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赏奇景悟道理。(16分)

7.【甲】文段作者是谁?选自哪一本书?(2分)

8.解释【甲】【乙】两文中加点的“若”字的意思。(2分)

⑴有楼者,堂者,坊者 ⑵屈伸呼吸

9.请从【甲】文中找出与下边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个词,并摘录原句。(2分)

地积块

10. 请用“/” 线为下边的句子准确断句。(2分)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11.翻译下边的句子。(2分)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12.请将 “未几”、“既而”、“无何”分别填到【甲】文段中ABC处。(3分)

13.【甲】文中所描写的“山市”实则与什么自然现象相似?(1分)  

14.【乙】文借故事讲道理,它告诉我们 。(2分)

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赏奇景悟道理。(16分)

[1125e179627885b5.jpg]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人有卖骏马者,此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战国策•燕策二》)

①比:连续,接连。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

③还: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④朝(zhao )早晨,也指一天。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才美不外见 ( )(2)愿子还而视之( )

(3)不以千里称也( ) (4)去而顾之 (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其真不知马也。

(2)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

3. 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一句话是

文介绍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

实际上这都证明了文提出的 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4. 我们常以“千里马”比喻 。

5. 这两则短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1、(1)通“现”,显现 (2)您(你) (3)用 (4)代“骏马 ” 2、(1)(其实是)他不识千里马啊。 (2)连续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过。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4、有才能的人。或人才 5、说明要善于发现人才,善于选用人才;说明权威的重要;不可盲目崇拜权威,要注重实践等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迨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蕖者也,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蕖》)

注: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hàn dàn):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fù):异香。

1.甲文作者是 (朝代)哲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2)陶后鲜有闻( )

(3)能事不已 ( )(4)宜乎众矣 ( )

3.甲文歌颂的对象是莲花,却几次提到了菊花和牡丹,其用意是什么?

4.甲乙两个文段,都是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赞美与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5.甲文作者借选文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志趣,联系你的志趣与追求,依托自己最喜爱的一种花,以“出水芙蓉冰清玉洁”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下句:

1.(1分)宋 周敦颐 2.(2分)(1)多 (2)少 (3)停止 (4)应当

3.(2分)借菊花从正面衬托,借牡丹从反面衬托莲花的高贵品质。

4.(4分)甲文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主要是基于荷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许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的原因,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

5.(2分)如:疏篱黄花暗香浮动;雪中红梅坚贞不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1.选文作者韩愈是 代(朝代) 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食之不能尽其材( ) (2)策之不以其道( )

(3)伯乐虽善知马( ) (4)不为虚语矣( )

3.文中的“良马”和文中哪个词语的意思相同?都喻指什么?

4.文中的“天下无马”和文中的“马群遂空”的含义有何不同?

5.文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简要阐述。

1.(1分)唐 文学

2.(2分)(1)通“才”,才能 (2)方法 (3)善于,擅长 (4)(算)是

3.(2分)千里马 人才

4.(4分)甲文中的“天下无马”是对不能识别人才的狂妄无知(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乙文中的“马群遂空”是说不是没有马,而是没有良马。

5.(2分)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的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地寻找机会展示自己。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渔人甚异之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3)老人引杨氏入山( )(4)迫暮,与老人同出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忘路之远近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B.、以耕以蚕 以塞忠谏之路也

C.、杨氏谢而从之 水落而石出者D.、不可取食于人也 生于忧患

3、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4、阅读理解。

(1)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 为线索,甲文段按 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段是通过 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的。

(2)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你相信两文段所写生活的真实性吗?为什么?

1、(1)觉得奇怪 (2)类 (3)拉,带领 (4)接近 2、C 3、(1)源中人看见了渔人,竟然大吃一惊,就问他从哪里来。(2)(在这儿)能享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些一点也不缺少。4、(1)行踪空间人物对话(2)第一问: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生活。第二问:不真实。这样的生活,只是表达了人民渴望过上平等、安宁、幸福的美好生活的愿望,在当时的__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甲)若夫日出而林霖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之间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②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④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①此:指滁州。②掇:拾取,采取。③上:皇上。④刺史:代称知州。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佳木秀而繁阴。秀: ②遂书以名其亭焉。名: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②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3.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语回答)

4.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

5.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

1.①滋长 ②命名 2.①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②于是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山,低头听泉水声。 3.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 4.与民共乐(或:与民同乐) 5.同: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语句凝练,笔墨传神。甲文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 “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备,精确熨帖。乙文以“掇幽芳”言春,以“荫乔木”指夏,以“风霜冰雪”“刻露清秀”概括秋冬之景象,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异:乙文用散句描写。甲文则多用对偶句,句式变化,错落有致;且巧用虚词“而”“也”,增添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岳阳楼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未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朝晖夕阴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山间之四时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前人之述备矣。

(2)野芳发而幽香。

3.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 :

4. 写登楼所见,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

答案:1.(3分)(1)日光 (2)景象 (3)季节

2. (1)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3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答“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可得分)而乐亦无穷也(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也可得分) 4.①是写水景,是写山景; ②写了朝暮之景,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 ③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②自是数年之后( )

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不求甚解 B.然则何时而乐耶怏怏不乐

C.或请重法以禁之 鸿鹄之志 D.故不暇廉耻耳温故知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句:

(2)安用重法邪?译句:

4.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3分)

(1)甲文表达了作者“ , ”的忧乐观。(1分)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 , ” 。(1分)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1分)

答案:1. (2分)(1)他的(2)这2. (2分)B 3. (4分)(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分)(2)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4.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分)(2)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1分)(3)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1分)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 户:

3.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乙文则是 。

4.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

5.概括甲文的大意

1.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 2.交错相通 门 3.描写 阐述 4.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5.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悉:

(2)无论魏晋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参考答案

(一)答案:1.(3分)(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2.(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3.(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4.(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