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18题。(18分)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20、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B.、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D.、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1、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1)有亭然临于泉上者( )(1分)

(2)之者谁( )(1分)

(3)云归而岩穴( )(1分)

2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3、第三段描绘了四个场景,分别是滁人游、 、众宾欢、 。(2分)

2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写与众人游宴之乐。

B.、短文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地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C.、“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浇愁的样子。

D.、“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25、“醉”和“乐”反复出现,你认为两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2分)

26、如何理解“太守之乐”?(3分)

20.B

[34d10c85f98401d4.jpg]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下列问题。(24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5.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阡陌 便还家

处处 绝境

6.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

A.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予尝求古仁人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C.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D.名者谁?太守自谓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6分)

⑴自云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⑵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8.从这篇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来。(3分)

答:

9.写出本文所出的三个成语,并解释期中一个。(4分)

答:

10.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谈谈你的理由。(2分)

答:

11.文章为什么要以人们未能找到桃花源结尾?谈谈你的理由。(3分)

答:

[17e7489dca95d935.jpg]

[ab57bcbd298a7936.jpg]   

【2013年·山东省淄博市】

10.阅读下面苏轼小品文两则,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

(一)临皋闲题

临皋亭①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②园池,与此孰?所不如者,上无两税③及助役钱④耳。

(二)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⑤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⑥,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⑦,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①临皋亭:在黄州。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②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此处是建造宅院的意思。 ③两税:夏秋两税。 ④助役钱:根据当时的免役法,豪绅、官吏等为免于服役而支付的钱。 ⑤惠州:今属广东,苏轼曾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⑥木末:树梢。 ⑦死法:死于军法。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 ___________

兵阵相接 虽 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若”与“若人悟此”中的“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毒之乎 (《捕蛇者说》) B. 夫淫雨霏霏 (《岳阳楼记》)

C. 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D. 卿言多务孰孤 (《孙权劝学》)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4)联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谈谈你对《临皋闲题》中“闲者”一词的理解。(2分)

(5)两则短文虽作于不同时期,但其中表达的情怀却有共同之处。请概括写出。(2分)

【答案】

10.(1)①优美,美好②即使  (每小题1分,共2分)

(2)C

(3)因此(我)就像挂在钩上的鱼,一下子获得了解脱。(2分)

(4)“闲者)在这里指有空闲时间且拥有自由、审美心灵的人。(2分)

(5)热爱自然、随缘自适(随遇而安),乐观旷达,追求心灵自由,(共2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2013年·辽宁省锦州市】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第12—15题。(12分)

【甲】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几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观第五泄记(节选)

袁宏远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在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是著名旅游胜地。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qī):斜靠。

12.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日光下: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疾: (4)山行之极也:

13.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凌神寒骨,悄怆幽邃。

(2)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14.请从【甲】【乙】两段文字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2分)

(1〉《小石潭记》:

(2〉《观第五泄记》:

15.两篇选文,让我们感受到小石潭的幽美和第五泄的恢宏气势,其中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填入下表。(2分)

选文

表达的感情

《小石潭记》

《观第五泄记》

【答案】

12.(4分)(1)澈:同“彻”,穿过,透。  (2)犬牙:像犬牙(像狗的牙齿)。

(3)趋:快走。    (4)观:景象(景观)。【每题1分】

13.(4分)(1)(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1分)寂静极了,幽深极了(1分)。(翻译成使动用法亦可。)

(2)走了几步,听到很响的雷声(1分),心里很害怕。【每句2分】

14.(2分)(1)清    (2)伟(奇)【每题1分】

15.(2分)

选文

表达的感情

《小石潭记》

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观第五泄记》

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每空1分,意近即可】

【2013年·四川省眉山市】

【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念(思念、想念)无与为乐者     水尤清冽(凉)

B.凄神(感到心情凄凉)寒骨      乃记之而去(离开)    

C.相与(互相)步于中庭        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      

D.但少闲(清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盖(盖子)竹柏影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

B.如鸣珮环,心乐之      辍耕之垄上

C.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

D.乃记之而去         学而不思则罔

9.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B.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写下了乙文。

C.乙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点来写的。

D.以上甲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贬官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

10.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乃入见。问:“何以战?”

