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借指老人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无助的境地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全,部
D.余人各复延到其家 延:引领
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
江中有小孤山,嶷然独立,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欧阳修《归田录》)
1. A
2. D
3.(1)(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2)(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4.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阅读
(一)阅读【甲】【乙】文言文选段,完成7-11题。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节选自周密《观潮》)
7.请用“/”标示下面语句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至于夏水襄陵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或王命急宣( ) (2)虽乘奔御风( )
(3)既而渐近( ) (4)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9.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 往来而不绝者
B.其间千二百里 又何间焉
C.方其远出海门 今齐地方千里
D.素湍绿潭 吴广素爱人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________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____
[a556fbb98bfc2477.jpg]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行道之人弗受( )⑵妻妾之奉( ) ⑶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箪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B.万钟于我何加焉。 既加冠。
C.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吾妻之美我者。
D.是亦不可以已乎。 死而后已。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作者在文中批评和嘲讽了哪类人呢?
1.⑴不⑵侍奉⑶“得”通“德”,感激
2.D
3.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4.作者在文中批评和嘲讽了“万种则不辨礼仪而受之的人”
(三)推敲
《刘公嘉话》云:(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韩立马良久 ( ) ②岛初赴举京师( )
③遂于驴上吟哦( ) ④遂并辔而归 ( )
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3.这则故事给我们平时的写作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1.①很 ②参加科举考试 ③在 ④连词,表修饰
2.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锤炼这两个字,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
3.示例:①对待写作必须具有严谨的精神 ②文章不厌百回改 ③需要向他人学习借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与“花之隐逸者”中的“之”用法和意义不同,前者主谓间的助词,可不译,后者结构助词,译为“的”。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中的“蔓”和“枝”属于名词活用为形容词。
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翻译为“我爱好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其中“莲之爱”为宾语前置句。
D.朗读是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朗读节奏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了莲花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
B.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寄寓了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
C.作者赞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提倡洁身自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体现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D.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音节和谐。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C
2.B
阅读下面古诗文
金山寺(并序)
[宋]梅尧臣
昔尝闻谢紫微①言金山之胜,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环以台殿,高下随势,向使善工摹画,不能尽其美。初恨未游,赴官吴兴,船次瓜洲,值海汐冬落,孤港未通,独行江际,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因借小舟以往,乃陟②回阁,上上方③,历绝顶以问山阿④,危亭曲轩,穷极山水之趣。一草一木,虽未萼⑤发,而或青或凋,皆森植可爱。东小峰谓之鹘⑥山,有海鹘雄雌栖其上,每岁生雏,羽翮⑦既成,与之纵飞,迷而后返,有年矣。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其亦不取近山之物以为食,可义也夫。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偶然而来,不得仿佛,敢与前贤名迹耶。
吴客独来后,楚桡⑧归夕曛。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
(选自《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注释]①谢紫微:谢绛,作者妻兄。②陟:登,上。③上方:佛寺。④山阿(ē):山岳。⑤萼(è):花萼。⑥鹘(hú):一种凶猛的鸟。⑦羽翮(hé):羽毛。⑧桡(ráo):船桨。
1.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昔尝闻/谢紫微言金山之胜
B.向使/善工摹画
C.穷极/山水之趣
D.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
(2)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
3.《金山寺》诗中,“吴客”指的是 ;诗句“山形无地接”与诗文中“ ”
句的内容相呼应。
4.你认为诗句“巢鹘宁窥物”写得好吗?请结合诗文作简要分析。
1. D
2.(1)才看见之前听说的金山,与谢公所说的没有不同。
(2)傍晚回船,寺僧向我要诗,勉强写了几句来应付他的请求。
3作者(梅尧臣) 峰壑攒水上(
4示例:此句写得好。写巢鹘不取近山之物,赞扬了它的“义”。以物喻人,肯定了士人不贪外物,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文言文阅读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
【乙】
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②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④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丰乐亭记》)
【注】①[此]指滁州。 ②[掇]拾取,采取。 ③[上]皇上。
④[刺史]代称知州。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不顺)
B.夫不能以游堕事 (堕:坏,耽误)
C.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思)
D.乐其地僻而事简 (乐:喜欢)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掇幽芳而荫乔木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由近及远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引人入胜的山水画面。
B.滁人生太平之世,享山川风俗之美,安丰年之乐,这是“丰乐亭”得名的缘由。
C.甲乙两篇游记散文,均采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D.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体现了作者“与民共乐”的高尚情怀。
1C
2B
3A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才一举头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①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D.①次早得陶石篑帖子 ②二者不可得兼
2.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
4.《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
1. D(得到 A.①消失②绝妙的,到极点的 B. ①抬起②发动 C. ①来得及②和)
2. B(写湖心亭上与金陵人同饮,主要表达幸逢知己之乐。)
3.(1)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小修过去住的僧房。
4. 《湖心亭看雪》主要采用白描手法;《西湖》主要采用细描兼抒情。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是马也(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④策之不以其道( )
2.翻译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为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①有时 ②这 ③等同、一样、相等 ④用鞭子打(鞭打)
2.①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去喂养它。
②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啊!(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得千里马啊!)
3.作者愤世嫉俗,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制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阅读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A.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B.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C.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D.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是: ②客: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
(4)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答:
(1)C
(2)①这 ②客居
(3)我痛饮(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4)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