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渔人甚异之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3)老人引杨氏入山( )(4)迫暮,与老人同出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忘路之远近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B.、以耕以蚕 以塞忠谏之路也
C.、杨氏谢而从之 水落而石出者D.、不可取食于人也 生于忧患
3、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4、阅读理解。
(1)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 为线索,甲文段按 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段是通过 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的。
(2)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你相信两文段所写生活的真实性吗?为什么?
题库:教案备课库
类型:简答题
时间:2020-12-31 00:29:13
免费下载:《2013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文言文比较阅读》Word试卷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渔人甚异之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3)老人引杨氏入山( )(4)迫暮,与老人同出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忘路之远近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B.、以耕以蚕 以塞忠谏之路也
C.、杨氏谢而从之 水落而石出者D.、不可取食于人也 生于忧患
3、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4、阅读理解。
(1)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 为线索,甲文段按 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段是通过 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的。
(2)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你相信两文段所写生活的真实性吗?为什么?
本题关键词:忽略行为,花之元牌花粉片,护岸林,行为无效,黄花夹竹桃,人行道路面,其他禁止行为,母树林,黄花夹竹桃叶,复方氯丙那林鱼腥草素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