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节选)(12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
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
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
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
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
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
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
矣哉!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每空1分,共4分)
(1)尝贻余核舟一 ▲ (2)清风徐来 ▲
(3)诎右臂支船 ▲ (4)珠可历历数也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每句2分,共4分)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翻译: ▲ 。
(2)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翻译: ▲ 。
14.下面是有关文中“核舟”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原文回答,
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核舟简介
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掌故,原材料只是一个“ ① ▲ ”的桃核,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② ▲ ”,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箬竹叶做成的船篷、③ ▲ 、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④ ▲ 。
12-13略
14.答案要点:①长“曾不盈寸” ②“各具情态” ③船舱旁边左右各四扇的小窗(或高起而宽敞的船舱) ④神奇精湛卓越的雕刻艺术 (每点1分,共4分)
爱莲说(10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可爱者甚蕃 ▲ (2)不蔓不枝 ▲
(3)陶后鲜有闻 ▲ (4)宜乎众矣 ▲
10.翻译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4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 ▲ 。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 ▲ 。
1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
9-10略
11.示例: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批判,嘲讽)。(每点1分,共2分)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大 鼠
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踯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项毛,口龁首领。辗转争持间,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碎矣。
(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为害甚剧( ) 潜窥之( )
2.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2分)
既而鼠跳踯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
3.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狮猫最初为什么只是躲避大鼠而不还击。(3分)
4.故事的題目是《大鼠》,你从大鼠的故事中获得了什么启示?(3分)
附加题:
1、(1)非常、极 (2)观察
2、既而鼠跳踯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
3、狮猫要令大鼠疲于奔命,待它动作迟钝,有利自己出击。这是一计策,在等待机会。
4、說明有勇無謀必會招致失敗的道理(如果单凭匹夫之勇,那就无异于笨拙的大鼠。)
译文:
明朝万历年间,皇宫中有老鼠,大小和猫差不多,为害极为严重。(皇家)从民间找遍了好猫捕捉老鼠,都被老鼠吃掉了。恰好有外国进贡来的狮猫,浑身毛色雪白。把狮猫投入(有)老鼠的屋子,关上窗户,偷偷观察。猫蹲在地上很长时间,老鼠从洞中出来巡视,见到猫之后愤怒奔跑。猫避开跳到桌子上,老鼠也跳上桌子,猫就跳下来。如此往复,不少于一百多次。大家都说猫胆怯,以为是没有能为的猫。过了一段时间,老鼠跳跃动作渐渐迟缓,肥硕的肚皮看上去有些气喘,蹲在地上稍稍休息。猫随即快速跳下桌子,爪子抓住老鼠头顶毛,口咬住老鼠脖子,辗转往复争斗,猫呜呜的叫,老鼠啾啾的呻吟。急忙打开窗户查看,老鼠脑袋已经嚼碎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1题。(13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缘溪行: (2)便要还家:
(3)不足为外人道也: (4)处处志之: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10.桃花源人“皆叹惋”,他们叹惋什么?(2分)
11.学完这篇文章,请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作者笔下的桃花源世界?(3分)
8.(1)缘:沿着、顺着。(1分)
(2)要:通“邀”,邀请。(1分,指出假借字后并解释,才能得分)
(3)足:值得。(1分)(4)志:做标记。(1分)
9.(1)译: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2分)
(2)译: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
( 2分)
10.桃花源的人为世上的动乱、__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2分,意思相近也可给分)。
11.这是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桃花源中景色优美,资源丰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人人生活幸福安康。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表现了作者不满__社会现实,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追求。 (3分)
岳阳楼记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名,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大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9、本文作者是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 。(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则指“处江湖之远”。
B.选文通过迁客骚人在观看两幅迥异的景象时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情感,表明了不应追求个人快乐的道理。
C.“微斯人,吾谁与归”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抱负,既是自勉,又是与友人共勉。
D.选文通过阴晴悲喜的对比,引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观点。
9、(2分,每空1分)北宋 范仲淹
10、(3分) 湖水波动时,浮在水面上的月光闪耀起金光,湖水平静时,明月映
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璧。
11、(3分)B
(1)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4)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解释加点词(4分)
(1) 不足为外人道 (2)欣然规往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处处志之
1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欲穷其林 欲与天公试比高B.、初极狭,才通人 阡陌交通
C.、便舍船 屋舍俨然D.、渔人甚异之 水陆草木之花
14、有些成语出自上文,写出其中的二个(2分)
(1) (2) .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6、桃花源中的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第②段中“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2分)
17、这几段文字写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有何用意?(2分)
答:
18、你觉得文末“后遂无问津者”有什么言外之意?请说出你的理由。(2分)
答
19、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答
12、(1)不值得 (2)计划 (3)、与世隔绝 (4)、标记
13、A 14、怡然自乐、 豁然开朗 无人津者
15、这个渔人将自己所听到的一一讲给桃花源里的人,他们听到后,都感到感叹惋惜。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朝和晋朝了.......
16、先世避秦时乱,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7、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出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18、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这个社会理想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小孩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美好。
19、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__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6分)
(1)可爱者甚蕃 ( ) (2)香远益清 ( )
(3)濯清涟而不妖 ( ) (4)不可亵玩焉。( )
(5)陶后鲜有闻 ( ) (6)亭亭净植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6分)
3.要赞颂莲花,却先提到菊和牡丹,为什么?(6分)
4.用浪线画出“予独爱莲”的原因。(2分)
5.将菊、牡丹、莲拟人,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是委婉批判__
(4分)
6..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5分)
7.文中提到的三种花,你喜欢哪种花?为什么?(5分)
1.(1)( 多 ) (2)( 更 )
(3)(洗涤 ) (4)(亲近而不庄重 )
(5)(少) (6)(立)
2.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3.起衬托作用。菊虽高洁,却有躲避现实的缺点,牡丹虽华贵,却是势利小人追逐的,“予独爱莲”,反映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4.“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6.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像自己这样钟情莲花。
7、略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3.解释下各句中的加点词 (4分)
①黄发( ) ②要( )
③绝境( ) ④扶(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略
4.略
5.①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大意对即可)
6.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__社会批判。(大意对即可)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虎也。
24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食: 畏:
25 “天帝使我长百兽”中的“长”是个多音字,请推断它在这里应该读什么?
并写出它的拼音来:(1分)
长( )
26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故事:(2分)
24 吃 / 害怕 25 zhǎng 26 狐假虎威
【甲】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
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①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②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③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④罪过耳。”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注释〗①芸:即陈芸,沈复的妻子。②盍(h):何不。③踯躅(zhzh):徘徊,一个人在某一地方来回走。④作俑:制造殉葬用的偶像,比喻倡导做不好的事情。
6、用“/”给下列句子表明朗读停顿(每句一处)。(2分)
(1)余 /常 于 土 墙 凹 凸 处
(2)子 之插 花 /能 备 风 晴 雨露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 (2)鞭数十 ( )
(3)案头瓶花不绝( ) (4)觅螳螂蝉蝶之属 (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2)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9、甲乙两段有人都用“闲情记趣”作为它们的标题,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两文中的“情趣”有何异同。(3分)
相同之处是: 。
不同之处,甲文写的是 ,乙文写的是 。
6. (1)余 /常 于 土 墙 凹 凸 处
(2)子 之插 花 /能 备 风 晴 雨露
评分标准:每处1分。
7. 评分标准:每空1分
在 用鞭子打 断 类
8.评分标准:每句2分。
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
(如今在闺中寻找,)恐怕未必有能够如此懂得我心思的人了。
9. 评分标准:每空1分
写的都是“物外之趣”
“童趣”
“闺房之趣”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