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标四处)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2)名之者谁?( )

(3)行者休于树( ) (4)觥筹交错( )

3.翻译下面句子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译文: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

4.文中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简要回答。

答: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1)像鸟张开了翅膀一样(2)取名(命名)(3)在(4)酒杯

3(1)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4.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其乐也(乐人之乐、与民同乐)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乎尔而与之,行到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

【乙】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 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为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选自《庄子》)

【注释】①颜回:孔子的学生。 ②仕:做官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乡为身死而不受( ) (2)是亦不可以已乎( )

(3)胡不仕乎( ) (4)孔子愀然不容 ( )

2.找出与乙文“失之而不惧”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行道之人弗受 B.辍耕之垄上

C.学而时习之 D.宋何罪之有

3.翻译下列句子。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文:

(2)善哉,回之意!

译文:

4.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请举出其中一例。

答:

(2)甲乙两文都强调做人要有所坚守,请谈谈两文分别要坚守什么。

答:

1. (1)通“向“,从前 (2)停止,放弃(3)为什么(4)……的样子

2. C

3.(1)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2)颜回的志趣很好呀!

4.(1)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④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对比。

(2)参考点:甲__调做人要坚守礼义,有羞恶之心,不为名利(高官厚禄)所动,乙__调做人要坚守自己的志趣,不因贫穷而改变。

匿名谤书

宋王安礼,字和甫,尹京时,有匿名文书告一富家有逆谋者。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和甫搜验富家无实迹,因询其曾有冤家否。答曰:“数日前有鬻状人马生尝有所贷,弗与,颇积怨言。”和甫乃密以他事绾马生至,对款,取谤书字校之,略无少异,因而讯鞫其事。果马生所作,罪之。

(明·孙能传《益智编》)

【注释】①尹京:任开封府府尹。宋以开封为京都,故称尹京。②鬻状人:讼师,古代

专门替人写状子告状的人。鬻,卖。③绾:拘系。④鞫:审讯,审问。

1.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数日前有鬻状人马生尝有所贷( )

(2)弗与 ( )

(3)取谤书字校之 ( )

(4)果马生所作,罪之 (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和甫搜验富家无实迹,因询其曾有冤家否。

译文:

4.王安礼在判案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怎样的做事风格?

答:

1. 【答案】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

2.【答案】(l)曾经 (2)给予(给) (3)诽谤(毁谤)(4)判罪(惩处,处罚)

3.【答案】王安礼对富家进行了搜查,没有发现谋反的真凭实据,便问他们是否曾经有仇人。

4. 【答案】①严谨,不轻信,重视调查;②公正,重证据,处罚 严明。

【思路点拨】首先翻译句子,理解句子意思,这样就不难理解了,还可以寻找王安礼的所作所为,根据他的举动来概括他的做事风格。

琢 冰

【清】唐甄

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一日,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人无应者。乃问之曰:“子之技诚巧矣。子何不范金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

(选自《潜书》)

【注释】①范金:把金属浇在模子里。范:模子,用作动词。②宝:珍藏。③真:实际。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往 观 者 日 数 百 人 皆 叹 其 巧 惊 其 神。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被以衣裳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B.置之堂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子之技诚巧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D.子何不范金琢玉 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单横线句子的意思。

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

译文:

4.文中有人认为琢冰者这种技艺“心劳而无用”,你赞成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

1. 往观 者 日 数 百 人/ 皆 叹 其 巧/ 惊 其 神。

2. D(前一个“何”,意思是“为什么”;后一个“何”,意思是“多么”。)

3. 谁能给我三斗粟米,我就把我的技艺传授给他。

4.示例一: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这种技艺创造出来的冰雕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示例二: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花了很大的功夫雕出的作品,却不能保存久远,白白地浪费人力和物力。

满井游记(节选)

