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
【甲】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 亦灵怪矣哉!(《核舟记》)
【乙】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 一人、一桌、—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丙】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小
石潭记》)
1.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基础知识积累表。
文学常识 | 词语解释 | 句子翻译 |
《小石潭记》作者( ) | 群响毕绝 绝:________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译句: |
2下列对以上作品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甲段改为“为人五,窗八,篛,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表达效果更好。
B.乙段“撤屏视之, 一人、一桌、—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而已”二字可以删去。
C.丙段交代了和作者一同游小石潭的还有哪些人,这是古人写游记作品常用的一种格式。
D.三个选段都以“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来赞颂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成就。
1.(1)柳宗元(2)停止
(3)可是计算一下那核舟的长度,还不满一寸。
2. C
【甲】①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②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③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④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⑤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乙】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的《卖油翁》)
1.解释加点字
(1)妇抚儿乳 抚: (2)中间力 间: (3)但微颔之 颔: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厅事之东北角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B.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其真无马邪
C.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野芳发而幽香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口技》中反复使用数词“一”和“百”,道具之少与声音之多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地写出了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B.《口技》中对犬吠,妇人欠伸,夫呓语,儿啼,夫醒,大儿醒且絮絮不止一系列细节的描写,使听众如临其境。
C.《卖油翁》中陈尧咨射箭技艺“当世无双”,卖油翁看他射箭却是“睨之”“微颔之”,是因为卖油翁精通射箭。
D.两文都写人的高超技艺,前篇用正面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口技之妙;后篇寥寥数语就写出了倒油技术的娴熟。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5.结合【甲】【乙】任一篇文章内容,并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的感受或启发。
1(1)抚摸、安慰(2)夹杂(3)点头赞许
2D
3C
4(1) 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2) 康肃公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武艺!“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
5略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是时残阳接月,晚霞四起,朱光下射,水地霞天。始犹红洲边,已而潭左方红,已而红在莲叶下起,已而尽潭皆頳①。明霞作底,五色忽复杂之。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乃回篙泊新亭柳下,看月浮波际,金光数十道,如七夕电影②,柳丝垂垂拜月。无论明宵,诸君试思前番风雨乎③?相与上阁,周望不去。适有灯起荟蔚中④,殊可爱。或曰:“此渔灯也。” (明· 谭元春(《三游乌龙潭记》节选)
【注】①頳(chēng):红色。②电影:雷电之光影。七夕电影:指作者二游乌龙潭遇雷雨时情形。③前番风雨:指二游乌龙潭事。④荟蔚:茂密的草丛树林。
1.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B. 念/无与为乐者
C.乃回篙/泊新亭柳下D.适有/灯起荟蔚中
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1)相与上阁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五色忽复杂之 (4)或曰:“此渔灯也。”
A. (1)互相 (2) 于是 (3)繁复 (4)或者
B. (1)互相 (2) 最终 (3)繁复 (4)有的人
C. (1)一起 (2) 最终 (3)再一次 (4)或者
D. (1)一起 (2) 于是 (3)再一次 (4)有的人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
4. 两篇文章都描写了月亮,甲文巧用比喻,将月光比作积水,营造了一个 的美妙境界,衬托出作者 的心境;乙文也运用了比喻,将月光比作“ ”写出了月下柳丝披拂的迷人景象,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1. A 庭下/如积水空明
2. D
3. 1)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如此清闲的人罢了。(“但”、“闲人”“如”“耳”应译出)
(2)(等我)走下山岗,寻找(到) 筏子,(才发现)月亮(照耀了半个潭水),(似乎)已等我多时了
4.空明澄澈(澄明凉净、幽静清爽、清幽静谧均可);闲适;电影,热爱自然、赞美自然(陶醉其中)
阅读《三峡》选段,结合【材料五】回答第(1)—(2)题。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翻译下面的句子。
A.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B.水由地中行,横决之患,庶可免乎。
(2)依据【材料五】和《三峡》选段,判断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材料五】画线句中的“河水成绿”中的“绿”是指河中被污染的浊水的绿色。。
B.《三峡》选段中的“绝巘多生怪柏”是指极深的山谷中大多生长着奇异的松柏。
C.《三峡》选段画线句多用四字短语,写出了三峡景美,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D.【材料五】中画线句多用四字短语,揭示了河水惨状,暗含着作者的痛惜之意。
2.南京拟将秦淮河列为中国遗产保护项目。请从【材料一】至【材料四】中总结出秦淮河可作为中国遗产保护项目的几个亮点
1(1)A.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按照互文手法译为“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亦可。)
B.(如果)秦淮河水从河道中流淌,(那么)河水横溢决堤的水灾(水患),就有希望可以免除了吧。
(2)B
2(1)秦淮河有悠久的历史。(2)秦淮河有美丽的传说。(3)秦淮河对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过重要作用。(4)秦淮河两岸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5)秦淮河上的桥别具一格,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①之工,山岚设色②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①湖光染翠:湖水染得像翡翠一般碧绿 ②设色:用颜色描绘 ③夕舂(chōnɡ):夕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字
⑴念无与为乐者 ⑵相与步于中庭
⑶止午、未、申三时 ⑷月景尤不可言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相与步于中庭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B.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山岚设色之妙
C.皆在朝日始出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D.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安可为俗士道哉?
