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试结合语段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甲】【乙】两文均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比较这两篇文章,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试作分析。(4分)

——————————————————————————————————————————————————————————————————————————————————————————

9. (4分)①大约      ②使……凄凉    ③停止  ④更加(答对1个给1分)

10.①因为那种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呆的太久,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以”“清”“居”“乃”译错扣0.5分)

 ②那些石头疏密俯仰的样子,好像是聪明的人安排的一样。(“其”“偃仰”“类”“施设”译错1个扣0.5分)

11.(3分)特点:清澈(1分);手法:侧面描写(1分),通过对游鱼、阳光、影子来描写潭水(1分);

12.(4分)两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一样的(1分),都是借描绘被遗弃在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表达怨愤抑郁的心情(1分)。但角度有所不同,《小石潭记》主要表现作者谪居生活中的孤寂悲凉的心境(1分),《小石城山记》主要抒发作者有报国之才而不能施展又反遭辱没的不平之气(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4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死敌:死于敌手。②死法:死于军法。③恁么:如此,这样。④熟歇:好好地休息。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 怀民亦未 ( ) (2)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 思欲亭止息( ) (4) 望亭宇尚在木末 ( )

1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 解衣睡 思就亭止息

B. 相与步中庭 死敌手

C. 念无与乐 隶而从(《小石潭记》)

D. 余尝寓惠州嘉祐寺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小石潭记》)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14.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3分)

[22056ae13f59e8dc.gif]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视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11、选出与“项为之强”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物外之趣B.、吾剑之所从坠C.、至之市D.、昂首视之

12、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私作群鹤舞空_______(2)项为之_______

(3)出神_______ (4)怡然称快_______

13、翻译下列句子。(2分)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 ____________

14、请你用4个字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1分)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7505b78d4f5f25.gif]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2~15题。(共11分)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③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2.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共2分,各1分)

数十 鞭:_________ ②出神 方:_________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共4分,各2分)

①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故有物外之趣 元方年七岁 (《陈太丘与友期》)

B. 私作群鹤舞于空中 撒盐空中差可 (《咏雪》)

C. 舌一吐而二虫尽所吞 始悟山市 (《山市》)

D. 时有物外之趣 温而知新 (《〈论语〉十则》)

15. 第③段中作者对哪些自然景物进行了“私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鞭数十    鞭:鞭打

②方出神    方:正

    评分标准:共2分,每点1分。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①(我)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②(我)把土块突出部分当作丘陵,低陷部分当作山沟。

评分标准:共4分,各2分。错漏一个点扣1分。

l4. B

    评分标准:共2分。

l5. 从草、虫蚁、土砾(草、虫、蚁、土砾)

    评分标准:共3分。不是自然景物不得分,抄句子不得分。

《义猴》
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远适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这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如是这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养,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未三月而偃卧坟间。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勒石其上,曰:“义猴之墓”。

9、解释加点词语(4分)

(1)猎者其孤          (2)如这五年     

(3)      (4)老者家壁立     

1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一女远适他乡 徐庶与亮友善  B. 老者暴亡者过半

C. 乃俱 吾谁与   D.仍牢守宅 彼竭我盈,克之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

12、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1)(3分)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2)(2分)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

蒲松龄《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搂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搂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起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搂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文章起笔奇特,介绍山市独特的语句是: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的作用是: 。指出山市见之不容易的语句是:

2、用课文原句回答:“山市”从开始到最后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

答:

3、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描写山市的变化,你能解释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

①未几:

②既而:

③逾时:

④倏忽:

4、山市的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从 为初生阶段; 为发展阶段; 是高潮阶段。

5、用一个成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答:

6、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其作用是什么?

答:

7、请你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山市”。

答:

1、邑八景之一,总起句;数年恒见         2、要把握山市发生变化的三个阶段,同时注意时间词语“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的顺序      3、①不多久    ②不久    ③过了一段时间    ④突然   (作用)突出山市变化快的特点,使文章层次清楚    4、孤塔高耸,宫殿出现,城郭出现,危楼出现       5、变幻莫测       6、照应开头,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7、大气层上下密度不同,光在大气中发生反射或折射,把远景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①余忆童稚时,能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为之怡然称快。

③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观,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请在横线上将文段默写完整。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时有物外之趣( ) ⑵为之强( )

喷以烟( ) ⑷出神(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⑵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本文写作者的童年趣事,你认为“趣”在哪里?

答:

5、本文第③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丰富想象,第④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仔细观察。请从这两段中各找出相关的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丰富想象:

②仔细观察:

1、能张目对日      明察秋毫     果如鹤唳云端     凹者为壑  

2、所以     脖子    慢慢地    正在    

3、⑴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⑵想象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4、(答案略)

5、①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②见而2虫斗草间;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