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神情与苏、黄不。 属:

(2)盖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答:

2.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答:

14. 请概括说明“核舟”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答:

  

12.(1)属:类似   (2)简:挑选。同“拣”,挑选。(2分)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2)打开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14. 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3分)

阅读《湖心亭看雪》一文,完成下列题目。(14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选出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A.是金陵人,此 / 稍稍宾其父B.有两人铺毡坐 / 答如流

C.上下白 / 而或长烟空D.是日定 / 有痴似相公者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8.作者写雪景,用“□□□□□□□”,从听觉上让我们感受到大雪的威严;用“□□□□”形容湖上雪花一片弥漫,从形态上描写出大雪飘扬的景象。(用原文语句填空)(4分)

9.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B.作者通过“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数量词的组合,巧妙运用渲染烘托的手法勾勒出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和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

C.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D.本文在写法上融叙事、描写、抒情于一体,记叙了作者看雪的经过,描绘了幽清广阔的雪景,表达出作者超然脱俗的情怀。

6、   3     C

7、   4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8、   4     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凇沆砀

9、   3     B(“渲染烘托手法”应为“白描手法”)

与朱元思书(12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ƒ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横柯上∕短褐穿结,不风日B.疏条交映,有时日∕才美不外

C.天下独∕猿则百叫无D.天山共愈恭,礼愈至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8、文章中作者围绕富春江江水之“异”,从三方面对江水进行描写。他用“ ”描写水色与水深的状态;用“ ”描写水的透明清澈;用“ ”描写水的势不可挡。(3分)

9、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在文中描绘了富春江美丽的景色,是一篇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

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C.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这样写好在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

D.作者曾为了功名利禄极力攀高,只因太累了,所以寄情山水以放松身心。

6、(3分)A

7、(3分)(重重叠叠的)山峦各自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8、(3分)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9、(3分)D

桃花源记

陶渊明

9.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每句停一处)(2分)

⑴忘 路 之远近

⑵太 守 即 遣 人 随 其 往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⑶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⑷闻之,欣然规往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12.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3分)

⑴文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景。(1分)

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2分)

13.村中人为什么要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3分)

9.⑴忘∣路之远近;⑵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每空1分)

10.⑴不要说,(更)不必说;⑵交错相通;⑶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⑷计划,规划。(每空1分)

11.(村中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2分)

12.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直属。”(1分)⑵“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分)

13.害怕外人知道后会来扰乱这里宁静祥和的生活。(3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4、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流飘荡( ) 猛浪若( )

互相邈( ) 窥谷忘( )

15、句子翻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写出了富春江的山水特点。山的“奇”在______,水的“异”在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7、文中划线句子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志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4分)从:顺,随。                       奔:飞奔的马。

     轩:高,这里作动词用。           反:通“返”,返回。

15、(3分)句子翻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_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

16.(2分)水清流急               山峻峰奇_

17.(2分)作者对富春江美景的喜爱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其岸势牙差互/鸡相闻 B. 不可久/面山而

C.其境过清 /中有足乐者 D. 竹取道/齐师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8.作者于“下见小潭”之时赞美“ ”,接着,着墨于小石潭的“石”,写这个潭底“ ”,靠近四周石岸的地方,又从潭底突出若干形态各异的石头,石上满是青树翠蔓,在微风里“ ”。寥寥数语,写景如画。(3分)

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B.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寄情山水的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C.作者从水的清、水中鱼、水之源的角度来写潭水,采用了直接描写突出水清的特点。

D.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动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6.C(3分)

7.鱼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佁然”“ 俶尔”“远”“翕忽”每词0.5分,语句通顺1分)

8.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3分,每空1分,错1字扣 0.5 分,扣完该句分值为止)

9.C(3分)

附加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①。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②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③。

(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①鸱枭:猫头鹰,古人认为是恶鸟。②说(yuè)之:向他人炫耀夸说自己的才学。说:夸说,夸耀。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所以求耳 益: (2)人之如仇敌 疾:

2.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示出来。(2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的不同?(4分)

4.在文中作者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2分)

