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寡助之至,天 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齐桓公①问管仲②曰:“王者何贵③?’”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④,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⑤之则安,辅之则强,非⑥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⑦亡者,未之有也。”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齐桓公:春秋诸侯,五霸之一。②管仲:齐桓公的贤相,辅佐桓公成霸业。③贵:以……为贵。④君人者:指国君或皇上。⑤与:亲附,拥护。⑥非:非难,责怪。⑦遂:终于,最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委而去之( )
(3)桓公仰而视天( ) (4)辅之则强( )
2.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寡助之至 礼愈至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百姓为天
D.三里之城 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3.翻译下面句子。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2)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译文:
4孟子与管仲在治国思想上有相似之处,请结合甲乙选段内容分析。
答:
1.(1)围 (2)离开 (3)看 (4)辅佐,协助
2.D
3.(1)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2)百姓埋怨他们的君主,最终不灭亡的政权,是从来投有过的。
4.示例:孟子与管仲在治国上都有民贵思想(或民本思想)。孟子认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管仲认为没有百姓支持的政权最终是会灭亡的。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去后乃至 乃不知有汉B.下车引之 肉食者谋之
C.惟长堤一痕 惟吾德馨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尊君在不 不: ②元方入门不顾 顾: ③客此 客: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
4.友人、“亭中二人”都具有直率诚恳的性格特点,请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简析。
答:
1. C
2.同“否”,吗 回头看 客居(寓居)
3.(1)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2)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4.示例:友人因太丘“舍去”,当即生气怒骂,心直口快;但经元方辩驳后,他惭愧并“引之”示好,个性率真,态度诚恳。“亭中二人”与“我”萍水相逢,当即视同知己,“大喜”,拉余“同饮”,率真恳切,溢于言表。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标四处)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2)名之者谁?( )
(3)行者休于树( ) (4)觥筹交错( )
3.翻译下面句子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译文: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
4.文中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简要回答。
答: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1)像鸟张开了翅膀一样(2)取名(命名)(3)在(4)酒杯
3(1)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4.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其乐也(乐人之乐、与民同乐)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乎尔而与之,行到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
【乙】孔子谓颜回①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②乎?” 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为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选自《庄子》)
【注释】①颜回:孔子的学生。 ②仕:做官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乡为身死而不受( ) (2)是亦不可以已乎( )
(3)胡不仕乎( ) (4)孔子愀然不容 ( )
2.找出与乙文“失之而不惧”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行道之人弗受 B.辍耕之垄上
C.学而时习之 D.宋何罪之有
3.翻译下列句子。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文:
(2)善哉,回之意!
译文:
4.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请举出其中一例。
答:
(2)甲乙两文都强调做人要有所坚守,请谈谈两文分别要坚守什么。
答:
1. (1)通“向“,从前 (2)停止,放弃(3)为什么(4)……的样子
2. C
3.(1)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2)颜回的志趣很好呀!
4.(1)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④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对比。
(2)参考点:甲__调做人要坚守礼义,有羞恶之心,不为名利(高官厚禄)所动,乙__调做人要坚守自己的志趣,不因贫穷而改变。
匿名谤书
宋王安礼,字和甫,尹京①时,有匿名文书告一富家有逆谋者。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和甫搜验富家无实迹,因询其曾有冤家否。答曰:“数日前有鬻状人②马生尝有所贷,弗与,颇积怨言。”和甫乃密以他事绾③马生至,对款,取谤书字校之,略无少异,因而讯鞫④其事。果马生所作,罪之。
(明·孙能传《益智编》)
【注释】①尹京:任开封府府尹。宋以开封为京都,故称尹京。②鬻状人:讼师,古代
专门替人写状子告状的人。鬻,卖。③绾:拘系。④鞫:审讯,审问。
1.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数日前有鬻状人马生尝有所贷( )
(2)弗与 ( )
(3)取谤书字校之 ( )
(4)果马生所作,罪之 (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和甫搜验富家无实迹,因询其曾有冤家否。
译文:
4.王安礼在判案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怎样的做事风格?
