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民族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甲文: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文:欧阳修谪滁州,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①以来金石②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乎?”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④吾之乐尔。”

   (节选自《诗人玉屑》)

【注释】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②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③逃名:逃避名声,不求名声。④志:记述。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名之者谁 名: (2)欧阳修谪滁州 谪:

(3)树林阴翳 翳: (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

2、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第1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第2 段描写了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和太守的山水之乐

C.第3 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是为了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D.“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后政治上不得意,思想极度消沉的表现。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

4、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分别写出欧阳修自号“醉翁”和“六一居士”的原因。

5、甲乙两文都说到欧阳修的“乐”,二者有区别吗?请联系文章内容来分别说说。

【答案】

1、名:命名     谪:降职,远调     翳:遮蔽       乐:以……为乐   

2、 D

3、 (1)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高踞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

   (2)我本来就知道名声不可能逃避,然而(但)也知道名声不必要逃避。

4 、醉翁:饮少辄醉,故自号曰醉翁也。 六一居士:我家有一万卷藏书、一千卷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个老翁”。(意对即可)

5、甲文:欧阳修以民为乐(或山水之乐)。   乙文:欧阳修在琴棋书画中自得其乐。

(2016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乌兰镇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模拟)文言文阅读。

【甲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文】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①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③?”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④

(节选自《晋书·王欢传》)

【注释】①耽(dān):沉溺,入迷。②怡(yí):快乐,愉快。③朱买臣:汉朝人,字翁子,会稽吴人,家里贫穷,妻离他而去。后来他成为稽郡太守,他的妻要和好,遭拒。④通儒:指博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斯是陋室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其妻患之 ④欢笑而谓之曰

(2)将【甲文】、【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甲文】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通过为陋室作铭,表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

2、【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答案】

1(1)斯:这    劳:使……劳累     患:感到忧心    之:他(王欢)

(2)【答案】A: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B:当时知道这件事的人都讥笑他

(3)【答案】、托物言志

2甲文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乙文王欢甘守贫困,专心治学,终有所成。

(2016届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许河镇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调研)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段。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

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选自梅尧臣

昔尝闻谢紫微①言金山之胜,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环以台殿,高下随势,向使善工摹画,不能尽其美。初恨未游,赴官吴兴,船次瓜洲,值海汐冬落,孤港未通,独行江际,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因借小舟以往,乃陟②回阁,上上方③,历绝顶以问山阿④,危亭曲轩,穷极山水之趣。一草一木,虽未萼⑤发,而或青或凋,皆森植可爱。东小峰谓之鹘⑥山,有海鹘雄雌栖其上,每岁生雏,羽翮⑦既成,与之纵飞,迷而后返,有年矣。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其亦不取近山之物以为食,可义也夫。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偶然而来,不得仿佛,敢与前贤名迹耶。

吴客独来后,楚桡⑧归夕曛。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

[注释]①谢紫微:谢绛,作者妻兄。②上方:佛寺。③山阿(ē):山岳。④萼(è):花萼。⑤鹘(hú):一种凶猛的鸟。⑥羽翮(hé):羽毛。⑦桡(ráo):船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昔尝闻谢紫微言金山之胜( )

(2)薄暮返舟,寺僧乞诗 ( )(3)穷极山水之趣 ( ) (4)乃陟回阁( )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昔尝闻谢紫微言金山之胜

B.悍吏之来吾乡

C.穷极山水之趣

D.其亦不取近山之物以为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

译文: 。

(2)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

译文: 。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

4、你认为诗句“巢鹘宁窥物”写得好吗?请结合诗文作简要分析。

【答案】

1、 曾经      迫近    穷尽      登,上。

2、B

3、((1)才看见之前听说的金山,与谢公所说的没有不同。  

        (2)傍晚回船,寺僧向我要诗,勉强写了几句来应付他的请求。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4、示例:此句写得好。写巢鹘不取近山之物,赞扬了它的“义”。以物喻人,肯定了士人不贪外物,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宋)太祖时,以李汉超为关南巡检,使捍北虏,与兵三千而已。然其齐州赋税最多,乃以为齐州防御使,悉与一州之赋,俾之养士。而汉超武人,所为多不法,久之,关南百姓诣阙,讼汉超贷民钱不还,及掠其女以为妾。太祖召百姓入见便殿,赐以酒食,慰劳之,徐问曰:“自汉超在关南,契丹入寇者几?”百姓曰:“无也。”太祖曰:“往时契丹入寇,边将不能御,河北之民岁遭劫虏,汝于此时能保全其资财妇女乎?今汉超所取,孰与契丹之多?”又问讼女者曰:“汝家几女,所嫁何人?”百姓具以对。太祖曰:“然则所嫁皆村夫

也。若汉超者,吾之贵臣也,以爱汝女则取之,得之必不使失所。与其嫁村夫,孰若处汉超家富贵?”于是百姓皆感悦而去。太祖使人语汉超曰:“汝须钱,何不告我而取于民乎?”乃赐以银数百两,曰:“汝自还之,使其感汝也。”汉超感泣,誓以死报。

(选自宋朝欧阳修《归田录》)

【注释】①俾:使。②阙:宫殿。③讼:控告。④取:同“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与一州之赋( ) (2)问曰( )

(3)皆感悦而( ) (4)使人汉超(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今汉超所取,孰与契丹之多?

②若汉超者,吾之贵臣也,以爱汝女则取之,得之必不使失所。

3.李汉超身为边将,虽有抵御契丹,保全百姓资财妇女之,但也有“贷民钱不还”和“ ”之

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李汉超“感泣”,发誓以死报效宋太祖的原因。

1.(1)全,都;(2)慢慢(地);(3)离开;(4)告诉

2.①如今李汉超在你们身上夺取的,和契丹比起来哪个多?

