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三峡》一文,完成下面题目。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略无阙处       ②夏水襄陵    

③不以疾也    ④属引凄异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B. 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起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

D. 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4)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峡,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要求:体现三峡特点,朗朗上口,20 字以内)

广告语:

(1)①“阙”通“缺”,空缺 ②漫上 ③快 ④延长

(2)①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②白色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A

(4)连绵三峡奇景,敞开四季温情,三峡欢迎你!

阅读古诗文,回答第(1)~(4)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④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③炳烛:点燃蜡烛。④昧行:在__中走路。昧:暗。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      ②恐已暮矣     

(2)翻译下列语句。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文: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译文:

(3)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

答:

(1)①到了……的时候 ②迟、晚

(2)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少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壮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

(3)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这样才能够不断进步。示例二: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月白如昼。沙①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面环水。余系船其下,尽却②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③;月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④。瑶台、广寒⑤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⑥。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选自张孝祥《观月记》,有删节)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B.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C.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D.①老马之智可用也

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②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译文:

(3)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是因为他相信     (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1)D 

(2)①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3)人才 根本原因是“不知马”;老马识途 要善于向动物、自然学习,掌握自然规律。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面题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填空。

①《曹刿论战》“小大之狱”一句中的“之”相当于“的”,《出师表》“悉以咨之”一句中的“之”是“代词,他们”的意思,文中“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中“之”的意思是:    。

②《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一句中的“道”是“学说、主张”的意思,《陈涉世家》“伐无道,诛暴秦”一句中的“道”是“道德、道义”的意思,文中“得道者多助”中“道”的意思是: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

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

(3)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分别举了①    和②    的例子,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最后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③    ,进一步阐发欲得“人和”,必先要④    。全文紧紧围绕“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1)①的 ②道德、道义

(2)①帮助(拥护)他的人少到了极点,父母兄弟(兄弟骨肉或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②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政治形势等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①攻城 ②守城 ③治国 ④得道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 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水尤清冽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③以其境过清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B. 乃记之而去 广起,夺而杀尉

C. 俶尔远逝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D. 心乐之 怅恨久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

(4)本文写作特色之一是情景交融,结合选文简析作者前后心情有何不同。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1)①凉 ②大约 ③凄清 (2)B

(3)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4)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作者产生与鱼同乐,融于自然的愉悦情感。久坐潭上,又感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也表达作者被贬后抑郁忧伤的心情。 不矛盾。作者是借游历山水寄托自己被贬谪的抑郁情怀,乍见小石潭的乐,是一种暂时的解脱。小石潭环境优美秀丽而遭人遗弃和冷落,加上小石潭凄清的环境,自然勾起作者对自己仕途坎坷的联想,悲伤苦闷之情和幽清的环境相契合,以致最后不得不离开。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桃 花 源 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②未果,寻病终 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3)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1)①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②不久 

(2)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②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

(3)①自然环境优美 ②社会安定和平 ③百姓生活和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飒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略无处   阙:   

引凄异 属:   

③水清冽 尤:   

佁然不动 佁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

(3)两段选文的第二段都写到了水,试比较其异同。

答:

(4)自古以来,三峡地区就是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写一则景点简介。

答:

(1)①通“缺” ②连接 ③格外 ④呆呆的样子

(2)①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②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意思对即可) 

(3)相同点:都从侧面写水。不同点:《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小石潭记》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意思对即可) 

(4)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答案不限于此,符合要求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

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必先其心志   

②入则无法家   

③仆   

④官大者,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然。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②可以免于患乎?

译文:

(4)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①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答:

②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答:

(1)①使……痛苦 ②通“弼”,辅佐 ③听说 ④讨厌,厌恶

(2)D

(3)①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②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

(4)①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意对即可)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注]①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亲戚畔   

所恶勿施尔也   

④兽之   

(2)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

句子:

译文:

(3)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4)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5)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

(1)①震慑 ②通“叛”,背叛 ③所厌恶的东西(事情) ④跑

(2)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3)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5)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金,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选自柳宗元《哀溺文》)

  [注]①永:永州,相当于今湖南省零陵、东安和广西全州一带。②氓:老百姓。③绝:横渡。④中济:渡到河水中间。⑤不能寻常:游不了多远。⑥货:财货,这里指钱。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③吾千金   

④何不   

(2)下列句中加点的“益”字与“有顷益怠”中的“益”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 香远清 B. 至于斟酌损

C. 慕圣贤之道 D. 有所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句子。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文:

②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译文:

(4)你觉得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

(1)①通“避”,躲避 ②假如,假使 ③作动词用,腰中缠着 ④丢弃

(2)A C 

(3)①我需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②你(平日)最擅长游泳,今天为什么落在后面了呢?

(4)示例:人要学会取舍。否则就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