4.请写出乙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5.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1⑴考虑,想到 ⑵共同,一起 ⑶仅仅,只是 ⑷尤:尤其,特别。
2 D
3. ⑴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⑵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
4.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5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__。
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而箝②其喙③。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鹬(yù):一种水鸟。②箝(qián):夹住。③喙(huì):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赵且伐燕( ) (2)以敝大众 ( )
2.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
1(1)将要(2)使……劳苦(贫困)(将“劳苦”答为“困苦”“疲敝”之类都可,但整个解释要体现出使动用法)
2(1)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2)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
2.文中的“良多趣味”指什么?
答:指文中“ , , ”这三句。
3.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答:是 描写,进一步突出三峡 的特点,同时 。
1 这其中的距离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2“良多趣味”指“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 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婉)的气氛
【甲】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炉峰月①(张岱)
丁卯四月,余读书天瓦庵,午后同二三友人登绝顶,看落照。一友曰:“少需之,俟②月出去。胜期难再得,纵遇虎,亦命也。有虎亦有道③,夜则下山觅豚犬食耳,渠④上山亦看月耶?”语亦有理,四人踞坐金简石上,是日,月正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行未数武,半山嘄⑤呼,乃余苍头⑥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靿刀⑦、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余接声应,奔而上,扶掖下之。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数十把,大盗百余人,过张公岭,不知出何地?”吾辈匿笑不之语。
〖注释〗①炉峰:又名香炉峰,浙江会稽山最高峰,山势较为险峻。②俟:等待。③有道:这里指有常规。④渠:它。此处指虎。⑤嘄(jiào):通“叫”。⑥苍头:奴仆。⑦火燎:火炬。靿(yào)刀:插在靴筒里的短刀。
1.用“/”为乙文的画线句标出两处停顿。
日 没 月 出 山 中 草 木 都 发 光 怪 悄 然 生 恐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惟长堤一痕( )
(3)午后同二三友人登绝顶( ) (4)缘山叫喊耳(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
4.甲乙两段都写了张岱夜游赏景的经历,而两次游历的心境截然不同,甲文游历湖心亭,心境是 ① 的;而乙文游历炉峰,心里却是紧张刺激的,一是因为 ② ,二是因为 ③ 。
1.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
2. (1)断绝/没有/消失 (2)只/仅 (3)最高峰 (4)沿着/顺着
3. (1)(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月色亮白,映得路也很清楚,我们一起拄着拐杖下山
4.①闲适/轻松/清闲 ②山上有虎 ③山势险峻/下山艰难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 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 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释】 辨才、参寥:两位僧人,秦观的朋友。会稽、龙井:地名。普宁、寿圣院 :寺名。篮舆:竹轿。比:等到。霁:雨后放晴。 雷峰、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谒:yè 拜访
1、 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每句划一处)
其岸势犬牙差互 谒辨才于朝音堂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
(1) 凄神寒骨( ) (2)不可久居( )
(3) 东还会稽( ) (4) 濯足于惠因涧( )
3、下列各组句中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数毫发 | B. 潭西南而望 酌泉据石而饮之 |
C. 乃记之而去 明日乃还 | D. 以其境过清 以书邀余入山 |
4、 翻译文句
(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殆非人间之境。
5、 这两篇游记散文,作者都对景物作了细致观察与描绘,所创造的气氛有何共同之处?借以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析。 (6分)
1略
2、(1)使??凄凉(2)留,停留(3)向东(4)洗、洗涤
3、C
4(1)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2)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
5、幽静、清幽、静谧等。柳宗元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透露出作者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秦观创造的惬意境界可看出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又透漏出内心的欢愉。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③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④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⑤而抄录。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⑥。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④[闾里]乡里。⑤[因]趁机。⑥[务]致力,从事。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引喻失义 舍生而取义 B.临崩寄臣以大事 翼然临于泉上
C.箬篷覆之 醉翁之意不在酒 D.卒获有所闻 卒赖其力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援疑质理 援:
(2)或因而抄录 或: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翻译:
(2)惟读书是务。 翻译:
4.【甲】【乙】两段选文的主人公幼时读书的经历十分相似:因家贫,“余”和“欧阳公”都曾①、②。乙文中的“欧阳公”虽然不曾百里求师,但 ③为他后来学有所成奠定了基础。“余”和“欧阳公”相近的结局说明了④道理。(用古诗文概括)
1. D
2.(1)提出 (2)有时
3.(1)拿着经书向乡里的前辈问难请教。 (2)只是致力于读书。
4.①借书 ②抄书 ③母亲的启蒙教育
④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或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