  ②像李汉超这样的(人),(正)是我的宝贵的臣子,(他)是因为爱你的女儿才娶了她,娶了之后一定不会让她流离失所

3.掠其女以为妾

4.①宋太祖没有对他的不法行为进行惩处(学生答题中若有“宽恕”“宽容”“网开一面”等意思,此点就得分);②不仅说服民众,帮他平息民愤(怨);③还暗中赐给他钱财,让他还给百姓,使百姓感激。

【甲】徙木立信

《史记》

  令既具,未布,(商鞅)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注释】①令:新的法令。具:准备好。②已乃:于是,随即。③欺:骗。

【乙】毁信破魏

《刘子》

  秦孝公使商鞅攻魏,魏遣公子昂逆而拒之。鞅谓昂曰:“昔鞅与公子善,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愿一饮宴,以休二师。”公子许焉,遂与之会。鞅伏甲虏公子,击破魏军。及惠王即位,疑其行诈,遂车裂于市。夫商鞅,秦之柱臣。名重于海内,贪诈伪之小功,弃诚信之大义,一为不信,终身见尤,卒至屠灭,为天下所笑也。呜呼,无信之弊,一至于此,岂不重乎?

  【注释】①逆:迎。②善:交友、友善。③尤:过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令具,未布( ) ②公子焉( ) ③天下所笑也( )11.用2/线划出下面句子正确的停顿(限两处)。

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民怪之,莫敢徙。

(2)呜呼,无信之弊,一至于此,岂不重乎?

4.阅读两文,起初商鞅采用什么方法来取信于民,后来又为什么被“车裂于市”?由此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1.(1)①已经 ②答应  ③被

2.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3.(1)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

(2)唉,不守信用的弊端到了此种地步,难道不重要吗?

4. 甲文中的商鞅采用立木的方法来取信于民,乙文中的商鞅言而不信,用设宴的方法俘虏对手公子昂,击破魏军,由此败坏了名声,而被“车裂于市”。 做人要讲信用,不讲信用的人最后只会身败名裂。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

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①,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诸葛孔明草庐始见昭烈②数语,生平事业备见于是。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③,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宋史范仲淹传》(节选)

【注】①{制中}居丧期间。②{昭烈}刘备的谥号,指刘备。③{器}才干,指治理国家的才干。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吾谁与    归:_________

(2)生平事业  见于是备:_________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庙堂之高  不可久

B.进亦忧   类如

C.尽其言   复数十步

D.足斯责   故天将降大于是人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翻译:____________

(2)遗宰相书

翻译:____________

4.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只断一处)

宋 有 仲 淹 诸 贤 无 愧 乎 此

5.结合【甲】【乙】两段内容,写出范仲淹被称作“名世之臣”的原因。

答:________

1.答案:(1)归依(2)完备、完全

2.答案:B

3.答案:(1)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范仲淹)给宰相写了一封信。

4.答案: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

5.答案示例:他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阅读《木兰诗》选段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选段中的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中的画线句子属于 动作 描写,它的作用是既表现了木兰久别回家的欣喜之情,又形象地表现了她迫不及待脱下战袍,换上女儿装的急切、喜悦的心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负势竞 横柯蔽B.一许里 猿则叫无绝

C.哀转久 佛印类弥勒D.猛浪若 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1、D

2、①急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浪像奔马。

  ② 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3、答:第一问: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第二问: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甲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选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

【注】:①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②穿壁:在墙上钻洞。③ 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④文不识:姓文名不识。⑤ 与:帮助。 ⑥偿:值,指报酬(回报)。⑦怪:对……感到奇怪。⑧资:借。⑨ 大学:大学问家。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见往事耳: ②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3、甲文和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各可浓缩为一个成语,请写出来。

4、甲文中“乃”有“于是,就”的意思,请在甲文中给它找一个意思相同的字。

5、甲文和乙文都讲了一个什么道理?你能用一句话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6、请找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7、把乙文与《伤仲永》对照,你认为一个人成才的关键是什么?

1、①语气助词,“罢了”。②希望,动词。

2、翻译:主人感叹(于他的求学精神),把家里的书借给他读,匡衡(通过勤奋学习)于是就成为了大学问家。

3、成语:甲文:刮目相待;乙文:凿壁借(偷)光。

4、遂

5、①道理:自己要主动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勤奋读书,就会成才;②例子:悬梁刺股、江泌追月、程门立雪、囊萤映雪(孙康映雪读书、车胤囊萤夜读)、范仲淹啖粥读书等(写对一个即可)。

6、①“邪”通“耶”,“吗”。或②“涂”通“途”,“道”。

7、不在于家庭读书条件好,也不在于天赋多高,关键在于后天的勤奋与努力。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即刮目相待 (2) 卿今者才略 (3)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4)稍稍宾客其父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蒙辞以军中多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诗养父母、收族为意B.或钱币乞之

C.自为大有所益D.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

3、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甲、乙两文都写了有关学习的故事,方仲永和吕蒙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有什么不同?

5、你从甲、乙两文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1.(1)重新 (2)才干和谋略(3)通“攀”,牵,引(4)以……为宾客

2.B

3.(1)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2)仲永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4.方仲永:少年时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少年不学),一事无成。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5.言之有理即可。示例:①后天的教育与学习非常重要,可以增长才干,可以改变人生。②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学习,就能学有所得。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