【答案】

7. B (A中“念”应理解为“考虑、想到”;C中“相与”应理解为“共同、一起”;D中的“盖”应理解为“原来是、大概是”。)

8.A(A的两个“可”都是“大约”之意;B的“之”分别是代词和动词;C的“以”分别是“用”和“因为”;D的“而”分别表示顺接和转折。)

9.D(D项中甲文表达的是乐观豁达,乙文则表达悲凉凄苦的思想感情。)

10.(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重点词语为:斗、蛇、明灭)(2)(曹刿)于是进宫拜见鲁庄公,问:“凭什么作战?”(重点句式:宾语前置,重点词语:乃、见、以)(每句2分,根据重点词语和句式考虑评分)

【2013年·山西省】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7~11题。(12分)

马 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7.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

(1)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一石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之不以其道

(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以报君

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手?

10.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以“食马者”寓 。 (2分)

11.《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2分)

【答案】

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意思接近即可)    (2分)

7.(1)pián  (2)sù     (2分)

8. (1)  鞭打(用鞭子打,驱使)   (2)  同“返”(返回)   (2分)

9. (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4分)

10.人才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分)

11. 《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意思接近即可)   (2分)

【2013年·湖北省襄阳市】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虽乘御风

(2)余强饮三大而别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引凄异 忠之

B.间千二百里 真无马邪

C.哀转久 湖中人鸟声俱

D.余强饮三大白别 宋无罪攻之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15.甲、乙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但采用的写法又有所区别:甲文采用的是 的手法,写景着“素”“绿”“清”“影”“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乙文写景采用的是 的手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传达出了景物的形与神。(2分)

16.甲、乙两文作者都寄情于山水,但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请作简要说明。(2分)

【答案】

12.(1)这里指飞奔的马(只解释为“飞奔的马”亦可)(2)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只解释为“酒杯”亦可)(每字1分,共2分)

13.C(2分)

14.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襄”、 “沿”、“溯”必须翻译正确,译错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2分)

15.大笔点染;白描。(每空1分,共2分)

16.甲文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欣赏与赞美之情,(1分);乙文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1分)。(甲文若只答“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给0.5分。2分)

【2013年·湖北宜昌】

[甲] 松风阁记(节选)

刘基

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嵷,潇洒而杜疏。故风之过之,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枫飒走石潄;稍大,别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颖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乙】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争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

与水,上下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陶庵梦忆》)

【注】①挐:撑(船)。②毳(cuì)衣:毛皮的衣服。③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hàng dàng ):天上的白气。④芥:比喻细微,微小。⑤①白:酒杯。

10.解释选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互相 (2)谷忘反

(3)上下 (4)下船

1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急湍箭/人之所欲莫于生B.百叫无/以为妙

C.余饮三大白/项为之D.问姓氏/真无马邪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

13.填空和简答。(5分)

(1)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乙文中“雾凇沆砀……舟舯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有人依此作T.一幅画,请你为这幅画加个标题: 。(1分)

(3)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请简析。(2分)

【答案】

(二)(15分)

10.(4分)(1)比高  (2)看到 (3)全,部(4)到,等到    每空1分。

11.(2分)A

12.(4分)(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一样。(2分,每小句1分)

   (2)潮中怎么还能有这样的人!(2分)

    “焉”1分,解释为“哪里”也算对;语义连贯1分。

13.(5分)(1)厌弃尘俗,向往自然。(2分)

    “向往自然”写成“寄情山水”也算对。

    (2)示例:湖山夜雪(1分)

    写成“湖中赏雪图”、“雪夜赏西湖”、“湖心亭看雪”等也算对。

    (3)甲文以声音衬托幽静(以闹写静),乙文文字简练,直接写静。(2分)

    每点l分。甲文写成“以动衬静”也算对。

.【2013年·重庆A.卷】

(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9一12题。(15分)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爱莲说(节选)

周敦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是陋室 ( ) (2)可以素琴( )

(3)陶后有闻( ) (4)宜乎矣 ( )

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1.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3分)

12.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4分)

【答案】

9.(4分)(1)这 (2)调弄,这里指弹琴(只答“调弄”不给分)  (3)少  (4)多(每小题1分)

10.(4分)(1)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葱茏,映入帘里。(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每小题2分)

11.安贫乐道(或“高洁傲岸”,意合即可)

12.(4分)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分);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分)

【2013年·河南省】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共10分)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

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

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异 渔人甚异之 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B.舍 便舍船 屋舍俨然

C.去 停数日,辞去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17.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8.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19.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4分)

【答案】

16.C(2分)

17.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翻译出大意,1分;“无论”译对,1分。共2分)

18.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意思对即可。2分)

19.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  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同风光如画。  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多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意思对即可。每对一处1分,共4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