【明】袁宏道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廿二日天稍和 ⑵柔梢披风

⑶麦田浅鬣寸许 ⑷呷浪之鳞

2. 与“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的“于”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C.于是鸱得腐鼠(《庄子·惠子相梁》)D.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单横线句子的意思。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译文:

4.“此地适与余近”中的“近”字言浅而意深,请你细读原文,说说它的内涵。

答:

1.(1)略微(稍微)(2)开,分散 (3)上下(左右、光景)(4)代鱼(鱼)

2.C (例句和C选项中的“于”字都是“在”的意思)

3.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4.①指满井和“我”住处的空间距离相近;②指“我”对满井自然山水的喜爱和亲近;③指满井山水具有和“我”相近的性情品格,人和山水就像是一对情投意合的好朋友。

匿名谤书

宋王安礼,字和甫,尹京时,有匿名文书告一富家有逆谋者。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和甫搜验富家无实迹,因询其曾有冤家否。答曰:“数日前有鬻状人马生尝有所贷,弗与,颇积怨言。”和甫乃密以他事绾马生至,对款,取谤书字校之,略无少异,因而讯鞫其事。果马生所作,罪之。

(明·孙能传《益智编》)

【注释】①尹京:任开封府府尹。宋以开封为京都,故称尹京。②鬻状人:讼师,古代

专门替人写状子告状的人。鬻,卖。③绾:拘系。④鞫:审讯,审问。

1.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日前有鬻状人马生尝有所贷(曾经)

B.弗与(给予)

C.取谤书字校之(毁谤)

D.果马生所作,罪之(罪行)

3.王安礼在判案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怎样的做事风格?答:

1.【答案】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 (每断对一处得1分;超过两处则多断一处倒扣1分,扣完本小题分为止) 【考点直击】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思路点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是基础,也可借助句子的结构特征来帮助断句。

2.【答案】D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学生积累、理解文言字词的情况。 【思路点拨】D中的“罪”作动词用,可解释为“降罪”“处罚”。 【方法归类】课内学习时要加强积累,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

3.【答案】①严谨,不轻信,重视调查;②公正,重证据,处罚 严明。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渔人甚异之( ) (2)便要还家( ) (3)处处志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3.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

答:

1.(1)以......为异,认为......奇异 (2)通“邀”,邀请 (3)记,做记号

2.这个人一五一十详细地说出了他所知道的外面的情况,(他们)都(对外面百姓的生活)感叹、惋惜。

3.因为桃花源是人们理想中的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因为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

阅读下面两端文言文

【甲】晋魏郡亢阳,农夫祷于龙洞,得雨,将祭谢之。孙登见曰:“此病龙,雨安能苏禾稼乎?如弗信,请嗅之。”水果腥秽。龙时背生大痘,闻登言,变为一翁,求治,曰:“疾痊,当有报。”不数日果大雨见大石中裂开一井其水湛然。龙盖穿此井以报也。

【乙】汉时弘农杨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鸮所搏,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宝见,愍之,取归置巾箱中,食以黄花。百余日,毛羽成,朝去,暮还。一夕三更,宝读书未卧,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使蓬莱,不慎为鸱鸮所搏。君仁爱见拯,实感盛德。”乃以白环四枚与宝曰:“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选自《搜神记》)

【注释】①亢阳:旱灾。②孙登:三国时著名隐士,传说与神人交往,有异能。③弘农:古郡名。④洁白:纯洁的美德。⑤三事:即三公,指极高的官位。

译文参考:【甲】晋朝时魏郡大旱,农民在龙洞中祈祷,求到了雨,将要去祭祀感谢那条龙。孙登看见了说:“这是有病之龙降下的雨,哪能使庄稼复苏呢?如果你们不相信,请闻闻这雨水。”大家一闻,雨水果然非常腥气肮脏。这条龙当时背上生了大毒疮,听见孙登的话后,就变成一个老头,求他为其治疗,说:“如果我的病痊愈了,一定有报答。”没过几天,果然下了大雨。人们还看见大石头中间裂开成一口井,井里的水十分清澈。那条龙大概是打了这口井来作为对孙登的报答吧。

