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田
【明】刘基
楚王好安陵君,安陵君用事,景睢邀江乙,使言于安陵君曰:“楚国多贫民,请以云梦之田贷之耕以食,无使失所。”安陵君言于王而许之。他日,见景子,问其入之数。景子曰:“无之。”安陵君愕曰:“吾以子为利于王而言焉,乃以与人而为恩乎?”景睢失色而退,语其人曰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21教育网
(选自《郁离子》)
【注释】①用事,旧指当权。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语 其 人 曰 国 危 矣 志 利 而 忘 民 危 之 道 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纪教育网
(l)楚王好安陵君() (2)请以云梦之田贷之耕以食()
(3)安陵君言于王而许之() (4)景睢失色而退()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吾以子为利于王而言焉,乃以与人而为恩乎?21世纪教育网
4.本文所倡导的为政之道,与下列哪篇课文的主题最接近?()
A.《唐雎不辱使命》B.《曹刿论战》
C.《大道之行也》D.《醉翁亭记》
1语其人曰/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
2(1)喜欢,偏爱,宠信;(2)借,借出;(3)答应,允许;(4)脸色。
3我以为你是为楚王谋利才说了这件事,你竟然把田送给百姓以达到施恩的目的吗?
4B
云阳洞北小刚记
赵垣
①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得小港。港之上芳树丛生,凉樾低荫。沿港而西,竹篱映水,古屋参差。时疏雨乍过,新笋解箨①,蔷薇盛开,人语不传。惟闻山鸟唤晴,草蛙鸣动而已。
②村之侧有山,山有石峰如覆钟。垒石其上,若棋居然,俗名棋盘山。其峰盖庆忌塔②,之址也。
③峰之阳不散步,下视悬崖百尺,石壁绕池,壁如玦,池如镜,如奁③初启然。遂徇崖而下,临水坐。坐甫定,忽有声自壁内出,各肖其人之声。同游人相顾错愕。始知陆士云所记小语小隐,疾语疾应,哗然呼啸,答响满野,惊疑景况,语极真也。随山东折,即港之阳。土阜隆然起者为金祝④墓。其庙在港南小流水桥上。
④呜呼,昔年血战之地,今日徒见山高水深,惟留此丛祠,报赛⑤奔走。野老村童,其亦知勤事⑥之酬耶?太息而返。
(选自《晚清文选》,有删改)
【注】①解箨(tuò):脱壳。②庆忌塔:塔名。③奁(lián):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④金祝:宋朝抗金英雄金胜、祝威的合称。金兵攻打杭州时,两人串军民拼死抵抗,因寡不敌众,英勇就义。⑤报赛:祭祀。⑥勤事:尽职。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其 亦 知 勤 事 之 酬 耶
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 ( )
(2)临水坐 ( )
(3)即港之阳 ( )
(4)太息而返 ( )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其峰盖庆忌塔,之址也。[来源:学科网]
4.文章第③段分别从 、 角度写出了小港景色 、 的特点。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说说这段文字与上文最后一段文字各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1.其/亦知/勤事之酬耶
2.(1)向北 (2)靠近 (3)水的北面 (4)叹气
3.这山峰大概是庆忌塔的旧址。
4.视角 听觉 高峻 空旷
5.《小石潭记》中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被贬后凄凉抑郁的心情;本文表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抒发了物是人非,壮志难酬的感慨。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①破邵②,不犯道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③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作者:元结④)
[注] ①②永、邵:地名,指永州和邵州。③诸使:指主持国家税政的人。④元结:唐朝诗人,曾任道州刺史。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几尽而去。
②岂力能制敌与?
2.从本文看,作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的目的是什么?这与你学过的哪一篇文言文用意是相同的?
1.①几乎抢光才离开。②难道(道州)的力量能够战胜敌人吗?
2.希望官吏能减轻百姓赋税。《捕蛇者说》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
自昔词人琢磨之苦,至有一字穷岁月,十年成一赋者。白乐天诗词,疑皆冲口而成,及
见今人所藏遗稿,涂窜甚多。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
以示人。
蘧①尝于文忠公诸孙望之处,得东坡先生数诗稿,其和欧叔弼诗云:“渊明为小邑。”继圈去“为”字,改作“求”字,又连涂“小邑”二字,作“县令”字,凡三改乃成今句。至“胡椒铢两多,安用八百斛”,初云“胡椒亦安用,乃贮八百斛”,若如初语,未免后人疵议。又知虽大手笔,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于屡改也。 (选自《春渚纪闻》)
【注】①即本文的作者何蘧。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至有一字穷岁月 ( ) ②及见今人所藏遗稿( )
③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 ) ④得东坡完生数诗稿(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蘧尝于文忠公诸孙望之处
A.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C.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D.何有于我哉(《<论语>》)
2.请根据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疑皆冲口而成(标在动宾之间)
(2)渊明为小邑(标在主谓之间)
3.翻译下列句子。
(1)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
译文:
(2)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译文:
4.请你根据选文主要内容为其编写一个文言标题: 。
1(1)①穷尽,用尽。②到,等到。③已经。④数篇,几篇。
(2) C
2、(1)疑/皆冲口而成 (2)渊明/为小邑
3、( 1)(欧阳修)改正得极好后,方才拿出来给人看。(2)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情雅致的人罢了
4、示例:作文不惮屡改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山峦为晴雪所洗 为: ②红装而蹇者 蹇:
③始知郊田之外 始: ④夫不能以游堕事 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②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3.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①被 ②名词作动词,骑驴 ③才 ④因为
2.①光亮的样子,好像刚打开镜匣,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②我游山玩水将从这个地方开始,又怎能没有记录的文章呢!
