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9、本文选自《 》,作者是 (人名)。( 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中的意思。(2分)
①拏一小船( ) ②拥毳衣( )
③雾凇沆砀( ) ④三大白( )
11、在江南之地,雪后出游赏美景该是文雅之士的共同爱好。但本文作者却“独湖心亭看雪
”,由这一个“独”字,你读出了文章背后隐藏的哪些含义?(2分)
12、虽然出行的目的是看雪,但作者对雪景的描写却不是由雪本身来写,只是通过寥寥数笔的点染,勾勒出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请你说说文中几个数量词使用的妙处?(2分)
13、结尾舟子的喃喃之语中,道出了在平常人眼中作者一类风雅之士的“痴”,你是如何理解这种“痴”情的?(3分)
9.《陶庵梦忆》张岱(共1 分,每空0.5 分)
10.①今作“拿”,牵引②鸟兽的细毛③严寒天气,空中的白茫茫的空气④古人
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共2 分,每小题0.5 分)
11.作者乘夜出游,不欲见人,不欲人见,看出作者远离尘嚣之意,是一位不同于世人的
有着独特爱好的雅士。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心中的孤独落寞之感,想要在雪夜中得
以排遣。(共2 分,意思对即可)
12.这几个量词,一个比一个小。这不仅表现出作者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也暗示
了小舟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示了一个微妙变化的意境。同时也含蓄表达了人生
渺然如沧海一粟的感慨。(共2 分)
13.作者的痴,是对西湖雪夜苍茫美景的痴迷和热爱,是对人生苍茫浩瀚的感慨,也是
对故国旧梦的眷恋与怀念。(共3 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3.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
(1)盖 竹 柏 影 也
14.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
③怀民亦未寝。 (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6.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能体会中文中“闲人”一词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句读能力。
参考答案:(1)盖\竹柏影也(2)遂至\承天寺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掌握。
参考答案:门;于是,就;睡觉;只,只是
15.本题考查: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文中的重要的句子。
参考答案:(1)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
的藻、荇。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
参考答案: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①微斯人
②伛偻提携
③杂然而前陈者
④觥筹交错
9.【甲】文中的“进”是指“ ”,“退”是指“ ”。(2分)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岳阳楼记》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B.《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政治理想。
C.,别贬为滁州知州。《醉翁亭记》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D.欧阳修在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中,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醉翁亭记》就是他文学主张的最好艺术实践。
8. (1)无,没有 (2)脊梁弯曲,这里借指老人 (3)摆放,放置 (4)古代的一种酒器9.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10.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苍老发白,醉醺醺坐在其中这是太守醉了。 11.B
与朱元思书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天山共色 ⑵窥谷忘反
10.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译文:
11.理解填空。(2分,每空1分)
⑴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⑵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 的特点。
1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写水势的,《三峡》一句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1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9、⑴一样 ⑵通“返”,返回。
10、略
11、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⑵清(清澈)、急(湍急)
12、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3、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意近即可)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明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①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欲食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无能为者也。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龁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见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①阖:关闭。②逡巡: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虎大骇,远遁( ) (2)驴不胜怒,蹄之( )
(3)适异国来贡狮猫( ) (4)启扉急视( )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15.填空。(3分)
(1)【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________”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________”。【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用文段中的原句填空)
(2)甲、乙两文都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的方法不尽相同:【甲】文侧重对虎的______描写;【乙】文侧重对猫的______描写。
16.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
答案: 13.(1)逃跑 (2)用蹄子踢 (3)恰好,恰巧 (4)打开
14.解析:结合语境,把握关键字的解释,语言通顺即可。(1)“好”是喜欢的意思,“船载以入”是介词后置,应为“以船载入”;(2)“向”是“先前,原来”的意思,“惰”是“疲惫,劳累”的意思。
参考答案:(1)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将驴运入黔这个地方。
(2)这样以后,才明白猫先前躲避老鼠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在等待老鼠疲惫。
15.(1)甲文:以为神 技止此耳
乙文:大与猫等 为害甚剧(或: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 辄被啖食)
(2)心理 动作
16.示例:从驴的身上我得到了:①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②人有真才实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绝境。
从猫的身上我得到了: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②面对强敌,我们应该讲究策略,智取对手。(从驴和猫的角度分别能写出一条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爱莲说》 周敦颐 (本题共12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香远益清 ②亭亭净植
③陶后鲜有闻 ④宜乎众矣
18、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4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
19、本文主要是写“莲之爱”,为什么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4分)
17、 ①更,更加 ②竖立 ③很少 ④当然
18、①我唯独喜爱莲花,莲花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②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19、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的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德,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与朱元思书》与《桃花源记》对比阅读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林尽水原,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连接
B.水皆缥碧:青白色 望峰息心:平和的心态 窥谷忘反:同“反”,返回
C.有时见日:同“现” 互相轩邈:高大 横柯上蔽:树木
D.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负势竞上:凭依 皆生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
2.翻译句子: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选文甲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势的,《三峡》一文也有一处是写水势的,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句子是: 。
4.选文乙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倦尘世,向往 的思想,他的诗《饮酒》(之五)中“ , ”两句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5.选文甲描写富春江的美景时,抓住山 水 的特点,反映出作者 的生活情趣;选文乙通过描绘桃源美丽的自然风光,来表现桃源人 的生活,反映出作者的社会理想。
1.D 2.知了长久不停地叫,猿猴接连不断地啼。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田园生活(乡村生活)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5.奇(清急); 异(高、险);沉缅山水(寄情山水,热爱山水);安宁、闲适
阅读理解(55分)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 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 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作:
③梅花为寒所勒 勒:
④山岚设色之妙 设: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①猿则百叫无绝
B.
②月景尤为清绝
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C.
②皆在朝日始出
①梅花为寒所勒
D.
②歌吹为风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 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
11.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5分)
[f5b02743a8d0a67b.jpg]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疾:
(2)谒:
8.翻译下列语句。(4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写出【甲】【乙】两段文字所抒发的共同的思想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答案:(1)快 (2)拜、拜谒
8.答案:(1)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的确有很多趣味。
(2)然而十二座山峰不能全都看见。
9.【解析】本题考查对【甲】【乙】两段情感的把握。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分析。【甲】【乙】两段都极力描写山川的壮美,字里行间蕴含着热爱之情。
答案(示例):【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附【乙】译文
二十三日,过巫山的凝真观,拜谒了妙用真人的祠堂。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冲入高天,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然而十二座山峰不能全都看见,能看到的八九个山峰,只有神女峰纤巧修长,陡起而变幻多姿,确实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异的一种现象啊。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0~13题。(11分)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选自《岳阳楼记》)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轩邈:
(2)把:
11.翻译下列语句。(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出两个体现览物之情的四字短语。(2分)
(1)【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甲】段或【乙】段选文中,选出你喜欢的一个写景的句子,试加以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比高远 (2)持、端
11.答案:(1)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2)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12.答案:(1)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2)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13.答案(示例):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写游览在江水之上,眼看水石相激,溅起朵朵浪花。耳闻泠泠水声,悦耳动听,给人以视觉听觉的美感。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