【乙】杨宝是汉代弘农郡人,九岁时,杨宝在华阴山北边,看见一只黄雀被鸱枭击伤后坠落在树下,一群蚂蚁将受伤的黄雀围困起来。杨宝怜悯黄雀,就把它带回家,放置在一个小木箱里,每天用菊花来喂养它。过了一百多天,黄雀的伤养好了,羽毛也长全了,它每天早上飞出去,晚上又飞回来。有一天晚上,夜过三更,杨宝还在读书尚未睡觉。忽然,一个穿着黄衣服的少年来向杨宝再三拜礼,他对杨宝说:“我是西天王母娘娘的使者,奉命到蓬莱仙山出使,不小心被鸱枭击伤。承蒙您怜爱救助,非常感谢您的大恩大德。”说完,黄衣少年送给杨宝四枚白玉环,并说:“让您的子孙像这白玉一样品行高洁,位居三公。”

1.用“/”给甲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不数日果大雨见大石中裂开一井其水湛然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我西王母使者,使蓬莱,不慎为鸱鸮所搏。

3.上面两篇短文中的“龙”与“黄雀”,你更欣赏哪一个?为什么?

答:

1.【答案】不数日/果大雨/见大石中裂开一井/其水湛然。

2.【答案】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出使到蓬莱去,不小心被鸱鸮击伤。

3.【答案】示例一:我更欣赏龙,龙有爱心,虽身患重病,也为农夫降雨;龙讲诚信,求治时承诺“疾痊,当有报”,后个“果大雨”;龙知恩图报,为人着想,不仅降大雨解旱灾之燃眉之急,而且穿井让人们长久受益。

示例二:我更欣赏黄雀。黄雀知恩图报,虽事前并未许诺,事后却主动报恩;而且,用送玉环的方式来表达他的美好愿望;让杨宝的子孙像玉环一样洁白、高贵。

(一)《口技》节选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扶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本文选自《 》,这本书是清朝涨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 。

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每句用一条竖线“|”画出)

(1)中 间 力 拉 崩 倒 之 声 。

(2)不 能 名 其 一 处 也 。

3、解释下列词语。

(1)会宾客大宴会 会_________ (2)满坐寂然 坐_________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4)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4、下面加点的字古今意义一致的是( )

A.、忽一人大呼“火起”B.、虽人有百手

C.、几欲先走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 )

A.、(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2)不知木兰是女郎

B.、(1)默叹,以为妙绝。 (2)群响毕绝。

C.、(1)手有百指。 (2)不能指其一端。

D.、(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稍稍宾客其父。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③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7、语段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什么情态?它是什么描写?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8、结尾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能否删去?为什么

1、《虞初新志》、林嗣环  

2、(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不能|名其一处也。

3、(1)会:适逢,正赶上(2)坐,通“座”,座位 (3)夹杂(4)说出

4、A

 5、D  

6、略  

7、表现听众听了口技人以假乱真的表演后害怕的情态;它属于侧面描写;通过对听众反应从侧面表现口技人技艺的高超。

 8、不能删去,结尾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呼应前文,又可起到侧面反衬口技人技艺高超的作用,他就是用那样简单的道具表演出了那样复杂的声音。

(三)《狼》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节选自《 》中的《狼三则》,作者 代著名文学家,世称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行甚远 ( ) (2)(恐前后受其

(3)一狼其中( ) (4)其一坐于前 ( )

3.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A.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C.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D.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读了这则故事,你获得了那些启示?(至少写两点)

1.《聊斋志异》 蒲松龄 清 聊斋先生

2.(1)紧跟(2)攻击(3)打洞(4)像狗一样

3.C

4.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给人们增添笑料罢了。

5.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决不能妥协退让,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生活中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自取灭亡;一个人要善于发挥聪明才智,勇敢坚强地战胜一切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