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5题。(18分)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有剩骨 止:

(2)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一狼其中 洞:

(4)屠自后断其股:

3.用现代汉语翻译言语中画线的句子。(6分)

(1)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译文: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

4.理解填空。(4分)

(1)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通过屠户“遇狼—— ——御狼—— ”来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

(2)文中表明作者看法的句子是“ ”。

5.从屠户与狼的关键中,你获得什么启示?(4分)

答:

2.(4分,每小题1分)

(1)通“只”(或:只;仅) (2)旧(或:原来)(3)打洞 (4)大腿 (意思对好可)

3.(6分,每小题3分)

(1)一只狠径直走开,另一只狠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去”、“犬”各1分,意思正确句子通顺1分)

(2)才明白前面的狠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__敌方的。(“寐”、“盖”各1分,意思正确句子通顺1分)

4.(4分)

(1)惧狼(1分)杀狼(1分)

(2)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1分)止增笑耳(1分)。

5.(4分)

示例:像狼一样的愚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或: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言之成理即可,从狼的角度作答亦可。)

文言文阅读(11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李传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而或长烟一空。 不敢出一言以复。
B.去国怀乡。 委而去之。
C.或异二者之为。 一食或尽粟一石。
D.先天下之忧而忧。 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11.翻译句子(2分)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12.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语句中加点部分。(3分)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3.文中的“迁客骚人”之所以“览物之情”有所不同,是因为他们 。(2分)


14.下面句子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相近一项是( )(2分)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答案】B

【解析】考查文言实词,一般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本题考查文言文的一词多义,一般说来,诸多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做这种题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如A项的“一”有两个意思,前者是全、都的意思;后者是表数词。B项的“去”意思一致。C项的“或”有两个意思,前者是“或许”的意思;后者是“有时”的意思。D项的“而”意思有四个:表转折,译为“但是”;表顺承,译为“就”;表修饰,译为“……地”;表并列,译为“……和……”。前者表顺承,后者表转折。故答案选B项。

【答案】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前人对它的描述很详尽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意思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如“观”在这里是“景象”的意思,“备”有“详尽”的意思。再带入句中翻译就比较简单了。【答案】运用比喻,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月圆水清的特点。(评分:3分,能答出比喻1分,品析景物特点2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静影沉璧”是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赏析是说明此处比喻手法的作用。【答案】以物喜,以己悲(或用自己的话回答即可)(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选文,根据文意从文中找关键语句,如古仁人的心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迁客骚人”的心境正好相反,为“以物喜,以己悲”。【答案】B

【解析】本题是一道课外拓展题,考查文言诗词的积累和运用。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感情相近的诗句,首先要了解该语句的思想感情是有关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再仔细阅读选项,揣摩其思想感情。找与之相近的诗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一10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遂至承天寺张怀民/飞来山上千

B.、念无与为者/如鸣佩环,心

C.、竹柏影也/聪明蕴蓄者久矣

D.、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无他,手熟尔

8、下列对“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雪白的月光照入窗内(令人十分惬意),我快乐地走出门外。

B.、月光照入门窗内(正是夜游的好时机),我愉快地欣赏起来。

C.、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感到四周很漂亮),于是兴致十足地出发了。

D.、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写出赏月的缘由和内心喜悦、闲适的心境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突出作者与张怀民的意气相投。

C.、“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描写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景,虽未见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中的“闲”字,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10、下列名著中的人物与故事情节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太上老君-----火烧孙大圣B.、鲁滨逊----绝望岛救“星期五”

C.、林冲----火烧草料场D.、毛太公----陷害猎户解氏兄弟

7.C8.D9.B10.C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7-9题。(8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注】①是岁:这一年,指宋神宗元丰五年。②望:阴历每月十五日。③雪堂:苏轼在黄州时建造的自住厅堂。④临皋:亭名。⑤黄泥之坂:即“黄泥坂”,山坡名。⑥如此良夜何:如何度过这个良夜。⑦顾:但是。⑧安所:从什么地方。⑨谋诸妇:和妻子商量这事。诸,“之于”的合音词。

7.下面子句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状如松江鲈 策不以其道(《马说》)

B.岁十月之望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也(《论语》)

C.已而叹曰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D.今者暮,举网得鱼 暮冥冥,虎啸猿啼(《醉翁亭记》)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2)我有斗酒,藏之久矣。

9.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2分)

[e9201d84b79db370.jpg]

文言文阅读(13分,13-15题每小题2分,共6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西方

B.斗折蛇行 蛇:像长蛇爬行那样

C.以其境过清 清:清澈

D.佁然不动 佁然:高兴的样子

16.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分)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分)

17.作者在描写小石潭的特征时融入了自己什么样的感受?你如何看待作者这样的感受?(3分)

