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桃花源记》
【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满井游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忘路之远近 聂政之刺韩傀也
B.屋舍俨然 吴广以为然
C.于是冰皮始解 于是鴟得腐鼠
D.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为何若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一致的是( )
A.欲穷其林 泉而茗者
B.渔人甚异之。 作则飞沙走砾
C.复前行 红装而蹇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4.下列对两则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甲】通过渔人的所见飘荡、房舍、良田、美池以及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展示了桃花源生活的风貌,勾勒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雏形。
B.选文【乙】通过对山光水色、柳条麦田的描写,有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勾勒出了一幅满井春色图。
C.选文【乙】的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麦苗抽芽的神韵。
D.【甲】【乙】两文都属于游记,均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美丽和谐的景象,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追求淡泊生活的志趣。
1.C(之:的;无意义。然:…… 的样子;这样。为:被;是)于都“在”
2.D(都是借代)(A穷:形作动,走到……的尽头。 茗:名词作动词,煮茶喝。)(B异:形意动用法,以.....为异。 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C前:名作状语,向前 蹇:这里指驴,名词作动词,骑驴)
3.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整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纵横交错,互相通达,各家各户鸡鸣犬吠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4.D(桃花源记不是游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诫兄子严、敦书
马援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轻通侠客。援前在交趾①,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②,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③,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④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 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注释】 ①交趾:汉郡,相当于越南北部。②正法:正当的法制。③衿:佩带。缡:佩巾。施衿结缡:父母送女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挂好佩巾。④谨敕:谨慎。
1. 对文中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还书诫之曰 书:写信。
B.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汝曹:你们。
C.清浊无所失 清浊:此处指善恶之人。
D.郡将下车辄切齿 下车:刚到某地。
2.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而轻通侠客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所以复言者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陷为天下轻薄子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D.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马严、马敦是马援哥哥的两个儿子,他们都喜欢议论别人的事,爱与侠士结交。
B.马援也很喜爱和 看重季良,但他不希望侄子们学习季良,最主要的原因是季良不择友而交。
C.马严、马敦既没有学习伯高,也没能效仿季良,最终被天下人轻视。
D.从文章内容可以看出,马援本人也是一个谨言慎行,不好说人长短,非常注重自身品行修养的人。
1.D
2.B
3.C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宣,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店铺),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久而不闻其香”与“广起,夺而杀尉”中“而”字的用法相同。
B.“与善人居”和“居五日”中的“居”意思相同。
C.“鲍鱼之肆”代指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D.“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可译为:因此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须慎重地选择和他相处的人。
2.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近朱者赤,
。
3.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1 B
2.近墨者黑
3能辩证地分析这个观点,并能言之成理即可。
遂明国(传说中的国家名)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若枭(xiāo),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
(选自《太平御览》)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至于其国( )
②啄树则灿然火出( )
2.翻译句子。
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
3.故事中的圣人受“啄树则灿然火出”的启发,发现钻木取火。古今中外,依据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而发明创造的事例不胜枚举,请试举一例。
1。①这个 ②就
2.圣人感悟到了钻木生火的道理,于是就用小树枝钻木取火。
3.例:鲁班受锯齿状树叶划伤皮肤的启发,而发明锯;牛顿受苹果落地现象的启发,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加二斗水,相掺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两斗,曲一两,相掺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 “尔第不循我法耳。”其人曰: “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乎?”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酒家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仅怒怨相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学者,忘本求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注:①曲:酒母,酿酒所使用的发酵剂。②诮:责备。 ③第:只是。 ④并:连。
1.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犹水也(尚且)B.乃往诮酒家(去、到)
C.尔第不循我法耳(遵循、按照)D.及于不得酒(到、等到)
2.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 何异于是
B.是我忘记下米 何异于是
C.其人善忘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D.七日而尝之 吾尝求古仁人之心
3.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4.本文中隐含的一个成语是
1.A
2.C
3 社会上求学的人,忘记了主要的东西,追求次要的东西,因而求学不成功,与这有什么不同
4.舍本逐末。写成“本末倒置”也可。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①);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在括号里应填入的原文是:
①
②
2.这段文字的论证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请用“‖”在原文上划分层次。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联系上文来看,是指 ,它跟下文中提到的 前后呼应,反映了孟子关于 的主张。
4.这段文字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主要是采用 和 的论证方法。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这句的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使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得到生命的办法有什么不能用呢?
B.如果人们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C.如果使人喜爱的不可能超过生命,那么凡是据此得以生存的东西什么不可以用呢?
D.如果使得人们想得到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得到生命的办法,什么不能做呢?
1.略
2.第一层:"火至“舍生而取义者也”;第二层:到“所恶有丛于死者”;第三层最后一句。
3.。人固有的“善性” 本心 人性本善
4.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5.B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带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郭: 环:
委: 畔:
2.文章论证天时不如地利时,指出城小易攻的句子是 ,表明攻势之大的短语是 。(均用原文填空)
3.第三段开头的“故曰”二字在文章结构上起 作用。
4.文章中心论点侧重强调的是 。
5.翻译“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外城 围 放弃 背叛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
3.“过渡”、“承上启下”均可
4.地利不如人和
5.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学科王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3、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1、D
2、略
3、C
(三)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1、下面句中“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⑴此公欲来。指代( )
⑵老人肯相引之此。指代( )
⑶此殊不缺也。指代( )
2、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落:落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未果,寻病终 子果来
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
3、补出下面句子中的主语:
(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不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5、翻译下列句子:
⑴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⑵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1.⑴杨氏⑵大穴⑶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C
3、穴中人;杨氏
4、D
5、这个人想到这里来,你们能容纳他吗?您亲自把他引来,那他一定是很人才能的人了。
(三)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选自《孟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
⑴谓其人曰(谓: )
⑵今日病矣(病: )
⑶予助苗长矣(予: )
⑷其子趋而往视之(趋: )
2、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闵其苗之不长
B.、其子趋而往视之
C.、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D.、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
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⑵苗则槁矣。
4、写出几个含有“寡”字的四字成语(写的越多越好)。
5、本文从结构上可分为两层,试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另外从表达方式上看,第一层以 为主,第二层以 为主。
6、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1.⑴告诉,对……说⑵疲倦⑶我⑷快步走
2、A
3、⑴天下不想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很少。⑵禾苗却枯死了。
4、寡谦鲜耻、孤陋寡闻、薄情寡义 、寡不敌众等
5、“||”应标在“苗则寡矣”的后面;记叙,议论
6、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