3.记叙了作者游历满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意近即可)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③,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④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⑤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资]盘缠。②[审]详细。③[稽]探究、考察。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科_网Z_X_X_K]
(1)或遇其叱咄 ( ) (2)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 )
(3)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4)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
2.划线词语意思或相同的一项是( )
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 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 夫以孔子之圣,D.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
3.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1. (1) 有时摇 (2) 地方、区域等
2. B
3. (1) 所以我虽然愚笨,( 但) 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K](2) 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 或一天天地) 进步,那就会每天 ( 或一天天地) 退步。
4. 共同之处:淤要勤勉好学,于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 ( 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
小石潭记
柳宗元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 心乐之 ⑵其岸势犬牙差互
⑶ 以其境过清 ⑷ 乃记之而去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⑵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第2段写游鱼和潭水。描写游鱼,除了正面描写,还采用了 的手法,写出了游鱼的自由快乐,表现了作者快乐的心情。描写潭水,抓住了潭水的 特点。
4.作者游览小石潭过程中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原因。
1.⑴乐:以……为乐(感到快乐) ⑵犬牙:像犬牙那样 ⑶清:凄清(清冷) ⑷去:离开
2.⑴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⑵(这样的环境)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3.定点特写或动静结合;清澈。
4.心情变化:由游览之初的“乐”到离去之时的“忧”或“悲”。变化原因:当时的柳宗元遭到贬谪,心情是悲苦的。游览山水本是为了排遣心中抑郁之情,但这种山水之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
阅读《范式守信》
范式守信
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①,与汝南②张劭(shào)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③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④尊亲。”乃共克⑤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⑥母,请设馔⑦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⑧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后汉书》 有删改)
注释: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告:告假。④过:拜访。⑤克:约定。⑥白:告诉。⑦馔(zhuàn):饭食。⑧升堂:登上大厅。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
式谓元伯曰: 至其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3.在张劭眼中,范式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文给你怎样的做人启示。
1.谓:对……说;告诉 至:到
2.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他。
3.巨卿信士,必不违约。
4.示例:重诺言,守信用,是做人的美德。学习中,答应帮组同学讲解难题,无论自己的时间多么紧张,一定要说到做到,守信用,才能赢得同学的信任。
A.文段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銍、酆、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B.文段
道光二十一年,英人将扰佛山镇,取道泥城,经萧岗三元里。里民愤起,号召各乡义勇,枪械云集,四面邀截。英兵窘迫不能出,死者二百余人,毙其梁帅伯麦。英酋义律亟驰援,复被重围。时,奋臂而起者百有三乡,不械而集,众人数万人。是役也,英人为之丧胆。
初九、初十日,逆夷往三元里及萧岗各乡,复行扰害,乡民共愤,鸣锣聚众,毙逆夷六、七人,余逆脱回。因率众而下,约数百人。乡民复鸣锣会集各乡数千人与夷决战,未刻迅雷甚雨,乡民佯败,引入黄婆洞磨刀坑。又毙逆夷百余,内有一人乃西洋兵头,全身盔甲,刀砍不入,手持宝刀,装嵌宝石,映日不可逼视,亦被杀死。余夷脱逃者,或被坑水冲淹,或为失路饥毙,无一漏网,各处乡民来攻逆夷者尚源源不绝,而英夷亦从此胆寒潜踪矣。
(选编自《广东军务记》)
【注释】 ① 梁帅:大头子,带兵的高级军官。
② 逆夷:指英国侵略军。
③ 未刻:下午一时到三时
1. 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A.并杀两尉( 并且 ) B.比至陈( 比较 )
C.枪械云集 ( 聚拢 ) D.是役也( 这 )
2. 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陈胜佐之( 代词,代押送的军官 ) B.祭以尉首( 介词,用 )
C.夺而杀尉( 表顺接 ) D.毙其梁帅伯麦( 代词,清军 )
3. 选出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A.召令徒属(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宁愿是天生的贵种吧)
C.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死去的人本来就有十分之六七。)
D.为坛而盟(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
4. 写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A.英酋义律亟驰援,复被围困(英国头领义律赶紧逃跑,又被当地人层层围起来)
B.奋臂而起者百有三乡(当时互相呼应参加战斗的有三个乡共一百人)
C.或为坑水冲淹,或因失路饥毙(有的被坑水冲走淹死,有的因迷路而饿死)
D.柄镶宝石,映日不可逼视(刀柄上镶有宝石,对着太阳不能逼真地看)
5.选出下列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是利用老百姓都拥护扶苏、项燕,于是就联合扶苏,项燕一并起义,依从老百姓的愿望。
B.A.文段叙述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三个步骤: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
C.“奋臂而起者百有三乡,不械而集,众至数万人。”描写了佛山人民团结一致共抗外敌的场景。
D.“乡民佯败,引入黄婆洞磨刀坑,又毙逆夷百余”,说明了三元里人民有勇有谋。
1.D
2.A
3.B
4.C
5.A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①之之谓义,由是而之②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③为仁孑孑④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节选自韩愈《原道》)
【注释】①宜:合宜,恰切。《礼记·中庸》:“义者,宜也。”②之:往。③煦煦:和蔼可亲的样子。这里指小恩小惠。④孑孑(jié):谨小慎微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博爱之谓仁 (2)老子之小仁义
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彼 以 煦 煦 为 仁 孑 孑 为 义 其 小 之 也 则 宜。
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4.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与自己所说的“道德”含义是否一致,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1.参考答案:(1)谓:叫作,称作。(2)小: 认为……小,轻视。
2.参考答案:彼 以 煦 煦 为 仁/ 孑 孑 为 义 /其 小 之 也 则 宜。
3.参考答案:(好比)坐在井里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其实天并不小。
4.参考答案:不一致。理由是: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义而言,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而自己所说的“道德” 是包括仁义,是天下人所共同承认的道德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