答:
1. 【答案】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
2.【答案】(l)曾经 (2)给予(给) (3)诽谤(毁谤)(4)判罪(惩处,处罚)
3.【答案】王安礼对富家进行了搜查,没有发现谋反的真凭实据,便问他们是否曾经有仇人。
4. 【答案】①严谨,不轻信,重视调查;②公正,重证据,处罚 严明。
【思路点拨】首先翻译句子,理解句子意思,这样就不难理解了,还可以寻找王安礼的所作所为,根据他的举动来概括他的做事风格。
琢 冰
【清】唐甄
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一日,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人无应者。乃问之曰:“子之技诚巧矣。子何不范金①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②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③,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
(选自《潜书》)
【注释】①范金:把金属浇在模子里。范:模子,用作动词。②宝:珍藏。③真:实际。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往 观 者 日 数 百 人 皆 叹 其 巧 惊 其 神。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被以衣裳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B.置之堂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子之技诚巧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D.子何不范金琢玉 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单横线句子的意思。
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
译文:
4.文中有人认为琢冰者这种技艺“心劳而无用”,你赞成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
1. 往观 者 日 数 百 人/ 皆 叹 其 巧/ 惊 其 神。
2. D(前一个“何”,意思是“为什么”;后一个“何”,意思是“多么”。)
3. 谁能给我三斗粟米,我就把我的技艺传授给他。
4.示例一: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这种技艺创造出来的冰雕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示例二: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花了很大的功夫雕出的作品,却不能保存久远,白白地浪费人力和物力。
满井游记(节选)
【明】袁宏道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廿二日天稍和 ⑵柔梢披风
⑶麦田浅鬣寸许 ⑷呷浪之鳞
2. 与“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的“于”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C.于是鸱得腐鼠(《庄子·惠子相梁》)D.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单横线句子的意思。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译文:
4.“此地适与余近”中的“近”字言浅而意深,请你细读原文,说说它的内涵。
答:
1.(1)略微(稍微)(2)开,分散 (3)上下(左右、光景)(4)代鱼(鱼)
2.C (例句和C选项中的“于”字都是“在”的意思)
3.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4.①指满井和“我”住处的空间距离相近;②指“我”对满井自然山水的喜爱和亲近;③指满井山水具有和“我”相近的性情品格,人和山水就像是一对情投意合的好朋友。
匿名谤书
宋王安礼,字和甫,尹京①时,有匿名文书告一富家有逆谋者。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和甫搜验富家无实迹,因询其曾有冤家否。答曰:“数日前有鬻状人②马生尝有所贷,弗与,颇积怨言。”和甫乃密以他事绾③马生至,对款,取谤书字校之,略无少异,因而讯鞫④其事。果马生所作,罪之。
(明·孙能传《益智编》)
【注释】①尹京:任开封府府尹。宋以开封为京都,故称尹京。②鬻状人:讼师,古代
专门替人写状子告状的人。鬻,卖。③绾:拘系。④鞫:审讯,审问。
1.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日前有鬻状人马生尝有所贷(曾经)
B.弗与(给予)
C.取谤书字校之(毁谤)
D.果马生所作,罪之(罪行)