附加题(10分,扣分从严)

1、(2分,各1分)(1)长进;(2)怨恨

2、(2分,每处1分,扣完题分为止)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3、(4分)①古之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1分);同时是为了他人,实行道义有利于世人(1分)。②今之学者:学习是为了取悦于人,想他人夸耀自己的才学(1分);同时是为了自己,装饰门面为了升迁(做官)(1分)。

4、(2分,每点1分)①弥补不足,求得长进(或:求益、补不足);②造福社会(或:行道以利世)

【参考译文】

学习,是为了求得长进。可是我见到有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欺侮长者,轻视同辈。这样,别人自然像对仇人那样恨他,像对鸱枭那样讨厌他。像这样以所谓的学习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学呢。

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提高)自己,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现在学习的人为了取悦于人,只是用来向他人炫耀夸说自己的才学。古代学习的人为了他人,实行道义有利于世人;现在学习的人为自己,装饰门面只是为了升迁。学习好比种树,春天玩赏它的花朵,秋天摘取它的果实。讲解讨论文章,好像是春天的花朵;修养身心而且实行,好像是秋天的果实。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注释】①负:依仗。②贻:遗留。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春和明( ) (2)酒临风( )

(3)众忌疾( ) (4)受人言( )

1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重修岳阳楼;不知有汉B.此岳阳楼之大观也;至无可用,放之山下

C.异二者之为;今闻无罪D.悍吏来吾乡;无案牍劳形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6分)

(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3)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

14.九百多年前,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3分)

11.(1)日光 (2)端,持 (3)被 (4)少( 每词1分,共4分。)

12.D( 2分 ) 

13.句子翻译:(1)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3)范文正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每句2分,大意正确 1分,关键词语翻译错误酌情扣分)

14. 围绕“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奋发有为,奉献社会”等回答即可。(3分)

记游白水岩

苏轼

绍圣元年十二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山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以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涯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至江 ,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矣。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能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①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②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③馀甘:即橄榄。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⑴其源殆可以    北,有悬水百仞    

⑶折处为潭       ⑷影颓然   

12.选择与“循山东”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 (3分)

A.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B.学不思则罔

C.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D.朝往,暮而归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14.对选文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选文虽短,却将父子两人一整天的游览活动具体而真切地呈现在了读者眼前。

B.选文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顺序,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C.选文善于抓住特征写景,“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八字,江水湍急、澄澈之态尽出。

D.苏轼又被贬惠州后写了本文,含蓄表达了奇山异水也排遣不了自己内心郁闷之情。

11.(4分) ⑴使……熟(煮熟)  ⑵稍微  ⑶就  ⑷ 看(回看)

12.(3分) D

13.(2分)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

14.(3分) C

冷泉亭记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人心情。山树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沏,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选自中华书局《白居易集》)

①余杭郡:杭州。②撮,聚集。③渟渟:水流停滞而聚积。④蠲(juān)烦析酲(chénɡ):消除烦闷、解除困乏。⑤矧(shěn):况且。⑥潺湲(yuán):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4分)

(1)人心情( ▲ ) (2)山树盖( ▲ )

(3)可足于床下( ▲ ) (4)可言哉( ▲ )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坐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

A.饮少辄醉,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B.欲信大义于天下,智术浅短。(《隆中对》)

C.河曲智叟笑止之曰。(《愚公移山》)

D.尉剑挺,广起,夺杀尉。(《陈涉世家》)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就郡言,灵隐寺为尤。

(2)云从栋生,水与阶平。

13.文章第一段中突出体现“最余杭而甲灵隐”具体内容的语句是“”;第二段中画波浪线句子则是通过手法表现这一点的。(2分)

10.(4分)(1)使……振奋  (2)作为 (3)洗  (4)尽(每个1分)

11.(2分)C

12.(4分)(1)就杭州的山水来说,灵隐寺是最好的。(2)云从冷泉亭的亭梁间生出,泉水和冷泉亭的台阶齐平。(每句2分,其中每小句1分)

13.(2分) 撮奇得要(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侧面描写(每点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