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选段)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每词1分,共3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2)届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
(3)先天下之忧而忧 先:
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微斯人,吾谁与归?
9.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课文《岳阳搂记》选自范仲淹的《范文正公集》。
B.文段“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
C.作者在文段中虽未谈及自己,但隐含着他与滕子京都不属于“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一类的人。
D.范仲淹在友人重修岳阳楼之际,作此文借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6ca45b4a6603b810.jpg]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乃记之而去∕则有去国怀乡B.心乐之∕若脱笼之鹄
C.如鸣佩环∕四面竹树环合D.以其境过清∕属作文以记之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8、课文描写小石潭是按照 、 、 、潭中气氛的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幽静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答: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1、 (3分)A
2、 (4分)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 (3分)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
4、 (3分)C
【甲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X kB. 1 . c o m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文】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注:①介:披上战甲。②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日啖刍豆数斗
13.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 )(2分)
A.故虽有名马 故常奇之B.策之不以其道 致远之材也
C.千里马常有 故常奇之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此其为马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
15.甲文表明观点的句子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乙文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甲文提示马“才美不外见”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乙文中直接描写马“才美” “外见”的句子是 。(2分)
1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其实都是在议论如何对待人才。两文表达了怎样的人才观?(2分)
12、(1)通晓它的意思。 (2)吃。 (2分)
13、B (2分)
14、我所谓的空,不是没有马,是没有好马。(2分)
15、“致远之材也。” “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2分)
16、要善待人才,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必要条件。 (2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余忆童稚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项为之强 以弱为强者
C.徐喷以烟 清风徐来
D.观之,兴正浓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时有物外之趣 学而时习之
B.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战则请从
C.为之怡然称快 然胡不已乎
D.以丛草为林 不以疾也
1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将“夏蚊成雷”联想成“群鹤舞空”的情景,并从中获得许多“物外之趣”。
B.文章最后一段的“捉”“鞭”“驱”三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以大欺小、残忍粗暴的性格。
C.本文语言简洁,表现力强,“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流传至今,称为成语。
D.文章启迪我们:只要热爱自然,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就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
16.把第Ⅰ卷文言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4分)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译文:
(2)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译文:
13.C
【解析】C中“徐”意思都是“慢慢的”;A中“余”前一个是“我”,后一个是“剩下的”;B中“强”前一个通“僵”,僵硬,后一个“强大”;D中“观”前一个是“观看”,后一个是“景观”。
14.B
【解析】A中“之”前一个是“的”,后一个是“它”;C中“然”前一个 “…的样子”,后一个“那么,既然这样”;D中“以”前一个是“把”,后一个是“认为”。
15.B
【解析】B项表现的是主人公的纯真善良。
16.(1)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关键词“藐小”“必”)(2分)
(2)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关键词“鞭”“之”)(2分)
长生猪
胡御史牧亭言:其里有人畜一猪,见邻叟辄瞋目狂吼,奔突欲噬,见他人则否。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既而憬然省曰:“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不可解之冤。”乃以善价赎得,送佛寺为长生猪。后再见之,弭①耳昵就,非复曩②态矣。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①弭mǐ,耷拉。②曩nǎnɡ,从前。
20、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其里有人畜一猪 畜:养B.见邻既而叟辄瞋目狂吼 辄:就
C.欲买而啖其肉 啖:吃D.既而憬然省曰 既而:很久
21、请将文章画线句子“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不可解之冤。”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22、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20、D(“既而”应为“不久”之意)
21、译文:这大概就是佛经中所说的过去的冤仇吧!人世间没有解不开的冤仇。(说明:关键词“殆”、“夙”,句意准确、通顺1分)
22、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2分)(说明:答到其中一点就给满分)
【参考译文】据胡御史牧亭说,他老家有一个人养了一头猪,见了邻居家的老翁便瞪着眼睛发怒猛奔过去咬他,见到了别人却没有这种情况。最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掉。不久醒悟道:“这大概就是佛经里所说的前世冤仇吧?这世上并没有不可解的冤仇啊。”于是用高价买下这头猪,并把它送到佛寺里作为“长生猪”养起来。从此,这头猪见到老翁时,就耷拉着双耳靠近他,不像往日那凶恶的样子了。
比较阅读《小石潭记》与《醉翁亭记》,完成10——13题。(14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0、用“/”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1)皆 若 空 游 无 所 依 (2)醉 翁 之 意 不 在 酒
1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 (2)凄神寒骨
(3) 杂然而前陈者 (4) 宴酣之乐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3、甲文与乙文在写法上同是 的古代记游名篇。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的特点是 ,表现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选文中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却是
的景象,侧重表达了作者 的喜悦。(4分)
、10、(1)皆 若 /空 游 无 所 依 (2)醉 翁 之 意/ 不 在 酒
[2199da06ce787054.jpg]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6.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生于忧患 B.不以物喜 醒能述以文者
C.先天下之忧而忧 时时而间进 D.则忧其君 其真无马邪
7.解释下面加点词。(4分)
①增其旧制 制: ②朝晖夕阴 晖:
③南极潇湘 极: ④吾谁与归 归:
8.翻译句子。(5分)
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分)
⑵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3分)
9.读下列链接材料,说说它与选文《岳阳楼记》的题旨表现有怎样的内在联
系?(3分)
【相关链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d03c9560c2f6ad10.jpg]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丙】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11.解释些下加点的词。(2分)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 ④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12.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名之者谁?
B.似与游者相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
C.不可知其源 其真无马耶
D.山峦为晴雪所洗 全石以为底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4.三个文段都有对水的清澈的描写,你认为哪一段的写法最好?简要谈谈你的看法。(2分)
[f15236f59f467b32.jpg]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①恐前后受其敌: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狼亦黠矣: ④屠暴起:
1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屠惧,投以骨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恐前后受其敌 屠乃奔倚其下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撤屏视之
D.其一犬坐于前 于厅事之东北角
1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②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14.最后一段文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2分)
[b27fd6ff2387aa81.jpg]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不蔓不枝
③亭亭净植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1.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3分)
9.①洗涤 ②生枝蔓 ③树立 ④亲近而不庄重
10. ①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娇媚。
②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1.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