3.王安礼在判案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怎样的做事风格?答:
1.【答案】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 (每断对一处得1分;超过两处则多断一处倒扣1分,扣完本小题分为止) 【考点直击】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思路点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是基础,也可借助句子的结构特征来帮助断句。
2.【答案】D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学生积累、理解文言字词的情况。 【思路点拨】D中的“罪”作动词用,可解释为“降罪”“处罚”。 【方法归类】课内学习时要加强积累,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
3.【答案】①严谨,不轻信,重视调查;②公正,重证据,处罚 严明。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渔人甚异之( ) (2)便要还家( ) (3)处处志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3.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
答:
1.(1)以......为异,认为......奇异 (2)通“邀”,邀请 (3)记,做记号
2.这个人一五一十详细地说出了他所知道的外面的情况,(他们)都(对外面百姓的生活)感叹、惋惜。
3.因为桃花源是人们理想中的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因为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
阅读下面两端文言文
【甲】晋魏郡亢阳①,农夫祷于龙洞,得雨,将祭谢之。孙登②见曰:“此病龙,雨安能苏禾稼乎?如弗信,请嗅之。”水果腥秽。龙时背生大痘,闻登言,变为一翁,求治,曰:“疾痊,当有报。”不数日果大雨见大石中裂开一井其水湛然。龙盖穿此井以报也。
【乙】汉时弘农③杨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鸮所搏,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宝见,愍之,取归置巾箱中,食以黄花。百余日,毛羽成,朝去,暮还。一夕三更,宝读书未卧,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使蓬莱,不慎为鸱鸮所搏。君仁爱见拯,实感盛德。”乃以白环四枚与宝曰:“令君子孙洁白④,位登三事⑤,当如此环。”(选自《搜神记》)
【注释】①亢阳:旱灾。②孙登:三国时著名隐士,传说与神人交往,有异能。③弘农:古郡名。④洁白:纯洁的美德。⑤三事:即三公,指极高的官位。
译文参考:【甲】晋朝时魏郡大旱,农民在龙洞中祈祷,求到了雨,将要去祭祀感谢那条龙。孙登看见了说:“这是有病之龙降下的雨,哪能使庄稼复苏呢?如果你们不相信,请闻闻这雨水。”大家一闻,雨水果然非常腥气肮脏。这条龙当时背上生了大毒疮,听见孙登的话后,就变成一个老头,求他为其治疗,说:“如果我的病痊愈了,一定有报答。”没过几天,果然下了大雨。人们还看见大石头中间裂开成一口井,井里的水十分清澈。那条龙大概是打了这口井来作为对孙登的报答吧。
【乙】杨宝是汉代弘农郡人,九岁时,杨宝在华阴山北边,看见一只黄雀被鸱枭击伤后坠落在树下,一群蚂蚁将受伤的黄雀围困起来。杨宝怜悯黄雀,就把它带回家,放置在一个小木箱里,每天用菊花来喂养它。过了一百多天,黄雀的伤养好了,羽毛也长全了,它每天早上飞出去,晚上又飞回来。有一天晚上,夜过三更,杨宝还在读书尚未睡觉。忽然,一个穿着黄衣服的少年来向杨宝再三拜礼,他对杨宝说:“我是西天王母娘娘的使者,奉命到蓬莱仙山出使,不小心被鸱枭击伤。承蒙您怜爱救助,非常感谢您的大恩大德。”说完,黄衣少年送给杨宝四枚白玉环,并说:“让您的子孙像这白玉一样品行高洁,位居三公。”
1.用“/”给甲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不数日果大雨见大石中裂开一井其水湛然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我西王母使者,使蓬莱,不慎为鸱鸮所搏。
3.上面两篇短文中的“龙”与“黄雀”,你更欣赏哪一个?为什么?
答:
1.【答案】不数日/果大雨/见大石中裂开一井/其水湛然。
2.【答案】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出使到蓬莱去,不小心被鸱鸮击伤。
3.【答案】示例一:我更欣赏龙,龙有爱心,虽身患重病,也为农夫降雨;龙讲诚信,求治时承诺“疾痊,当有报”,后个“果大雨”;龙知恩图报,为人着想,不仅降大雨解旱灾之燃眉之急,而且穿井让人们长久受益。
示例二:我更欣赏黄雀。黄雀知恩图报,虽事前并未许诺,事后却主动报恩;而且,用送玉环的方式来表达他的美好愿望;让杨宝的子孙像玉环一样洁白、高贵。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