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完成11—14题。(19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
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1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4分)
(1)水尤清洌 ______________ (2)或所云 ______________
(3)凄神寒骨 ______________ (4)西折纤秀长曲______________
12、下列各项加粗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齐之习辞者也 乃记之而去 B.以其境过清 卷石底以出
C.不可久居 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D.竹柏苍然 佁然不动
13.翻译下列句子。(8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以必得躬力山川,亲劳胼胝。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4分)(1)清澈 (2)有人 (3)使……(感到)凄凉 (4)向西.12.(2分)( D )
13.(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走了三四里路,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远有时近,竹子和柏树苍翠碧绿。
(3)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14.(3分) 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1分)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2分)
十一日,登仙猿岭……五里,越一小岭,仍为郧县境。岭下有玉皇观、龙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走东北,盖自郧中来者。渡溪,南上九里冈,经其脊而下,为蟠桃岭,溯溪行坞中十里,为葛九沟。又十里,登土地岭,岭南则均州境。自此连逾①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山坞之中,居庐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鳞次,不似山、陕②间矣。但途中蹊径狭,行人稀,且闻虎暴,日方下舂③,竟止坞中曹家店。(选自《游太和山日记》)
注解:①逾:跳过,越过。②山、陕:山西省、陕西省的简称。③“舂”通“冲”,下坠。
16.用“/”给下面文言句子分别标出一处朗读停顿。(4分)
自 此 连 逾 山 岭
竟 止 坞 中 曹 家 店
17.解释下列词语。(4分)
①盖自郧中来者( ) ②溯溪行坞中十里( )
③日方下舂 ( ) ④但途中蹊径狭 ( )
18.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坞之中”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乃记之而去B.吾欲辱之
C.心之所向D.治水之法
19.翻译下列句子。(4分)
渡溪,南上九里冈,经其脊而下。
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
20.说说选文描绘出景色怎样的特点。(3分)
16.自 此/ 连 逾 山 岭 竟/ 止 坞 中 曹 家 店
17. 盖(大概) 溯(逆流而上)方(正) 但(只)
18. (D )(3分)
19.(4分)
渡过小溪,向南上九里冈,经过山脊下山。
桃树李树落花纷纷,在山涧两旁山花开放,格外幽远艳丽。
20.选文描写了溪水滔滔,山花艳丽,景色幽静。
阅读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19-22小题。(16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
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①梁俪②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⑤,更⑥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故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予未信之。
(选自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①睥睨:女墙,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②梁俪:俪,lì,栋梁。③箭竹,竹子的一种。④数:cù,密,与“疏”相对。⑤夷狄: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⑥更:经过。⑦售其伎:施展它的技能。
19.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_________ ②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__
③良久乃已________________ ④益奇而坚________________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②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21.【甲】文第一段写了潭水怎样的特点?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试结合语段简要分析。(4分)
22. 【甲】【乙】两文均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比较这两篇文章,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试作分析。(4分)
19.①大约 ②使……凄凉 ③停止 ④更加
20.①因为那种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呆的太久,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以”“清”“居”“乃”译错扣0.5分)
②那些石头疏密俯仰的样子,好像是聪明的人安排的一样。(“其”“偃仰”“类”“施设”译错1个扣0.5分)
21.特点:清澈(1分);手法:侧面描写(1分),通过对游鱼、阳光、影子来描写潭水(1分);
22.两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一样的(1分),都是借描绘被遗弃在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表达怨愤抑郁的心情(1分)。但角度有所不同,《小石潭记》主要表现作者谪居生活中的孤寂悲凉的心境(1分),《小石城山记》主要抒发作者有报国之才而不能施展又反遭辱没的不平之气(1分)。
指南针
沈括
方家①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②为最善。其法:取新纩③中独茧缕④,以芥子⑤许腊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⑥其理。
【注释】①方家:行家。
②缕悬:用丝线悬挂。
③纩(kuàng):丝绵。
④独茧缕:单根的蚕丝。
⑤芥子: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干燥成熟种子。这里指腊的大小。
⑥原:推究。
10、用“∕”划分下面一句话的朗读停顿。(只划一处)(1分)
然 常 微 偏 东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不全南也( ) ⑵以芥子许腊缀于针腰( )
⑶其法( ) ⑷莫可原其理( )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以芥子许腊缀于针腰 ②以亿万计
B.、①不若悬缕为最善 ②若止印三二本
C.、①磁石之指南 ②石青糁之
D.、①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 ②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13、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介绍了指南针的哪几种使用方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沈括是否掌握了指南针能够指南的原理?请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然 /常 微 偏 东(1分)(句首关联词)
11、⑴指南 ⑵左右,上下(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⑶代词,它的(写“这个”也对) ⑷没有,这里是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写不出来不扣分。)(4分)
12、A【A以:用,拿 B①如②如果 C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②代词,它,指字印 D①做②被】(2分)
13、只是在坚硬光滑(的表面)容易滑落掉下,(不过这几种方法)都不如悬挂法是最好的.(“但”解释为“只,只是”1分,“为”解释为“是”1分,语言流畅1分,共3分。)
14、四种使用方法:①水浮法;②放在指甲上;③放在碗边上;④缕悬法。(一点1分,共4分。假如把②③并为一类“放在指甲及碗边上”,写三点也可以。)
15、没有。“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回答“没有”得1分,正确写出原句得1分,共2分。)
【译文: 行家用磁石磨成针(的形状针头锋利),就可以指向南方;然而常常略微偏东,不全是指南。(放在)水上常震动摇摆.放在指甲上或碗边都可以这样做,运转的速度特别快,只是在坚硬光滑(的表面)容易滑落掉下,(不过这几种方法)都不如悬挂法是最好的.它的方法是取新产的丝绵中一缕单根的蚕丝,用芥菜种子左右的蜡(抹在上面),粘在针的中间(位置),在没有风的地方悬挂,针就常常指向南方. 其中有的针磨好了则指向北方. 我家指南,指北的针都有。磁石指向南方,和柏树的树枝指向西方(柏树的树枝长的都是抄西的)一样,没有办法探究它的原理。】
