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古文选段,完成14—18题。(共15分)

《黄鹤楼》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茏苁,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4、下列四句中与“遂以名楼”中“以”的解释不同的一句是( )(2分)

A.、徐喷以烟B.、以幽阴深邃奇

C.、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D.、太祖常劝以读书

15、翻译句子:(4分)

(1)、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2)、重檐翼馆,四闼霞敞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 ②耸构巍峨( )

③上倚河汉。( ) ④四闼霞敞。( )

17.根据本文的描写,请至少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黄鹤楼的主要特点。(不可直接用原文词语)(2分)

14、B

15、略

16、①休息   ②矗立的楼宇   ③靠着   ④门(4分。)

17、不设统一答案。(写对1个得1分,给满2分为止。如:高耸入云、云烟缭绕、气势恢弘、神奇壮观等。)

(浙江绍兴)

(二)(14分)

(明)何景明

猿善援犭婴 亦猿类惟跳躁无他长技

山之奥有洞,洞有货物,犭婴 弗得自也,谓猿曰:“尔援上探出之,吾下守之,当共利也。”猿攀木蔓上,取而致之犭婴 ,犭婴 移至窟中。

猿既下,犭婴 无有也。之至窟旁,曰:“货安在?” 犭婴 窟啸曰:“货固吾有者,尔何得有也?”呼其群相殴躏猿,猿曳臂去。

(选自《兽纪》)

[注释]①奥:深处。 ②殴躏:殴打、践踏

10.给文中化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段三处)(3处)

猿 善 援 犭婴 亦 猿 类 惟 跳 躁 无 他 长 技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 犭婴 弗得自也/无从书以观 B. 犭婴 移至窟中/男女衣着,如外人

C. 之至窟旁/不露蛛丝马D. 犭婴 窟啸曰/孙权有江东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3分)

句子:货固吾有者,尔何得有也?

(二)(14分)

10. 3分。猿 善 援 /犭婴                亦 猿 类 /惟 跳 躁/ 无 他 长 技

11. 4分。 C

12. 3分。货物原本归我所有(或“货物本来就是我的”),你怎么能占有呢?

13. 4分。 这篇短文讽刺了为了独占钱财而不守信义、欺诈合作者的丑行。(或:讽刺了不守信义,过河拆桥,翻脸不认人的丑行。基本意思符合即可。)

(湖北宜昌)

冰雪文序

张岱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 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6.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藉( ) 异( ) 遂( ) 固( )

7.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8.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文言语句。(2分)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9.请用第①自然段的两个关键词回答,“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2分)

10.请在下面语句的空格处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3分)

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远及近,层层铺垫,先由( )的“冰雪之气”,过渡到( )的“冰雪之气”,最后才落脚到( )的“冰雪之气”,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11.所谓“冰雪之气”,亦即冰雪之特点。请你根据本文内容提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至少4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冰雪”的特点。(2分)

12.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请问,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2分)

13.请你根据提示,默写出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相关语句。(2分)

雾凇沆砀,

[860e2b4fe5ad2943.jpg]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和《过故人庄》,完成19—22题。(14分)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9.请分析《桃花源记》选段与《过故人庄》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3分)

20.解释下边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2)便还家( )

(3)黄发垂髫( ) (4)青山外斜( )

21.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余人各复延至家 安陵君许寡人B.不知有汉 凡三往,

C. 具答 肉食者谋D.不足外人道也 中轩敞者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的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9.示例1:相同点:都描写了优美的农村自然风光,客人都受到了主人的热情款待。不同

点:《桃花源记》所写是理想中的生活,《过故人庄》写的是现实的生活。

    示例2:相同点:都写了恬静、安适、快乐的田园生活。不同点:《桃花源记》写主宾不期而遇,《过故人庄》写客为主人所邀;《桃花源记》中客人离去不能再来,《过故人庄》主宾之间有重阳之约。

    说明:两例结合,答出一个相同点,两个不同点,或一个不同点,两个相同点均可。

20.(1)交通:交错相通    (2)要:邀请    (3)垂髫:指小孩    (4)郭:村庄的四周

21.C

22.(1)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排列整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的景物。

   (2)(他们)自己说祖先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出去,于是和外面的人隔离了。说明:俨然、属、妻子、绝境四个词语作为主要的采分点。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问题。(16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

12.解释加点字词。(4分)

俱备 (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

野芳而幽香 ( ) 颓然其间者 ( )
1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4.写景方面,两文都注重时间变换,请分别举例说明。(4分)

