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A.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往来而不绝者
C.
天柱折,地维绝
醒能述以文者
D.
皆以美于徐公
11.请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2.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这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0.C
11.(6分)
(1)它(滁州城 )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4分)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2分)
12.(4分) ( www. )
一是“山水之乐”,二是“宴酣之乐”,三是“乐人之乐”。这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陶后鲜有闻
14.翻译下面的句子。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5.文章题目为“爱莲说”,为何还写了“菊”和“牡丹”?
[2ae7263800175cf4.jpg]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
① 放鹤亭: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②陂(bēi):水田。 ③傃(sù):向,向着,沿着。 ④悒(yì):通:“揖”,作揖。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 (2)相与步于中庭( )
(3)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 (4)故名之曰“放鹤亭”( )
7、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欣然起行 ②大道之行也
B.①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①作亭于其上 ②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D.①好之则亡其国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6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2)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译文: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中的“闲人”包含两层意思,既指自己和友人都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指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B.乙文是诗人被贬徐州时所作,记述了他拜访云龙山人时的一番问答。
C.乙文指出,好鹤与纵酒两种嗜好,君主因之败乱王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所以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豁达向上的生活态度。
D.乙文的着眼点不在“亭”,也不在“鹤”,而在赞颂它们高雅的主人。苏轼以极其欣赏的态度摹写了张山人隐居生活的无穷乐趣。
6、(4分)(1)考虑,想到 (2)共同,一起 (3)有时 (4)命名
7、(3分)B(远看 A.①行走 ②实行、施行、推行 C.①建造 ②产生D.①使……灭亡 ②逃跑)
8、(6分,每句各3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
(1)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
9、(3分)C(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目,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初极狭,才通人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二者不可得兼
D.遂与外人间隔 奉命于危难之间
1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何陋之有? D.愿陛下亲之信之
1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14.“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3分)
15.在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乡的今天,请描述你理想中的“桃源”景象。(3分)
11.【答案】B。
12.【答案】D。
13.【答案】译文:(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久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14.【答案】示例:“如此”是指代词,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①发现桃源村的经过;②村中的生活情状;③归途中做标记的事。(答对一点给1分,共3分。)
15.【答案】示例:我理想中的“桃源”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人人安居乐业,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每一个公民都能分享到社会文明成果的美好社会。(开放性试题,扣紧题意,文从句顺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1-13题。(共8分)
【选段一】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选段二】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怒。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⑴其一犬坐于前 犬:
⑵以为且噬己也,甚怒 怒: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⑴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文:
⑵益狎,荡倚冲冒。 译文:
13.整体看这两则材料,我们得知:屠户之所以没有被贪婪、狡诈、凶狠的狼吃掉,是因为他: ⑴ , ⑵ ;黔之驴之所以避免不了悲剧命运,是因为它: ⑶ ,
⑷ 。这充分说明了认清形势的重要性。(4分)
文言文阅读(共8分)
11.答案:⑴像狗一样。⑵恐惧。
评分:2分。每小题1分。
12.答案:⑴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⑵(老虎)态度更加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其中,第1小题关键词“而”“并”译对,句子基本意思对即可;第2小题关键词“狎”“荡倚冲冒”译对,句子基本意思对即可。
13.答案要点:⑴及时丢掉幻想,早下抵抗决心;⑵勇敢机智。(或:果断地杀死两狼。)⑶过早暴露自己;⑷和老虎相处久,让它熟悉了自己。(或:无异能。)
评分:4分,每空1分。原因三条,答对其中两条即可。
阅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回答9—11题(共10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解释句中加点词。(4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怀民亦未寝 寝:
③相与步于中庭 步:
④盖竹柏影也 盖: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原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11.文章描景写“月”,抒情写“闲”,你怎样理解它们?(4分)
答:
9.①心想②睡③散步④原来 共4分,每词1分
10.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重点译出但、闲、者、耳) 共2分,译错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
11.“闲”“月”贯穿全文,写月表现闲,闲则赏月,既直露当夜的心情,又隐喻作者被贬的心态。 共4分,每点2分
阅读《童趣》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云趣。
夏蚊成雷,私拟做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僵。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19.给划线字注音
(1)余忆童稚时( zhì ) (2)见藐小之物(miǎo )
(3)拟做 (nǐ ) (4)怡然称快(yí )
20.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张目对日 ( 太阳 ) (2)昂首观之(抬,仰 )
(3)鹤唳云端 (鸟鸣 ) (4)作青云白鹤观(景象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
22.找出文中的主旨句,并说明其作用
。
23.用原文填空
只有“明察”“细察”,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写观察本领的句子是 ,写观察习惯的句子是 ,写观察收获的句子是 。
24.你曾有过“物外之趣”吗?回味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19.zhì miǎo nǐ yí (每空0.5分,共2分)
20.(1)日 ( 太阳 ) (2)昂(抬,仰 )
(3)唳(鸟鸣 ) (4)观(景象 ) (每空0.5分,共2分)
21.心中想象的景观是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2分)
[bea2f332691cfbc1.jpg]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独绝 群响毕绝B.蝉则千转不穷 转视积薪后
C.好鸟相鸣 好为《梁父吟》D.横柯上蔽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猿则百叫无绝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B.从流飘荡 求而从者
C.鸢飞戾天者 念无与为乐者D.与朱元思书 借旁近与之
1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生动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爱慕美好自然和避世退隐的情怀。
B.第①段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在富春江上所见所感的概括,也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总体特点。
C.第②段主要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富春江清澈、湍急的特点。
D.第③段先描写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动,显示山中热闹的景象。
第Ⅱ卷(非选择题,13-24题,共96分)
13.把第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山峦)负势竞上,互相轩邈。(2分)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2分)
14.简要概括下列文段的主要内容。(2分)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也,家世寒贱,均好学有俊才。沈约①尝见均文,颇为称赏。天监初,柳恽②为吴兴太守,召朴主簿,日引③与赋诗。(节选《梁书》,卷四十九)
注:①沈约:南朝史学家、文学家。②柳恽:南朝齐时诗人。③引:召引,这里可理解为“请”。
[8368be39c75d3a50.jpg]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12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也.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
1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C.群葩/当令时D.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1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指近前把玩。(亵,亵渎,不尊重)
8.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少)
C.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上面)
D.后先相继,自夏徂秋(往,到)
13.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B.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C.无风亦呈袅娜之姿D.及花之既谢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淸涟而不妖
15、同是写莲花,两文在写法和内容上各不相同。【甲】文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以花喻人的手法,赞扬了君子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质:【乙】文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重点写了芙蕖“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4分)
11. (2 分)D
12. (2 分)C 13. (2 分) D
14、(2分)我单单爱莲花从污泥中生出却不受沾染,经过淸澈的水波的洗涤却不妖艳。(准确译出“独”“染”“溜”“妖 ”,语句通顺)
15、 (4分,每空1分)托物言志(咏物抒情、托物寓意)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胸怀磊落,行为端正) 说明 可目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平。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去国怀乡
(2)至若春和景明
(3)而或长烟一空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文:
(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13.文中表现古仁人胸襟宽广的句子是:
。(2分)
14.作者不惜笔墨地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因己而悲的心情,其目的是什么?(3分)
15.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3分)
11、(1)离开 (2)日光,阳光 (3)有时 (4)曾经
12、(1)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君主担忧。(2)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或: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1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正是一阴一晴的自然风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由此引出下文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境界的议论。(分析对即可)
15、略。观点明确,言之成理,阐述清楚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