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谷学书
元祜①初,山谷②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日:“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绍圣③中,谪居涪陵④,始见怀素⑤《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祜已⑥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⑦,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①元祜:宋哲宗赵煦年号。②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人,是“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下文的“钱穆父”、“石杨休”都是人名。③绍圣:宋哲宗赵煦年号。④涪陵:地名。⑤怀素:唐代大法家,以善“狂草”出名。存世书迹《自叙》对后世影响很大。⑥已:同“以”。⑦不诬:不假:
1.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元祐 / 已前所书大异 B. 与元祐已前 / 所书大异
C. 与 / 元祐已前所书大异 D. 与元祐已前所书 / 大异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罢( ) (2)从( )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
(2)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4.文中哪两个词语鲜明地表达了山谷对穆父之言的看法?
5.山谷草法从“近于俗”到“下笔飞动”,是哪几个重要原因促成?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
1.D
2.(1)结束(完了,停止) (2)跟随
3.(1)吃完饭后,黄庭坚书写了几张草书,苏轼十分称赞欣赏(他的作品)。
(2)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4.疑 信
5.(1)钱穆父的批评、指点;(2)得到了怀素的《自叙》帖;(3)自身的努力。
曹操之子冲早慧①,时军国多事,用刑严重。太祖②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③,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④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⑤耳,毋自苦⑥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被啮,况鞍县⑦柱乎?”遂不问。
(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释】①慧:聪明,有才智。 ②太祖:指曹操。 ③啮:咬。 ④谬(miù):假装。
⑤妄言:瞎说,乱说。 ⑥自苦:自寻烦恼,自讨苦吃。 ⑦县:通“悬”。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为鼠所啮: ②库吏以啮鞍闻: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儿衣在侧,尚被啮,况鞍县柱乎?
3.“以刀穿衣”的故事表现了少年曹冲什么样的性格?
1.①被 ②报告
2.儿子的衣服就在身边,都还会被老鼠咬破,何况是挂在柱子上的马鞍呢。(
3.助人为乐,机智聪慧,体恤爱护下属。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怀民亦未寝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从本文中找出与《伤仲永》中“令作诗”句式相同的句子。
1.①考虑 ②睡觉
2.只不过少了像我们这样的两个闲人罢了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或“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或“相与步于中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某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①之,录讫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也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间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壁即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②中。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务为泛滥③者,略得影响④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⑤,不如予之约⑥取而实得也。
【注释】①札(zhá)录:摘录。②笥(sì):竹箱。③泛滥:指多而杂乱。④影响:印象。
⑤枵(xiāo)腹:空腹,指毫无学问。⑥约:简约,精练。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录讫朗诵十余遍( ) ②即就壁间所粘录 ( )
③稍经时日 ( ) ④日三五次以为常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A.弗之怠B.至之市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D.于厅事之东北角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
乃 取 第 一 日 所 粘 者 收 笥 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随收随补,岁无旷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作者表达了自己的读书观,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反对什么,主张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梁
1.⑴① 完、结束 ②靠近、走近 ③ 稍微 ④ 每天 ⑵C
2.乃| 取 第 一 日 所 粘 者 |收 笥 中
3.⑴(这样)随时收取,随时补贴上,一年到头(每年或整年)不空一天。
⑵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4.反对多而不求甚解的阅读,赞成精练的阅读,得到实际收获的阅读。
5.
阅读下面的文段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走送之 ⑵俟其欣悦 ⑶同舍生皆被绮绣
2.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敢稍逾约”这是作者幼年守信的表现,也是他能遍观群书的原因。
B.“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成人。
C. 从师时,作者与“同舍生”在衣着上形成鲜明对比,但作者并不羡慕“同舍生”,因为读书使他充实、快乐。
D.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先天条件并不是最重要的。
1 ⑴跑 ⑵等待 ⑶同“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2 译文:(我)住在旅店,店主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我从)没享受过鲜鱼肥肉的好滋味。
3 D
阅读下面袁枚的《黄生借书说》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非夫人(那人)之物而强(勉强)假(通“借”)焉,必虑(担心)人逼取,而惴惴(心中不安)焉摩玩(玩弄,这里指读书)之不已(停止),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如果)为吾所有,必高束(挂)焉,庋藏(收藏)焉,曰“姑(姑且)俟(等)异日(以后)观(看)”云尔。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文中对读书的看法。
(2)请在文中找出跟“不敢稍逾约”的借书心情类似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1)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读好。
(2)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根据《送东阳马生序》片断,完成各题。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遗( ) 馁( ) 贽( )夷( )
2. 文中有一句话表明了作者在学习上的观点,默写出来并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诗》《书》分别指的是 和
4.第一段主要作者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每空一字)四方面入手,用“无”“未”“不”等否定词,形成文意的对照。
5、第二段说写这篇序的目的,这就是勉励马生努力学习。从行文上看,作者之所以写这篇序赠给马生不是轻率的,这当中有别人对他的称赞,即“_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这一层关系,还有自己对他的好印象,一是“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摘用文中字词填空,后两空不超过6字)
1、给予,赠送;饥饿;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平和
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3、《诗经》》《尚书》
4、衣、食、住、行
5、流辈甚称其贤;乡人子;言和色夷;善学
文言文阅读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蚁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选出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A.、细察其纹理(细小)B.、果如鹤唳云端(果真)C.、方出神(正)D.、徐喷以烟(慢慢地)
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鞭数十,驱之别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体现本文主旨的词语是( )
A.明察秋毫B.物外之趣C.怡然称快
4、本文记述了几件什么趣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第③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丰富想像,第④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仔细观察。请从这两段中各找一个相关语句,写在下面横线上。
⑴丰富想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仔细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A
2、(1)抬起头看这些飞舞的蚊子(很久),脖子都因为这样而僵硬了
(2) 用鞭子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3、B
4、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5、一以丛草为林,以虫蚂蚁为兽,以土砾凸着为邱,凹着为壑。
二、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或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略无阙处 阙:
②虽乘奔御风 奔: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虽乘奔御风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C.春冬之时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不以疾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下列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B.第①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峻,第②段则只用正面描写突出江流的汹涌。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又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环境特点。
5.你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还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请说说理由。
1【答案】①阙:通“缺”,空缺。②奔:奔驰的快马。
2【答案】B
3【答案】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激流,比率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4【答案】B
5【答案】
示例一:①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②郦道元的《三峡》文笔绚烂,语言清丽,描写了三峡优美的自然风光,很多游客都是通过文章才了解并关注三峡,慕名而去,尽兴而归。所以,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①点1分,②点2分)
示例二:①我认为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②因为三峡风景优美,四季景色各异。到过的游客无不惊叹于三峡自身的神奇秀美。美景不用大肆宣传,喜欢游玩的人会想方设法寻找美景观赏。所以我认为三峡的闻名是靠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C.与余舟一芥(小草)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相与步于中庭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其门人甚众(《劳山道士》)
3.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4.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__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
1.A
2.C
3.D
4.⑴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⑵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
5.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其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