15.两文都写到作者与山、水等自然景物的融合,但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试结合下面句子作一下分析。(4分)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醉能同其乐。

12.解释加点字词。(4分)

季,季节;     像那;    开;     在(每空1分)

1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而欢乐,但是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

14.(4分)示例: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5. (4分)(1)示例: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 作者娱情山水,但让他陶醉的是与滁洲的老百姓一起出游,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文言文阅读(14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溪行: (2)便还家:

(3)不为外人道也: (4)处处之: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13.桃花源人“皆叹惋”,他们叹惋什么?(2分)

14.学完这篇文章,请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作者笔下的桃花源世界?(2分)

15.从本文中选写四个成语。(2分)

11.(1)缘:沿着、顺着。(2)要:通“邀”,邀请。(3)足:值得。(4)志:做标记。  12.(1)译: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2)译: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

13.桃花源的人为世上的动乱、__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意近也可)。

14.这是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桃花源中景色优美,资源丰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人人生活幸福安康。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表现了作者不满__社会现实,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追求。

15.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阅读下列文言文的两个材料,完成4—8题。(19分)

【甲文】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文】千金市骨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涓人:指亲近的侍臣;②捐:白白扔掉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故有名马( ) ②一食尽粟一石( )

以报君 ( ) ④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

5、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祗辱于奴隶人手B.、 食之不能尽

君王 买骨五百金

C.、 伯乐不常有D.、 不千里称也

安事死马捐五百金? 策之不其道

6、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7、【甲文】作者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联系最后一段,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3分)

8、甲乙两文在主题上有同有异,请比较分析。(4分)

相同:

不同:

4(1)偏爱   (2)受蒙蔽  (3)已经  (4)满一年(每题1分,共4分)

5.A(2分)

6.(1)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2分)

    (2)第二天,秦人都守法了。新法实行了十年,秦人非常满意。(“明日”和“说”各0.5分,其余翻译顺畅1分,共2分。)   

7.(甲)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分)

(乙)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1分)   

8. 甲:邹忌敢于进谏,善于进谏 (写“①做人要真诚,要敢于说真话,并要讲究方法。

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等均可)  (1分)

乙:卫鞅取信于民(写“讲求诚信、违法必究、执法严明、效果明显”等均可)(1分)

【乙段参考译文】孝公用商鞅后,商鞅想要变法,孝公担心秦人议论自己。

新法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怕老百姓不相信,于是在咸阳市场南门立一根三丈长的大木杆,招募百姓中有能把他搬移到北门的,赏十金。百姓奇怪,没人敢移。又宣布:“能搬移的给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搬移了木杆,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表明令出必行,决不欺骗。接着公布了新法令。

新法实行了一年,秦人到国都投诉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行不通,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将依法惩办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被处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守法了,新法实行了十年,秦人非常满意。路不拾遗,深山里也没有盗贼,家家富裕,人人饱暖。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私斗,乡镇安定。秦人当初说新法不当的百姓中,有人又来说新法好处的。

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练习检测:

9、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项为之强 (2)舌一吐而二虫尽所吞  (3)捉虾蟆,数十(4)喷以烟

10、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11、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

12、课文的描写充满童真童趣,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2分)

9、(1)通“僵”,僵硬 (2)被 (3)鞭打 (4)慢慢地

10、①遇见细小的东西必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事物之外的乐趣。   

②果然像鹤在云端鸣叫,为这一景象感到非常愉快。(意思符合即可)    

11、这些小事之所以能成为作者幼年时的趣事,是因为作者对这些事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大胆而富有童心的联想和想象,这启示我们应当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永葆童心,敢于想像联想,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少年。

12、示例: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理由:正当“我”看得格外入神时,癞虾蟆破坏了“我”的兴致。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这充分地写出了“我”儿时的天真活泼和独特的生活情趣。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⑴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  ⑵晴初霜(    )

2. 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或:王命急宣  以钱币乞之

B.故:渔者歌曰  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C.绝:哀转久  沿溯阻

D.素:湍绿潭  可以调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     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  

5.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

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                                              

1.⑴飞奔的马  ⑵早晨 .

2.B  

3.⑴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⑵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4.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

5.例:飞悬的瀑布,悲凉的渔歌 险峻的山峰,凄厉的猿啼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其境过清( ) ②不可状( )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10.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

甲文:

乙文:

11.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3分)

 8.①因为  ②说出  9.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10.甲文:侧面(间接)描写 清澈透明  乙文:正面(直接)描写  水流湍急  11.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