13.【答案】B

14.【答案】C[中国教育#^出版网~*

15.A

16.16.译文: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似的。[中%~国教育出&*版^网]

译文: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17.答:①作者在描写小石潭的特征时融入了自己复杂的感受,一方面是乐,一方面是凄清。(1分)②我能够理解作者这种特殊的感受。(0.5分)看到美丽的景色,自然让人心情愉悦;然而生活中遭遇挫折,加上环境的凄清,难免又产生悲凉之感。(1.5分)(或者:我不认同作者这种感受。(0.5分)我们青少年,应该乐观向上,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努力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5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文言文,完成20—23题(12分)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 ) ⑵暮冥冥( )

⑶至若春和明( ) ⑷予尝古仁人之心( )

21.下列句子加点的“以”字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丛草为林B.蒙辞以军中多务

C.属予作文以记之D.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⑵微斯人,吾谁与归?

23.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3ff37efeeba7686a.jpg]

阅读下文,完成59题(16分)

(甲)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①或 王 命 急 宣 ② 水 皆 缥 碧

6.下列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互相轩邈 舍其文轩 B.春冬之时 不能称前时之闻

C.其间千二百里 其真不知马也 D.不以疾也 不以物喜

7.解释加点词。(3分)

①夏水襄陵 襄: ②属引凄异 引:

③千转不穷 转:

8.翻译句子。(5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2分)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3分)

9.甲乙两文都写了“猿鸣”,其用处有何异同?(3分)

5.(2分)①或/王命急宣      ②水/皆缥碧6. (3分)B      

7. (3分)上,漫上    延长    通“啭”,鸟叫声

8.(5分)①(2分)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趣味无穷。

②(3分)横斜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9.(3分,每点1分)同:两文都以“猿鸣”反衬山林寂静;异:甲文侧重烘托三峡秋天的悲凉凄清;乙文则侧重表现富春江的生机勃勃。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野有麦场 ⑵担持刀

暇甚 ⑷一狼其中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屠暴起,刀劈狼首 或钱币乞之

B.其一犬坐前 贤材人远矣

C.悟前狼假寐 蒙始就学

D.复投,目似瞑,意暇甚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8.读了《狼》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15. ⑴后头看   ⑵放下    ⑶神情、神态     ⑷打洞   (4分,每题1分)

16.A(2分)

17.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2分)

18.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或“邪不敌正”  (2分,意对即可)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1-15题(15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闽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国教#育出~版*&网]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故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蒙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

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乙]李士衡①为馆职,使高丽②,一武人为副,与之俱使高丽。高丽礼币赠遗之物.[www.z^z&s@tep*.co~m]

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以士衡所得缣帛藉③船底,然后实己物以

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敏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难免倾覆。副使仓

皇,悉取船中之物投入海中,曼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捡所投,皆副使[来#~&*源:中教^网]

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注释]①李士衡:北采人,当时在昭工馆为官。 ②高丽:古国名,位于今朝鲜半

岛。③藉:垫。

iL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沿溯阻绝 沿[来&源:@~中教^#网]

(2)清荣峻茂 荣

(3)与之俱使高丽 俱[中#国%^@教育出版网~]

(4)船欲倾覆 欲[来*源%:z#zstep&.co^m]

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中&国教育#*~出%版网]

(2) 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

[来源:%zzste^p.co~m*#]

3[甲]文第一段写出了二峡的什么特点?(2分)

14.[甲]文结尾引用渔歌有何用意?(2分)

15.[乙]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分)

11.(4分)(1)顺流而下  (2)树荣(茂盛)  (3) -起,一同  (4)将要

12.(4分)(1)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2)清点检查投到海里的东西,

  (发现)都是副使的财物。

13(2分)山高、岭连、峡深。(答“连绵不断,遮天蔽日”亦可)

14(2分)渲染三峡秋季萧瑟、凄清的氛围,佐证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表达对三峡渔民生活艰辛的感慨。(答出两点,意近即可)

15(3分)对比。(1分)做人不能太自私,否则会自食其果。(2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已而/夕阳在山B.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今齐地/方千里D.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醉翁之不在酒(情谊)B.佳木而繁阴(茂盛)

C.醒能述文者(介词,用)D.其境过清(介词,因为)

12.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选文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游山之乐无穷。

B.选文第三段按由外到内的顺序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场面。

C.选文表面上在写“乐”,实际上是在写“醉”,写“乐”是为了写“醉”。

D.选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

14.“醉能同其乐”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0.B(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不能停顿)

11.A(意:这里是情趣的意思)

12.C(两处的“乐”与“醉”互换位置)

     (以上3道选择题均为2分)

13.(1)欣赏山水的乐趣(1分),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1分)。

   (2)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1分),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1分)。

14.点明文章主旨(1分),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1分)。(答“点明‘醉’与‘乐’的统一关系,从而完成了文章主旨的表达”也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