阅读《与朱元思书》,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方位名词作,向东向西)
B.夹岸高山,……互相轩邈(形容词作动词,争向高处和远处)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词,奔跑)
5、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B.、林寒涧肃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C.、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D.、有时见日 千丈见底
6、对文章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B.、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水色,水清,水急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
C.、“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是全文的写景总括,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D.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景,动景和静景相结合,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7、翻译文言句子(4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4.D 动词作名词,奔马5、( D)6( C )。
(C、全文的点睛之笔是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窥谷忘反是""由此看出作者什么样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1分)
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2)濯清涟而不妖 ( )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
8.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
9.“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10.《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3分)
答:
7.答案:(1)沾染(污秽) (2)美丽而不庄重 (3)挺立的样子 (4)认为
8.答案:(1)水中陆地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
(2)(莲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9.答案: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批判、嘲讽)。
10.答案: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百废具兴 ( )
(2)连月不开 ( )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文:
16.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
17.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介绍性的文字,使游客对岳阳楼有大体的了解。(4分)
答:
14.答案:(1)都,全 (2)放晴 (3)因为 (4)雄伟壮丽的景象
15.答案:(1)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2)在朝廷上做高官就为百姓忧虑;离开朝廷,在偏远的地方做官就为君主担忧。(或: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百姓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君主担忧。)
16.【解析】此题考查对表达方式以及语段作用的理解能力。该段是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抒写自己对古仁人之心的看法,表达自己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答案:议论。点明主旨,表达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17.【解析】写出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写出登楼观看到的景物特点,引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句。
答案(示例):岳阳楼屹立在洞庭湖畔,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岳阳楼处于岳阳古城之上,背靠岳阳城,俯瞰洞庭湖,遥对君山岛,北依长江,南通湘江,登楼远眺,一碧无垠,白帆点点,云影波光,气象万千。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1)阡陌交通 (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3)无论魏、晋 ( )
(4)处处志之 (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12.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哪些?(2分)
答:
13.选文第1段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3分)
答:
10.【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解释能力。前三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差别较大,要结合全文理解这些重点词语的意思,第四个词要注意动词的词性。
答案:(1)田间小路 (2)妻子和儿女 (3)不要说 (4)做标记
11.【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关键词“俨然”“属”“语”“足”的含义。省略内容要补充出来,语言表达要得体。
答案:(1)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2)村中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2.【解析】最能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就是渔人在桃花源中受到招待的句子,可据此找出答案。
答案: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3.【解析】通读文段归纳,描绘了乡村环境优美,物产富饶,和平安宁,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快乐的图景。
答案:环境优美,物产富饶,和平安宁,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快乐的理想社会。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哪句?3分
16说说“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句说的言外之意。
(4分)
17类似于“莲花”这种品格的文人很多,除了本文的作者外,你还知道谁?就他(她)的一句诗、词、文来谈谈他的思想品德。5分
18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5分
19《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5分
20作者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5分
15花之君子者也。
16者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
17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安贫乐道,陶醉于大自然,陶醉于田园生活的情趣。 《爱莲说》阅读训练题答案
18同意不同意均可,只要能答出新意,理由充分即可。)比如不同意,我认为牡丹才是花中君子,它不为恶势力屈服,虽遭贬,仍不改其志,按照自身的规律开花。嬴得花中美誉。
19
三种
隐逸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20
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小石潭记》片段和《浣花溪记》片段,完成12-14题。(共13’)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12、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的词语。(4’)
①水尤清洌( )②佁然不动( )③西折纤秀长曲( )④尽溪,平坦如荠( )
13、翻译下列句子。(6’)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14、甲、乙两文在修辞运用上有什么相同点?在写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3’)
12. (1)寒冷(2)愣住(3)向西(4)走到……尽头
13.(3)走了三四里路,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远有时近,竹子和柏树苍翠碧绿。
14.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